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理论寻踪:20世纪的日常生活哲学与交往理论 3
一、西方哲学发展中的范式变革 3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三种流向 4
(二)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5
(三)两个重要理论领域:交往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 7
二、日常生活理论和交往理论研究的基本走向 10
(一)日常生活理论研究的基本走向 10
(二)交往理论研究的基本走向 17
三、日常生活理论与交往理论研究中的启示与限度 25
(一)启示与价值 25
(二)薄弱与盲点 27
第二章 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概念界定 30
一、交往范畴的概念界定 31
(一)交往范畴的界定 31
(二)交往的类型 32
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35
(一)关于日常生活概念的几种不同理解 36
(二)日常生活概念的明确提出与界定 38
三、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 43
(一)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的概念定位 43
(二)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的内涵 46
第三章 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类型 56
一、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分类 56
(一)日常交往的分类 57
(二)非日常交往的分类 59
二、日常交往的基本类型 61
(一)日常协作 61
(二)精神交流 65
(三)礼尚往来 70
(四)日常闲谈 72
(五)日常游戏 74
(六)日常冲突 80
第四章 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结构与运行 84
一、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构成与运行差异 85
(一)主体因素 85
(二)中介因素 88
(三)时空因素 102
二、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联结 110
(一)日常交往对非日常交往的影响 110
(二)非日常交往对日常交往的影响 115
第五章 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历史演进 120
一、交往形态演变的历史根基 120
(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态 121
(二)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基本发展轨迹 123
二、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一般历史演进 125
(一)古代社会的交往 125
(二)传统社会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 136
(三)现代社会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 149
第六章 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价值及其困境 160
一、日常交往的价值与困境 161
(一)日常交往的一般历史价值 162
(二)日常交往对个体生存的意义 165
(三)日常交往的困境 168
二、非日常交往的价值与困境 171
(一)非日常交往的历史价值 171
(二)非日常交往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178
(三)非日常交往的困境 179
三、不是结论的结论 197
附录 19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与限度 201
生存论视域中主体间性理论及其理论误区 220
走入哲学视域中心的主体间性问题论析 238
梅洛-庞蒂“双重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 252
许茨“日常生活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管窥 270
参考文献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