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楔子 6
第一章 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 9
第一节 对地方行政制度起源的误会 9
第二节 县制的起源 14
第三节 郡制的由来 30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郡县制 31
第二章 两度回光返照——郡县制的“封建”变形 38
第一节 汉代部分封建制的恢复 38
第二节 西晋封建的失误 52
附说:封建与分封的异同 57
第三章 两千年三循环——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层级的增减 58
第一节 从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 59
第二节 从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 65
第三节 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县二级制的简化 74
第四节 层级变迁规律的探讨 80
第四章 体国经野之道——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85
第一节 战国秦汉时期行政区划 8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 93
第三节 隋唐时期行政区划 100
第四节 辽宋金时期行政区划 109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行政区划 121
第五章 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历代地方行政组织沿革 140
第一节 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140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145
第三节 隋唐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153
第四节 辽宋金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165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183
第六节 地方行政组织变迁的基本特点 196
第六章 量地制邑、度地居民——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 200
第一节 政区幅员的尺度 201
第二节 “百里之县”幅员的相对稳定 202
第三节 “千里之郡”幅员的缩小倾向 206
第四节 “万里之州”幅员的起伏变化 212
第五节 行政区划幅员变迁的特点 223
第七章 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 226
第一节 政区边界的概念 226
第二节 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 230
第三节 犬牙相入原则的萌芽与发展 236
第四节 犬牙相入原则的极端化及肥瘠搭配原则 241
第五节 建置管理方面的犬牙相制 248
第八章 外重内轻还是内重外轻?——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的政治因素 250
第一节 内外轻重的转换 250
第二节 政治主导原则 253
第九章 遥领、虚封与侨置——虚幻畸形的地方行政制度 260
第一节 遥领与虚封制度 260
第二节 侨州郡县 263
第三节 畸形的双头州郡 276
第十章 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分布的变迁 280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 280
第二节 古代经济重心从北到南的转移 285
第三节 南方和北方政区分布密度的逆转 288
第四节 东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政区分布的关系 292
第五节 移民和政区置废与分布的关系 294
第六节 交通路线与政区分布的关系 297
第七节 非经济因素对政区分布的影响 299
第十一章 赤、畿、望、紧、上、中、下——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组织的等第变化 308
第一节 县级政区的等第 309
第二节 统县政区和高层政区的分等 320
第三节 政区分等的意义和作用 328
第十二章 都尉、都督、都护府和都司卫所——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 333
第一节 两汉魏晋的都尉 333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之都督区、总管区与行台区 337
第三节 汉唐的都护府 349
第四节 北魏的镇戍 351
第五节 明代的都司卫所 354
附说:宋代的军 357
第六节 军事因素对于行政区划的影响 358
第十三章 道、左郡和土司——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制度 363
第一节 秦汉的道和初郡 364
第二节 南朝的宁蛮府、左郡左县和俚郡僚郡 365
第三节 魏晋十六国与北朝的诸部护军和部落酋长制 373
第四节 唐宋羁縻州郡与明代羁縻都卫 376
第五节 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382
第六节 清代边区的特别行政制度 390
第十四章 六六三十六——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的文化因素 395
第一节 地方行政建置和数的关系 395
第二节 地方行政建置与宗教的关系 397
第三节 行政区与文化区的契合 401
余论 405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405
第二节 现状的分析 407
第三节 将来的展望 412
索引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