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言 3
第一章 研读古籍之重要 3
第二章 古籍之分类 8
第三章 研读古籍之方法 24
第一节 一般研读古籍之方法 24
第节节 研读经、史、子、集之方法 30
第四章 研读古籍〓必须参考之工具书及一般工具书所常用之检字法 40
第一节 研读古籍〓必须参考之工具书 40
第二节 一般工具书〓常用之检字法 49
第五章 研读古籍〓必须翻检之主要书目 73
第二篇 经学 99
第一章 绪论 99
第二章 诗经 122
第三章 书经 136
第四章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146
第五章 易经 163
第六章 春秋及春秋三传 173
第七章 论语 191
第八章 孝经 203
第九章 尔雅 208
第十章 孟子 215
第三篇 子学 223
第一章 绪论 223
第二章 儒家 238
第二节 儒家总论 238
第三节 儒家之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242
第一目 孔子 242
第二目 孟子 259
第三目 荀子 273
第三章 道家 286
第二节 道家总论 286
第三节 道家之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289
第一目 老子 290
第二目 庄子 297
第四章 墨家 314
第一节 墨家总论 314
第二节 墨家之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墨子 319
第五章 名家 340
第一节 名家总论 340
第二节 名家之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343
第一目 公孙龙子 343
第二目 惠子 348
第六章 法家 356
第一节 法家总论 257
第二节 法家之代表人物及其学说——韩非子 361
第七章 阴阳及其它诸家 372
第一节 阴阳家 372
第二节 其它诸家 376
第四篇 魏晋玄学 381
第一章 玄学之含义及其兴起之原因 381
第二章 百学之派别 384
第三章 玄学之影响 397
第五篇 隋唐佛学 399
第一章 佛教之创立 399
第二章 佛教之传入 402
第三章 经典之翻译与西行求法 403
第四章 佛教之教义 409
第五章 佛教之宗派 417
第六章 佛学与老学之不同 433
第六篇 宋明理学 437
第一章 理学之含义及其兴起之原因 437
第二章 宋代著名之理学家及其学说 440
第三章 明代著名之理学家及其学说 491
第七篇 清代考证学 503
第一章 考证学之含义及其兴起之原因 503
第二章 开创期之考证学 504
第三章 全盛期之考证学 518
第四章 衰落期之考证学 530
第五章 考证学者所用之治学方法 537
第六章 考证学之贡献 542
第八篇 史学 547
第一章 绪论 547
第二章 史书之分类 551
第三章 正史(纪传史) 555
第四章 编年史 578
第五章 纪事本未史 585
第六章 政书 590
第七章 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三史主体例 594
第八章 中国史书之弊病 609
第九章 著名之史学论著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