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九州风云 漫谈电视天气预报》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祥士,焦佩金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气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2926453
  • 页数:208 页
图书介绍:

1 电视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

1.1 “从风云莫测”到“风云可测”的变革 2

1.1.1 “测天”——古代的民间技艺 2

1.1.2 克里米亚战争与最早的天气图 3

1.1.3 理论的发展推动了预报工作 4

1.1.4 从地面向高空的发展 6

1.1.5 对天空的深化认识 7

1.1.6 “里查逊之梦”的实现 9

1.2 新型探测工具 11

1.2.1 自动气象站 12

1.2.2 气象火箭及其它 14

1.2.3 气象雷达 15

1.2.4 气象卫星 18

1.3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1

1.3.1 资料采集——全球气象观测网 21

1.3.2 资料收集——全球气象通信系统 23

1.3.3 计算机与资料加工处理系统 25

1.3.4 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制作 26

1.3.5 预报员和综合预报的制作 29

1.4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过程 32

1.4.1 图形图像的加工处理 33

1.4.2 电视节目的合成制作 33

1.4.3 光缆传输与节目播出 34

1.5.2 数字化编辑技术 36

1.5.1 多媒体技术 36

1.5 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技术的发展 36

1.5.3 虚拟演播室技术 37

1.5.4 数字网络与气象专业频道 38

1.6 美国和加拿大的天气频道 39

1.6.1 概况 39

1.6.2 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形式 41

1.6.3 先进的技术手段 44

2 电视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 48

2.1 天气预报与媒体 48

2.1.1 天气预报的传播 49

2.1.2 电视的诞生与普及 51

2.1.3 天气预报传播媒体的特色与优势 52

2.1.4 国外电视天气预报概况 54

2.2 我国电视天气预报的发展 55

2.2.1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改革 56

2.2.2 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技术发展阶段 57

2.2.3 全国电视天气预报的发展 59

2.3 全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观摩与评比 61

2.3.1 首届电视气象节目观摩评比 61

2.3.2 第二届华风杯电视气象节目观摩评比 62

3 荧屏上的“气象先生、小姐” 65

3.1 最初的探索及国外概况 66

3.2 我国气象主持人的摇篮 70

3.3 气象主持人的成长 70

3.4 挑战性的岗位 82

3.5 国内外的热烈反响 86

3.5.1 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与勉励 86

3.5.2 电视观众的鼓励 88

3.5.3 新闻媒体的报道 91

3.5.4 海外友人的评价 92

4 基础气象术语 94

4.1 气温 94

4.1.1 气温是怎样定义的 94

4.1.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95

4.1.3 冷暖空气活动与气温的升降 96

4.2.1 什么是气压 97

4.2 气压 97

4.1.4 地球上的热极和寒极 97

4.2.2 气压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98

4.2.3 高压低压活动与气压的升降 99

4.2.4 何谓等压线和等压面 99

4.3 空气温度 101

4.3.1 湿度的概念 101

4.3.2 湿度对人体的影响 102

4.3.3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102

4.3.4 湿度的变化——暖湿气流与干冷气流 103

4.4 风 103

4.4.1 风是什么 103

4.4.3 风的成因 105

4.4.2 风与人类 105

4.4.4 地方性风 106

4.4.5 风随高度的变化 107

4.5 云 107

4.5.1 云的家族 108

4.5.2 云量 109

4.5.3 云是怎样形成的 110

4.5.4 卫星云图上的云是怎么回事 111

4.6 能见度 111

4.7 天气现象 112

4.7.1 降水 112

4.7.3 雾 114

4.7.2 雷暴 114

4.7.4 烟幕和霾 115

4.7.5 浮尘和风沙 115

4.7.6 雾凇和雨凇 116

4.7.7 电视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现象符号 116

5 天气系统 117

5.1 气团 117

5.1.1 什么是气团 117

5.1.2 气团的种类 118

5.2 锋 118

5.2.1 锋的概念 118

