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与发展 中国五大资本动态变化 1980-2003 与长远发展战略》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清华大淡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王亚华执笔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2110956
  • 页数:217 页
图书介绍:21世纪前20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这既是中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一个各类发展矛盾凸显的挑战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国国情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大致轮廊是什么?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决定因素和重要影响因素?存在哪些基本的推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和重要影响因素?存在哪些基本的推动因素和限制因素?这些因素与改革开发初期和20世纪90年代有什么相同和差别?对这些国情基本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历史和认识。是正确制定发展战略和拟定发展政策的客观基础。

第1章 导论: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轨迹 1

1.1 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框架 1

各章图索引 3

图1-1 世界银行的新发展分析框架(2000) 3

图1-2 本书的综合分析框架图 5

表、图索引 6

表1-1 五大资本的含义、界定和计算方法 6

各章表索引 6

1.2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 7

目录 9

概述 9

1.3 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周期 11

图1-3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重(公元元年—1998) 12

表1-2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1700—2050) 14

1.4 中国综合国力与国家战略资源 16

表1-3 五大国综合国力比较(1980—2003) 17

表1-4 五大国战略资源比较(1980—2003) 19

附图表 24

各章附表索引 24

附表1-1 中国各地区人均GDP、人类发展指数及世界排位(1999) 24

附表1-2 主要国家占世界GDP总量比重(公元元年—1998) 25

附表1-3 中国与其他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比重(1700—2015) 26

附表1-4 五大国长期经济增长趋势(1820—2030) 26

各章附图索引 27

附图1-1 五大国综合国力的动态变化(1980—2003) 27

第2章 经济国情:持续增长的来源和潜力 28

2.1 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及来源 28

图2-1 四大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1975—2002) 29

表2-1 中国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1952—2003) 30

图2-2 中国的(流量)物质资本(1980—2003) 31

表2-2 对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的估计(1952—2003) 32

2.2 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五大效应 34

2.3 未来经济增长潜力 38

表2-3 对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的估计与预测(2000—2020) 39

总表索引 41

附总表 41

附总表1 中国的经济国情(1952—2003) 41

附表2-1 后进国追赶后进国(地区) 42

附表2-4 世界主要五国经济指标比较(2002) 43

附表2-3 世界主要五国经济增长率比较(1980—2002) 43

附表2-2 不同时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四个国家 43

附表2-5 五大国工业附加值占世界总量比重(1975—2002) 44

附表2-6 中国经济市场化演进程度(MDI,1978—1999) 44

附表2-7 中国的技术来源(1991—2003) 44

附表2-8 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率的不同估计(2001—2020) 45

附图2-1 东亚的追赶 45

3.1 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 46

第3章 开放国情:从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 46

图3-1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1978—2004) 47

表3-1 国际资本存量的估算(1952—2003) 50

图3-2 中国的(流量)国际资本(1980—2003) 50

3.2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51

表3-2 世界前五大货物贸易国(2004) 52

3.3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发展的成功之源 54

附总表2 中国的开放国情(1952—2003) 57

附表3-2 中国进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和分时期累积量 58

附表3-3 各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份额(1820—1992) 58

附表3-4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1985—2000) 58

附图表 58

附表3-1 中国进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分时期累积量 58

附表3-5 中国在三大出口市场的份额(1970—2003) 59

附表3-6 中国名义与实际关税税率(1987—2000) 59

附图3-2 中国在世界出口商品市场的份额预测(2002—2020) 60

附图3-1 四大国货物出口贸易占世界比重(1980—2004) 60

附图3-4 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1982—2002) 61

附图3-3 中国经济的开放度(1990—2003) 61

附图3-5 中国的平均进口关税税率(1982—2005) 62

第4章 人力资源国情: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 63

4.1 人口发展基本趋势 63

表4-1 中国总人力资本存量增长(1982—2003) 65

图4-1 中国的(流量)人力资本(1980—2003) 66

4.2 人口系统带来的有利条件 67

4.3 人口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 70

4.4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应对人口系统挑战的根本途径 75

附总表3 中国的人力资源国情(1952—2003) 78

附表4-1 中国各类文化程度人口及增长指数(1982—2003) 80

附表4-2 中国15岁以上人口文化程度构成与平均受教育年数(1982—2003) 80

附图表 80

附表4-3 中国总人口和各类人口发展趋势(1990—2040) 81

附表4-4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占总人口比例)(1990—2040) 82

附表4-5 中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抚养人口增长率(1995—2030) 82

