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总序 1
引论 现代化:一个远未完结的话题 1
一、“超越现代性”:启蒙的自我循环 3
二、传统与现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 16
(一)现代性的全方位性和深刻性 17
(二)中国的境遇:现代性本质上的“不在场” 27
(三)现代性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完善 37
三、现代性与文化阻滞力 45
第一章 历史演进的文化机制 55
一、关于文化及其作用问题的论述 56
二、“文化决定论”辨析 70
三、文化的运行机制 84
(一)文化模式 90
(二)文化危机 95
(三)文化转型 99
四、20世纪的文化状况 104
(一)现代知识的反思性与文化的自觉 106
(二)现代文化危机与文化批判 111
(三)信息化时代的文化整合 117
第二章 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范式 125
一、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的主要范例 126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128
(二)海德格尔关于日常共在世界的分析 136
(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142
(四)许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 148
(五)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论 156
(六)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164
二、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学理思考 173
(一)生活世界的文化规定性 175
(二)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学维度 180
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本要点 188
(一)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价值取向 189
(二)日常生活的基本范畴 191
(三)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文化模式 193
(四)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思路 196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 199
一、成熟的农本社会与发达的日常生活世界 200
(一)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演化模式 202
(二)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持久性 208
(三)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发达 213
二、中国传统日常生活图式的基本特征 222
(一)传统日常生活的一般的图式特征 223
(二)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的基本图式 229
三、非日常社会活动的日常化与自觉精神活动的自在化 239
(一)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及其社会体制的日常化 242
(二)自觉的精神活动的自在化 252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传统日常生活结构的松动 261
一、现代化浪潮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冲击 264
(一)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文化变迁 266
(二)市场经济的文化逻辑 275
二、非日常生活领域的理性化起步 280
(一)社会文化精神的理性启蒙 281
(二)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方面的理性化探索 295
三、超越传统日常生活图式的历史冲动 299
(一)现代市场经济对于主体意识和独立个性的催生 303
(二)走出传统日常生活世界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306
(三)社会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与交往的非日常化 309
(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人自身的现代化 314
第五章 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传统的反弹 319
一、社会转型期的“文化错位” 321
(一)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冲突 322
(二)现代城市的乡村心灵 325
二、顽固不化的经验性文化模式 331
(一)难以消解的日常思维定势 332
(二)非日常社会活动和社会运行的经验化特征 343
三、无所不在的人情化文化模式 348
(一)个体交往的普遍人情化特征 349
(二)非日常社会活动的人情化“潜规则” 354
第六章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路向 359
一、中国文化的当下景观 361
二、全球化的文化逻辑 367
三、全球化视界中的现代性续写 379
参考书目 388
后记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