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译经助词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龙国富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10814508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对于一些词语进行释义,并填补了一些词汇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姚秦译经中的诸语法现象 1

一、引言 1

二、姚秦译经的数量、年代及真实性 3

三、姚秦译经中的诸语法现象 5

第二节 姚秦译经在汉语史中的价值 36

一、新的虚词和新的格式多有出现 36

二、为语法现象确切的时间提供材料 41

三、在汉语语法史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4

第二章 形成中的动态助词 48

第一节 概论 48

一、汉语动态助词产生的原因 48

二、上古汉语完成态的表达方式 49

三、近代汉语动态助词的发展 49

第二节 形成中的动态助词“将”和“得” 50

一、姚秦译经“将”字的用法 50

二、姚秦译经“得”字的用法 52

一、“却”字的用法及其句法环境 54

第三节 形成中的动态助词“却” 54

二、中古时期“却”字的虚化程度 62

第四节 形成中的动态助词“著” 64

一、姚秦译经“著”字的用法 64

二、唐代动态助词“著”字的发展 68

三、动态助词“著”字的产生 69

四、“贪+著”类结构的来源 71

第五节 表完成貌的“已” 74

一、表完成貌“已”字的用法 74

二、表完成貌“已”字的来源 77

三、完成貌“已”字的性质及影响 80

四、动态助词小结 83

第三章 结构助词 85

第一节 概论 85

一、上古汉语结构助词的特点 85

二、近代汉语结构助词的特点 85

第二节 结构助词“之者”和“者” 86

一、结构助词“之者”的用法 87

二、结构助词“者”的用法 88

第三节 领属助词“许”和“所” 89

一、领属助词“许”、“所”的用法 89

二、领属助词“所”、“许”的演变途径 93

三、领属助词“所”、“许”的语法化 99

四、领属助词“许”产生的前提条件 104

五、领属助词“许”的来源 107

第四节 表等同和估量的“许” 109

一、等同与估量助词“许”的用法 109

二、等同助词“许”的语法化途径 112

三、“许”演变为等同助词的句法环境 114

四、结构助词小结 116

第四章 语气助词(一) 118

第一节 概论 118

一、上古汉语语气助词的特点 118

二、近代汉语语气助词的特点 119

一、假设语气助词“也”的用法 120

第二节 假设语气助词“也”和“者” 120

二、假设语气助词“者”的用法 122

第三节 假设语气助词“时” 129

一、假设语气助词“时”的用法 129

二、假设语气助词“时”的最早时间 133

三、假设语气助词“时”的来源 134

四、“时”虚化的句法环境和语义条件 135

五、“时”的语法化机制 136

六、“时”的语法化动因 138

七、“时”在译经以后的发展演变 139

第四节 判断语气助词“也” 142

一、引言 142

二、判断语气助词“也”的用法 143

三、判断语气助词“也”减少的原因 145

第五章 语气助词(二) 152

第一节 趋于衰落的“耳”、“焉”和“哉” 152

一、语气助词“耳”的用法 152

二、语气助词“焉”的用法 156

三、语气助词“哉”的用法 160

第二节 表新情况出现的“也” 161

一、表新情况出现的“也”的用法 161

二、表新情况出现的“也”产生的原因 163

三、表新情况出现的“也”的演变 164

第三节 表新情况出现的“矣” 169

一、表新情况出现的“矣”的用法 170

二、与上古比较看“矣”字的特点 171

第一节 疑问语调词“也” 174

第六章 语气助词(三) 174

第二节 疑问语气助词“耶” 177

一、疑问语气助词“耶”的用法 177

二、“耶”新产生的两种格式 182

三、“耶”作“也”的用法 185

第三节 疑问语气助词“乎” 186

一、疑问语气助词“乎”字的用法 186

二、与上古比较看“乎”字的特点 188

三、“乎”字消亡的原因 190

二、疑问语气助词“尔”的用法 192

第四节 疑问语气助词“尔” 192

一、引言 192

三、疑问语气助词“尔”的来源 194

四、从“尔”到“呢”的合理解释 195

第五节 疑问语气助词“那” 201

一、引言 201

二、疑问语气助词“那”的用法 201

三、疑问语气助词“那”的发展演变 205

四、关于“那”、“耶”异文的解释 211

第七章 语气助词(四) 215

第一节 疑问句末尾的“为” 215

一、疑问句末尾“为”的用法 215

二、疑问句末尾“为”的语法化途径 218

三、疑问句末尾“为”的语法化动因 222

四、疑问句末尾“为”的语法化机制 224

第二节 疑问句末尾的“不” 225

一、疑问句末尾的“不”字的用法 226

二、从上古汉语看译经“不”字的特点 230

三、关于姚秦译经“不”字的虚化问题 232

四、唐宋“不”字的演变 237

五、疑问语气助词“不”的产生 240

六、“不”字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241

七、疑问语气助词“不”的语法化机制 241

八、“不”字的产生对汉语语法发展的影响 243

第三节 疑问句末尾的“无” 244

一、引言 244

二、疑问句末尾“无”字的用法 245

三、唐五代“无”、“也无”、“摩”并存 247

四、宋代以后“也无”和“麽”的发展 251

五、疑问语气助词“无”的产生 256

六、“无”和“不”的相关比较 257

第四节 表疑问语气的“婆” 259

第八章 事态与尝试态助词 264

第一节 事态助词“来” 264

一、引言 264

二、事态助词“来”的用法 265

三、事态助词“来”的演变途径 271

四、事态助词“来”的发展 274

五、影响“来”演变的因素 279

六、“来”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282

第二节 尝试态助词“看” 283

一、引言 283

二、尝试态助词“看”的用法 284

三、尝试态助词“看”的产生 287

四、尝试态助词“看”虚化的前提条件 289

五、尝试态助词“看”的发展演变 291

第三节 小结 296

一、语气助词小结 296

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小结 299

参考文献 301

附录一:三秦译经简目 308

附录二:引用其他译经简目 313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