5.2.2 锋的分类 119

5.3 低压(气旋) 120

5.5 高压脊和低压槽 122

5.4 高压(反气旋) 122

5.6 西风槽 123

5.7 低涡 124

5.8 副热带高压 125

5.8.1 副热带高压概况 126

5.8.2 副热带高压的范围和脊线 126

5.8.3 副热带高压和天气 127

5.8.4 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我国东部的旱涝 127

5.9 高空冷涡 129

5.10 热带低压 130

5.11 热带辐合带 131

6.1.1 热带气旋的等级划分 133

6.1 热带气旋 133

6 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 133

6.1.2 热带气旋的编号和命名 135

6.1.3 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136

6.1.4 热带气旋的路径 137

6.1.5 热带气旋灾害 138

6.1.6 热带气旋对我国的影响 139

6.1.7 我国的热带气旋预报警报体系 140

6.1.8 我国的热带气旋预报水平 140

6.2 暴雨 141

6.2.1 暴雨的标准 141

6.2.2 暴雨的简单成因 142

6.2.4 我国的暴雨灾害 143

6.2.3 我国的暴雨季节 143

6.2.5 暴雨预报 144

6.3 梅雨 145

6.3.1 什么是梅雨 145

6.3.2 梅雨的特点 146

6.3.3 梅雨是怎样形成的 146

6.4 寒潮 147

6.4.1 什么是寒潮 147

6.4.2 寒潮天气 148

6.4.3 寒潮的源地和寒潮爆发 149

6.4.4 我国寒潮的主要路径 149

6.4.5 寒潮的危害及预报 150

7.1.1 我国气候的基本情况 151

7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151

7.1 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 151

7.1.2 我国气象灾害的特点 152

7.1.3 我国气象灾害的灾情估计 153

7.1.4 减灾效益分析 153

7.2 热带气旋灾害 154

7.2.1 暴雨和洪涝灾害 154

7.2.2 强风和海浪灾害 155

7.2.3 风暴潮灾害 155

7.2.4 热带气旋灾害的防御 156

7.3 暴雨洪涝灾害 156

7.3.2 洪涝灾害概况 157

7.3.1 暴雨与洪涝的关系 157

7.3.3 暴雨洪涝的防灾减灾 158

7.4 干旱灾害 159

7.4.1 干旱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159

7.4.2 干旱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159

7.4.3 干旱的减灾对策 160

7.5 低温冷冻灾害 161

7.5.1 冻害 161

7.5.2 霜冻 162

7.5.3 南方春季低温阴雨 163

7.5.4 东北夏季低温冷害 164

7.5.5 寒露风 164

7.6.1 雷雨大风 165

7.6 强对流天气灾害 165

7.6.2 龙卷风 166

7.6.3 冰雹 167

7.6.4 强对流天气的防御 168

7.7 森林火灾与气象 168

7.7.1 森林火灾与哪些气象条件有关 169

7.7.2 森林火灾在哪些季节最易发生 169

7.7.3 怎样利用气象条件扑灭林火 170

7.8 厄尔尼诺(El Nino)及其影响 170

7.8.1 什么是厄尔尼诺 170

7.8.2 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 171

7.8.3 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71

7.8.5 厄尔尼诺年能预测吗? 172

7.8.4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72

7.9.1 什么是拉尼娜 173

7.9.2 拉尼娜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173

7.9 拉尼娜(La Nino)——反厄尔尼诺现象 173

7.9.3 拉尼娜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可能影响 174

8 公众气象的热点 176

8.1 大气污染与气象 176

8.2 地球正在变暖 179

8.3 我国面临的重大气候问题 181

8.3.1 西北地区干旱化 181

8.3.2 华北干旱缺水 181

8.3.4 江南、华南等地的严冬、台风和旱涝 182

8.3.5 西南的旱涝和春夏降温趋势 182

8.3.3 东北的低温冷害和旱涝 182

8.4 城市热岛效应 183

8.5 气象与健康 184

8.5.1 人体对天气变化的反应 185

8.5.2 气温和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186

8.5.3 气象环境与人的生活 187

8.5.4 疾病与天气 188

8.6 人工影响天气 190

8.6.1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发展 190

8.6.2 现代的人工影响天气 191

8.6.3 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的争论及展望 193

附录1 国际气象电视节 194

附录2 国内气象电视节目观摩评比获奖名单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