附表4-6 抚养系数变化趋势的国际比较(1950—2020) 83

附表4-7 中国城镇失业人数与失业率估计(1995—2002) 84

附表4-9 各产业就业增长弹性系数(1952—2000) 85

附图4-1 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增长率(1980—2050) 85

附表4-8 各产业新增就业人员(1996—2000) 85

附图4-2 老少抚养系数(1980—2050) 86

第5章 资源环境国情: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 87

5.1 自然资源供给面临的巨大挑战 87

表5-1 自然资本的国际比较(1994) 88

表5-2 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及比重(1980—2000) 89

5.2 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94

5.3 自然资产损失的变化 99

表5-3 中国自然资产和真实国内储蓄率(1980—2001) 100

表5-4 初步调整后的储蓄净额(1999) 103

图5-1 中国的(流量)自然资本(1980—2003) 105

5.4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选之路 106

附总表4 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国情(1980—2003) 109

附图表 110

附表5-2 中国不同地形所占面积及比重 110

附表5-1 部分国家的自然资本估算(1994) 110

附表5-5 全国及部分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 111

附表5-4 主要大国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 111

附表5-3 中国与世界主要土地利用和人口情况比较(1993) 111

附表5-8 全国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990—2003) 112

附表5-7 中国平均每年受灾、成灾面积以及受灾率、成灾率(1952—2003) 112

附表5-6 全国“九五”期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1995—2000) 112

附表5-9 中国初级能源需求预测(2002—2030) 113

附表5-10 中国石油需求量、生产量及占世界总量比重(2002—2030) 113

附表5-11 石油净进口比率(2002—2030) 113

附表5-13 五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1980—2000) 114

附表5-12 五大国能源消费比较(1980—2002) 114

附表5-14 中国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等的年排放量(1999) 115

附图5-2 中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1978—2002) 115

附图5-1 六大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变化(1980—2000) 115

附图5-3 中国能源的生产结构(1978—2002) 116

附图5-4 中国煤炭消费变化趋势(1978—2002) 116

附图5-5 中国的石油供求平衡(1990—2030) 116

附图5-7 二氧化碳排放损失占GDP比重(1970—2000) 117

附图5-8 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1960—2000) 117

附图5-6 能源耗竭损失占GDP比重(1970—2000) 117

附图5-10 中国森林耗竭占GDP比重(1978—2000) 118

附图5-9 矿产资源耗竭占GDP比重(1970—2000) 118

附图5-11 中国的木材产量(1978—2002) 118

附图5-12 中国自然资产损失占GDP比重(1970—2000) 119

附图5-13 真实国内储蓄率和净国内储蓄率(1970—2000) 119

第6章 知识国情: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 120

6.1 中国的知识发展状况 120

图6-1 知识能力结构简图 121

图6-2 中国的知识发展指数(1978—2003) 129

表6-1 知识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1980—2000) 130

6.2 中国的知识发展差距与知识追赶 131

图6-3 中国的(流量)知识资本(1980—2003) 131

图6-4 九国知识发展指数构成比较(2000) 133

表6-2 中国内地各地区知识发展指数(2000) 134

6.3 知识发展战略是中国的新追赶战略 136

附总表5 中国的知识国情(1975—2003) 140

附表6-2 世界前十位从事R D活动的研究人员 141

附图表 141

附表6-1 中国R D活动的主要指标(1991—2002) 141

附表6-3 世界前十位GDP和R D支出国家比较(2000) 142

附表6-4 世界前十位科学论文、发明专利、高技术出口额比较 142

附表6-5 世界各地区三级教育规模发展(1950—2001) 143

附表6-6 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国际比较(1960—2000) 144

附表6-7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国际比较(1960—2000) 144

附表6-8 不同时期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增长(1949—2004) 145

附表6-9 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发展情况(1994—2004) 145

附表6-10 中国电信发展水平和世界比较(2001) 145

附表6-11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1997—2004) 145

附表6-12 部分国家的知识积累水平(2000) 146

附图6-1 中国商品贸易技术密集度的变动(1992—2001) 147

附图6-2 按技术密集度分类的中国贸易额变动(1992—2001) 147

附图6-3 部分国家/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变动的比较(1992—2001) 147

附图6-4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构成(1992年和2001年) 148

附图6-5 中国通信用户发展预测(1999—2007) 148

附图6-6 中国互联网的增长(1997—2004) 149

第7章 五大资本与中国之路 150

7.1 五大资本的动态变化 150

表7-1 中国五大资本(存量)动态变化(1980—2003) 152

表7-2 中国五大资本(流量)动态变化(1980—2003) 153

图7-1 五大资本关系示意简图 156

图7-2 中国的五大资本(流量)及总资本变动(1980—2003) 157

表7-3 中国五大资本(流量)和总资本变动及其来源(1980—2003) 158

7.2 发展的成本和代价 160

表7-4 中国发展的主要代价和成本 161

7.3 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163

表7-5 中国的三代发展战略 163

7.4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167

图7-3 中国重工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169

图7-4 中国之路:21世纪中国发展的综合战略框架 171

附图表 172

附表7-1 中国的五大资本核算(1980—2003) 172

附表7-2 中国的总资本核算(1980—2003) 174

8.1 新世纪中国发展目标 175

第8章 新世纪中国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175

表8-1 中国国家发展目标(2020) 176

8.2 实施经济全球化战略 179

8.3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181

8.4 实施知识发展战略 184

8.5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187

附总表6 促进中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战略 190

附图表 190

第9章 结语: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球意义 192

表9-1 四大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1980—2002) 194

表9-2 四大国对全球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1980—2002) 195

表9-3 向中国出口占本国(地区)总出口的份额(1990—2002) 197

表9-4 世界银行估计的世界各地区的贫困人口状况(1990—2015) 198

表9-5 中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与进展(1990—2001)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