目录 1
第一章 文化和文化科学 1
第一节 人类集团对文化的不同理解 1
一 “文化”一词的由来 1
二 现代社会的文化观 3
三 西方语言中的“文化”语义 5
四 文化学科的系列化 6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 8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8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 10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1
第三节 语言与文化 12
一 语言是一种文化 12
二 汉语的人文因素 17
三 文化语言学 19
第二章 汉语和汉民族心理 23
第一节 民族心理对语言行为的影响 23
第二节 汉语语言心理例析 25
一 中庸心理 25
二 攀比心理 28
三 大一统心理 31
四 封闭心理 34
五 认同心理 35
六 表达心理 38
七 随从心理 40
第三章 汉语和汉民族传统价值观念 41
第一节 自我价值 41
第二节 褒贬价值 43
第三节 地位价值 47
第四节 男女价值 50
第四章 汉语和民族文化交流 55
第一节 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55
一 社会的需要产生了汉语的雏型——雅言 55
二 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了汉语的发展 56
三 蒙古语对近代汉语的影响 60
第二节 古代汉语构词法中的民族因素 63
第三节 汉语和东西方语言的互相影响 67
一 外来词在汉语里大量沉积 67
二 西方语言对汉语句式的影响 69
三 汉语对西方语言的影响 71
第五章 宗教传播对汉语的影响 72
第一节 宗教传播促进了汉语的变化 72
第二节 汉语语音方法论的变化 74
一 反切的出现 74
二 字母、等韵的出现 76
一 汉语一般词汇里的梵语源词 78
第三节 汉语词汇的变化 78
二 汉语里来自佛教文化的成语 84
三 汉语专名体现的佛教文化影响 88
四 伊斯兰教对回族汉语词汇的影响 89
第四节 汉语句式的变化 91
一 判断句普遍使用系词“是”来连接主语和宾语,句末不再出现“也、矣、耳、焉”等语气词 91
二 被字句结构趋于复杂化 92
三 把字句的出现 93
四 动态助词的出现 93
第一节 汉语和中国历史 95
一 汉民族的民族共同语与方言 95
第六章 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 95
二 客家话的形成与中国历史 99
三 方言岛与中国历史 101
第二节 汉语和中国地理 104
一 地名分布能确认古代民族区域和移民流向 105
二 地名变化能反映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 108
三 地名变化能反映新的内外政策 109
四 西北边塞地区的许多地名反映了古代驿传和屯军驻守的历史情形 111
五 地名向人们提供了某些地域历史归属的证据和外国侵华的资料 112
第七章 姓氏和称谓 114
第一节 姓氏的由来 114
一 姓的由来 114
二 氏:男子身份的标志 115
三 姓氏合一和姓的普及 116
四 姓的类别举例 117
第二节 姓的衍变 119
一 历史因素促成的改姓 119
二 姓的数量大量增加 121
三 从母姓和同姓异支 124
第三节 称谓及其变化 125
一 亲缘称谓 126
二 非亲缘称谓 128
三 非亲缘关系的称谓亲缘化 133
一 避讳的形成 134
第八章 避讳和禁忌、委婉心理 134
第一节 避讳的形式和方法 134
二 避讳的形式 135
三 避讳的方法 140
第二节 禁忌心理 142
一 语言的符号性和精神象征性 142
二 语言禁忌:历史的例子 143
三 语言禁忌:民俗的例子 146
四 行为、事物象征的禁忌语和吉利语 150
第三节 委婉心理的语言表象 152
一 委婉语言:战争 152
二 委婉语言:死 153
三 委婉语言:性 156
第九章 婚姻、家庭、亲缘的汉语观照 157
第一节 婚姻和汉语 157
一 古代文献记载的婚姻制度 157
二 汉字反映的婚姻制度 158
三 婚姻状况和汉语形式 161
第二节 家庭和汉语 163
第三节 亲属名称及其文化学意义 165
第一节 语言的全民性和集团性 169
一 语言是全民所有的 169
第十章 汉语表达中的性别因素 169
二 语言也有集团性形式 171
第二节 汉语语音的性别因素 172
一 “女国音” 172
二 苏州方言语音的性别因素 175
第三节 汉语词汇选择的性别因素 177
一 夫妻的称呼 178
二 詈词 179
三 感叹语 181
第十一章 汉语和民俗、民生文化 182
第一节 汉语和民俗文化 182
一 民俗文化的分类 182
二 阴阳五行学说和民俗语言 183
三 根土观念和民俗语言 185
第二节 汉语和饮食文化 187
一 古代社会生活和饮食类语言 187
二 现代社会生活和饮食类语言 189
第三节 汉语和服饰文化 191
一 服饰文化的起源 191
二 服饰文化的发展及其语言沉积 194
第四节 汉语和建筑文化 195
一 建筑文化的出现 195
二 汉语和建筑业的发展 196
三 汉语和建筑风格 198
第十二章 语言图腾和语言联想 200
第一节 语言表达中的民族色彩 200
第二节 语言图腾 201
第三节 语言联想 203
一 语言联想的象征义 204
二 语言联想的想象义 205
三 语言联想的比喻义 208
第四节 语义场和联想因素 210
一 汉语语义场的建构 210
二 联想意义和文化选择 212
三 语义场变化的程序操作 213
第一节 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天”“人”观 216
第十三章 汉语所反映的中国文化哲学 216
第二节 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鬼”“神”观 218
第三节 汉语和汉民族的审美观 222
一 汉民族以“圆”为美 223
二 汉民族以“对称”为美 224
三 汉民族以“正”为美 225
第四节 汉语和汉民族的科学观 227
一 地理科学观 227
二 天文科学观 229
三 医学科学观 231
第一节 汉字文化的形成 234
第十四章 汉字文化 234
第二节 汉字文化的含蓄性 235
第三节 汉字文化的游艺性 240
第四节 汉字文化和信息识别 241
第五节 汉字文化的传播 247
第六节 “汉字文化圈” 249
第十五章 汉语结构体现的文化特点 253
第一节 汉语表达和理解中的悟性特点 253
一 同形异义现象 254
二 异形同义现象 255
三 条件形式相同、结果意义不同的现象 257
四 动词谓语句中的主语二重性现象 257
第二节 汉语形式对事理的宽容 258
一 汉语语法对事理的宽容 259
二 汉语修辞对事理的宽容 260
第三节 汉语句法和词汇的简约性质 261
一 汉语句法结构的简约性 261
二 汉语词汇的简约性 266
第四节 汉语句群的思维流程 269
一 汉语思维的时空特点 269
二 汉语思维的方法论特点 272
第十六章 从汉语看社会——文化现象 274
第一节 语言现象具有社会公约性 274
一 汉语公约性的特点 275
二 汉语公约性的表现 276
第二节 社团语言的文化层次 282
一 社团语言的性质 282
二 “工农语言”、“知识分子语言”及其他 283
三 当代青少年语言 287
第三节 语言应用中的文化效应 288
一 语言应用的正负文化效应 288
二 避免语言应用的负面文化效应 291
第四节 实用语言和表达艺术 293
一 医生语言 293
二 广告语言 294
第十七章 汉语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