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自序 1
导论 1
第一章 文明的曙光——石器时期的设计 13
第一节 绪论 13
第二节 上古传说的设计 15
一、传说的设计思想 15
二、设计技术的范围 17
一、器具的发生 19
第三节 石器 19
二、石器的意义 20
三、石器的类型 22
四、玉器的出现 23
第四节 骨器和武器 23
一、骨针 23
二、骨耜 24
三、箭器 25
四、刀矛 25
第五节 陶器 26
一、陶器的应用 26
三、陶器的技术 27
二、陶器的形态 27
四、彩陶的文化 28
第六节 建筑 29
一、建筑的萌生 29
二、建筑的结构 30
三、村落的设置 31
第七节 纺织 32
一、蚕丝 32
二、纺轮 32
第八节 其它 33
一、饰物 33
三、编织 33
二、贝币 34
三、文字 34
四、乐器 35
第九节 结论 36
第二章 沉痛的狞厉——夏商西周时期的设计 39
第一节 绪论 39
第二节 工具和农具 41
一、工具的演进 41
二、农具的种类 43
第三节 兵器和车辆 44
一、兵器的意义 44
二、车辆的威力 46
第四节 食器和礼器 48
一、食器的发展 48
二、礼器与祭祀 50
三、乐器与文化 50
第五节 陶器和玉器 51
一、陶器的发展 51
二、玉器的使用 52
第六节 文字和货币 53
一、甲骨文 53
二、钟鼎文 54
三、文字的特征 54
四、金属货币 55
第七节 城市和建筑 56
一、商代的城市 56
二、周代的建筑 58
三、早期的园苑 59
第八节 纺织和服饰 59
一、桑麻 59
二、服饰 60
第九节 结论 61
第三章 霸业的冲撞——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 65
第一节 绪论 65
一、战车和车战 67
第二节 车辆和兵器 67
二、兵器的规范 68
三、剑器的美感 69
四、船只的建造 70
第三节 农具和工具 71
一、农具的类型 71
二、工具的使用 72
三、文具 74
四、工程设计 75
第四节 城市和建筑 76
一、城池的设置 76
二、安居的需要 77
三、宫殿与装饰 78
第五节 生活用品 79
一、服饰 79
二、食器 80
三、货币 81
四、家具 82
五、乐器 83
第六节 设计思想 84
一、思想性文献 85
二、资料性文献 86
三、议论性文献 87
第七节 结论 88
第四章 统一的气量——秦汉时期的设计 91
第一节 绪论 91
第二节 文字和货币 93
一、小篆与汉隶 93
二、货币的演变 95
第三节 车辆和道路 96
一、驰道与车辆 96
二、丝绸之路与栈道 98
一、铁器的意义 99
三、灵渠与桥梁 99
第四节 兵器和农具 99
二、兵器的类型 100
三、农具 100
四、度量衡 101
第五节 建筑和灯具 102
一、方位与建筑 102
二、阿房宫 103
三、长城 104
一、服饰制度 105
第六节 服饰和铜镜 105
四、灯具 105
五、漆器 105
二、官员服饰 106
三、铜镜 107
四、香炉 108
第七节 指南车和造纸术 108
一、张衡与设计发明 108
二、司南与指南车 109
三、造纸术 109
四、地图 110
第八节 陵园和雕塑 110
三、霍去病墓石刻 111
一、陵墓制度 111
二、秦陵兵马俑 111
第九节 结论 112
第五章 丧乱的文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设计 115
第一节 绪论 115
第二节 工具 116
一、木牛流马 116
二、龙骨水车 117
三、船只 117
四、车辆 118
第三节 制瓷 119
一、青瓷 119
五、造纸 119
二、白瓷 120
三、窑具 120
第四节 服饰 120
一、头饰 120
二、朝服 121
三、便装 121
四、女服 122
第五节 家具 123
一、坐具 123
二、案具 124
四、陈设 125
三、储具 125
第六节 建筑 126
一、城市 126
二、庄园 128
三、佛寺 129
第七节 石窟 129
一、敦煌 129
二、云冈 130
三、龙门 131
四、麦积山 132
一、文字的演变 133
五、其它石窟 133
第八节 文字 133
二、碑刻与墓志 135
三、写经与帖本 135
第九节 乐器 136
一 、音乐的进步 136
二、乐器的类型 136
三、乐器的交流 137
第十节 结论 138
第六章 繁盛的浮华——隋唐时期的设计 141
第一节 绪论 141
一、长安 142
第二节 建筑 142
二、洛阳 144
三、扬州 144
四、桥梁 145
五、寺塔 145
第三节 印刷术 147
一、石经与刻石 147
二、楷书与纸墨 147
三、雕版与经卷 149
