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序说 3
建立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 3
1.建立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的必要性 3
2.整理和发掘文学鉴赏理论遗产 4
3.认清中国文学鉴赏特色,吸取国外文学鉴赏经验 9
4.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文艺学 11
鉴赏概说 15
一、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概说 15
1.古典文学鉴赏学研究的对象 16
2.古典文学鉴赏学研究的特点 18
3.古典文学鉴赏学研究的观点 21
4.古典文学鉴赏学研究的方法 24
二、古典文学鉴赏的现代感应 26
1.古典文学的现代感应 27
2.古典文学鉴赏热的内在机制 28
3.古典文学鉴赏热的原因 32
三、古典文学鉴赏的审美价值 36
1.古典文学鉴赏的审美价值 36
2.古典文学的质美 41
3.古典文学的形美 46
4.以文学眼光鉴赏文学 48
历史审察 61
一、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的历史发展 61
1.古代文学鉴赏论的始先阶段 61
2.古代文学鉴赏论的孕育阶段 70
3.古代文学鉴赏论的胎脱时期 75
二、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传统范畴 85
1.主体的直觉感受型 85
2.抽象的理念具象化 91
3.名词术语的模糊性 96
1.披文入情 100
三、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主干观念 100
2.以意逆志 108
3.知人论世 114
4.经世致用 121
5.诗贵寄托 129
6.诗无达诂 136
四、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传统方式 144
1.旁涉式 145
2.随感式 146
3.释义式 147
4.比较式 149
5.评点式 152
五、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文化淀积 157
1.文化淀积对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 158
2.文化淀积的消极作用 162
3.文学鉴赏心理和文化淀积的结合 164
六、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思维模式 168
1.内倾性 169
2.直观性 173
3.妙悟性 175
4.片段性 178
七、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崇尚 181
1.审美崇尚的外在表现 181
2.审美崇尚的内在机制 190
八、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语言艺术 193
1.善于比譬 194
2.精于概括 195
3.长于点悟 198
4.擅于锤炼 200
九、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种种误区 204
1.穿凿附会 204
2.趋附意识 216
3.偏嗜心理 223
1.古代鉴赏中的“死抠” 228
一○、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讲究“活参” 228
2.古人对于“活参”的见解 235
一一、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涵咏法 238
1.由少见多 238
2.由虚见实 242
3.由淡见浓 244
4.由景见情 248
5.由声见意 253
主体窥探 259
一、古典文学鉴赏的主客体关系 259
1.读书须知出入法 259
2.“出入”和文学鉴赏的关系 265
二、古典文学鉴赏的“心理场” 268
1.关于“鉴赏心理场”的概念 268
2.心理场的构成因素 269
3.鉴赏心理场是个动态过程 275
三、古典文学鉴赏的主体感受系统 278
1.主体感受的丰富性、差异性 279
2.古今感受的差异 283
3.今人感受的特点 285
四、古典文学鉴赏的联想和想象 289
1.文学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 290
2.联想和想象的类型 291
3.赏鉴中想象的注意点 300
五、古典文学鉴赏中的情绪反应 302
1.文学鉴赏中的情绪反应 303
2.文学鉴赏中情绪反应的特点 306
3.研究鉴赏情绪的意义 310
六、古典文学鉴赏的参与意识 313
1.文学鉴赏的参与意识 314
2.读者参与致文本变化 315
3.参与意识对文学鉴赏的意义 322
七、古典文学鉴赏的探究心理 325
1.求新——探究作品的新异因素 326
2.求深——探究作品的丰富内涵 330
3.求解——探究作品的准确含义 333
八、古典文学鉴赏的心理定势 337
1.心理定势在文学鉴赏上的价值 338
2.文学鉴赏心理定势形成的因素 340
3.古典文学鉴赏心理定势的品格 343
4.正确处理心理定势的几对关系 345
5.心理定势在文学鉴赏中的正负作用 347
九、古典文学鉴赏的模糊体验 348
1.模糊体验的普遍性 349
2.形成模糊体验的因素 349
3.模糊体验与审美感受 356
一○、古典文学鉴赏的直觉感悟 359
1.文学鉴赏中的妙悟 359
2.古典文学鉴赏中妙悟的特点 362
3.文学鉴赏中妙悟的类型 364
4.文学鉴赏妙悟境界的形成 368
一一、古典文学鉴赏的哲理思考 370
1.诗中哲理的形成与发展 371
2.诗中获得哲理启示的类型 374
3.鉴赏哲理诗的注意点 378
4.鉴赏哲理诗的途径 380
一二、古典文学鉴赏的多重效应 384
1.互感互动的效应体系 384
2.鉴赏效应的类型 385
余论 399
古典文学鉴赏观念与方法的革新 399
1.观念和方法革新的必要性 400
2.尚未挣脱旧模式的表现 401
3.文学鉴赏观念与方法革新的体现 405
后记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