四、书报与装帧 150
一、货币 151
第四节 工具 151
二、农具 152
三、仪器 152
四、纺织 153
第五节 生活器物 153
一、家具 153
二、服饰 155
三、陶瓷 156
四、金银器 157
六、杂品 158
五、铜镜 158
第六节 石刻 159
一、唐陵 159
二、龙门奉先寺 160
三、乐山大佛 160
四、莫高窟 161
五、石碑 161
第七节 设计管理 162
一、官方设计管理机构 162
二、民间设计行业 162
第八节 结论 164
第一节 绪论 167
第七章 文弱的精湛——五代两宋时期的设计 167
第二节 制瓷 169
一、宋瓷 169
二、名窑 170
三、景德镇 172
四、瓷器形制 173
第三节 货币和广告 174
一、商业 174
二、广告 174
四、交子 175
三、货币 175
第四节 造纸和印刷 176
一、造纸 176
二、活字印刷 177
三、宋版书 178
四、书籍装帧 179
五、书画 180
第五节 兵器和工具 181
一、兵器 181
二、农具 182
三、车船 183
四、用具 183
一、城市 184
第六节 建筑和家具 184
二、园林 186
三、佛塔 187
四、筑桥 187
五、《营造法式》 188
六、家具 188
第七节 服饰和杂品 189
一、男服 189
二、女服 190
三、服制 190
四、杂品 191
第八节 结论 192
第八章 游牧的强悍——辽金西夏元时期的设计 195
第一节 绪论 195
第二节 文字和印刷 198
一、文字 198
二、印刷 199
三、印章 200
四、书法 201
第三节 兵器和车船 201
一、火器 201
四、车具 202
三、造船 202
二、兵器 202
五、大运河 203
第四节 建筑和家具 203
一、城市 203
二、寺院道观 204
三、西夏王陵 206
四、芦沟桥 206
五、郭守敬 206
第五节 服饰和纺织 207
一、服饰制度 207
二、纺织 208
四、黄道婆 209
三、织机 209
第六节 制瓷和杂器 210
一、辽金陶瓷 210
二、景德镇瓷 210
三、其它窑场 211
四、金银器具 211
五、家具 212
六、杂器 212
第七节 农具和货币 213
一、农具 213
二、《王桢农书》 214
三、币制 215
第八节 结论 216
第九章 专制的文化——明清时期的设计 219
第一节 绪论 219
第二节 建筑 221
一、都城 221
二、地方城市 223
三、万里长城 224
四、民居 225
五、寺观 227
一、皇家园林 228
第三节 园林 228
六、陵墓 228
二、江南园林 230
三、《园治》与造园理念 233
第四节 家具和服饰 234
一、明式家具 234
二、清式家具 236
三、官服 237
四、民服 237
第五节 文具和书籍 238
一、文房四宝 238
二、明代印刷 240
三、清代印刷 243
四、书籍装帧 244
第六节 陶瓷和商业 245
一、白瓷与青花 245
二、其它瓷器 245
三、广告 246
四、货币 246
五、邮票 247
第七节 设计文献 247
一、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247
四、《三才图会》 248
五、《大清工部工程做法》 248
二、《鲁班经》 248
三、《多能鄙事》 248
六、其它设计思想 249
第八节 兵器和交通 249
一、造船 249
二、大炮 251
三、飞机 251
四、京张铁路 251
第九节 结论 252
第一节 绪论 255
第十章 艰难的变革——现代时期的设计 255
第二节 建筑 258
一、城市 258
二、公共艺术 260
三、公园 261
四、营造学会 262
五、桥梁 262
二、塑料 263
三、玻璃 263
一、陶瓷 263
第三节 器皿 263
四、橡胶 264
五、搪瓷 264
六、手工编织 264
第四节 货币和书籍 265
一、钱币 265
二、生活票证 266
三、书籍装帧 266
四、纸张 267
五、印刷 268
第五节 平面设计 268
一、广告 268
二、招贴 269
四、标志 270
三、包装 270
第六节 服饰和纺织 271
一、中山装 271
二、生活服装 271
三、职业装 273
四、女服 273
五、西服 273
六、时装 274
七、纺织业 274
二、公共器具 275
三、家庭工具 275
一、生活家具 275
第七节 家具和工具 275
四、交通工具 276
五、其它器具 277
第八节 艺术设计教育 278
一、设计教育发展 278
二、艺术设计研究 279
第九节 结论 281
总结 283
附录 285
后记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