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础的定义 1
第一节 财产与交易 1
第二节 交易的货物 4
第三节 货币的流通与货物 7
第二章 货币购买力与交易方程式的关系 9
第一节 各种流通媒介 9
第二节 用算术表示的交易方程式 15
第三节 用图形表示的交易方程式 22
第四节 用代数表示的交易方程式 25
第五节 结论 29
第三章 存款对于交易方程式及货币购买力的影响 35
第一节 流通信用 35
第二节 流通信用的基础 42
第三节 银行方面的限制 45
第四节 交易方程式的修改 50
第五节 平时存款对于货币有一定的比例 53
第六节 结论 55
第四章 过渡时期中交易方程式与货币购买力的变动 59
第一节 利率对于物价运动的适应不灵 59
第二节 物价升涨的继续运动 62
第三节 方程式上变动的程度 64
第四节 物价增涨积成商业的危殆时期 67
第五节 信用循回的完成 70
第六节 结论 76
第五章 间接及于购买力的影响 79
第一节 交易量所受生产及消费的状况的影响——因而影响物价 79
第二节 交易量所受生产者及消费者的状况的影响——因而影响物价 83
第三节 流通率所受个人的习惯的影响——因而影响物价 85
第四节 流通率所受支付制度的影响——因而影响物价 90
第五节 流通率所受普通原因的影响——因而影响物价 94
第六节 用支票提取的存款所受的影响——因而影响物价 95
第六章 间接的影响(续) 97
第一节 国外贸易对于货币数量的影响——因而影响物价 97
第二节 铸造货币与镕化货币对于货币数量的影响——因而影响物价 103
第三节 货币金属的生产及消费对于货币数量的影响——因而影响物价 106
第四节 各种影响的图解 111
第七章 货币制度对于货币购买力的影响 119
第一节 葛来歆的定律 119
第二节 双本位制不能持久的情形 122
第三节 生产超过消费后双本位制失败的情形 129
第四节 跛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 134
第五节 法国的双本位制 139
第六节 法国历史上的经验 142
第七节 印度的跛本位制 145
第八节 美国的跛本位制 147
第九节 美国币制的大略 150
第八章 货币数量与他项份子对于购买力的影响及各份子间互相的影响 159
第一节 交易方程式自身不含因果关系 159
第二节 货币数量的变动的影响——数量原理的因果意义 160
第三节 数量原理不能确切的应用于过渡时期 169
第四节 存款数量随货币数量而变动的影响 172
第五节 流通率(V与V′)变动的影响 175
第六节 交易量变动的影响 176
第七节 均价可否视为原因又视为结果 180
第八节 各项物价的因果关系与均价的因果关系的区别 185
第九节 结论 192
第九章 物价变动不一致是制造购买力的指数的原因 197
第一节 几种物价不能随时与物价的运动相适应 197
第二节 他种物价适应必更速 204
第三节 交易方程式的右方由ΣpQ归纳为PT 208
第四节 结论 211
第十章 关于购买力的最完善的指数 213
第一节 各种指数的形式 213
第二节 指数的功用 220
第三节 以指数为展期付款的标准 224
第四节 以各种交易总数为展期付款的根据 233
第五节 实际上的限制 241
第六节 结论 249
第十一章 统计的证明——历史上的大概情形 253
第一节 最后的一千年 253
第二节 最后的四世纪 256
第三节 第十九世纪 257
第四节 十九世纪的五个物价运动时期 259
第五节 五个时期的回顾 265
第六节 将来的预测 266
第七节 纸币 268
第八节 法国的纸币 271
第九节 英国的纸币 272
第十节 奥国的纸币 274
第十一节 美国纸币经验的初期 275
第十二节 绿背纸币 278
第十三节 绿背纸币的信用 281
第十四节 同盟诸州的纸币 284
第十五节 存款与商业危殆时期 285
第十六节 各商业危殆时期的特征 288
第十七节 存款的流通率与商业危殆时期 290
第十八节 结论 295
第十二章 统计的证明——近年的 301
第一节 甘末尔教授的概计——自一八七九年至一九〇八年 301
第二节 M与M′的概计——自一八九六年至一九〇九年 305
第三节 M′V′与V′的概计——自一八九六年至一九〇九年 308
第四节 MV与V的概计——自一八九六年至一九〇九年 312
第五节 T与P的概计——自一八九六年至一九〇九年 317
第六节 直接及间接求出来的P 319
第七节 错误的更正 325
第八节 最后的结果 332
第九节 使物价增涨的原因的比较 336
第十节 先行原因的影响——如保护关税之类 340
第十一节 本章的结果及其附产物 344
第十三章 使购买力更固定的问题 351
第一节 改良币制的问题 351
第二节 以双本位制为解决的方法 355
第三节 他种提出的解决方法 360
第四节 计表本位制 364
第五节 著者的提议 369
第六节 结论 378
附章一 第二章的参考 381
第一节 平均数的概念——(第三节的参考) 381
第二节 流通率的概念——(第五节的参考) 385
第三节 各个p,Q与pQ的排列表—(第五节的参考) 389
第四节 各个e,m及V的排列表——(第五节的参考) 393
第五节 流通率的“各国货币的周转”的意义与“周转的时期”的意义 399
第六节 以代数表示的交易方程式——(第五节的参考) 400
第七节 P必为一种特别的指数,乃能直接随M与V而变动,与各个Q作反向的变动——(第五节的参考) 401
附章二 第三章的参考 404
第一节 各个k与各个r的排列表——(第二节的参考) 404
第二节 加入存款后用代数表示的交易方程式——(第四节的参考) 406
附章三 第五章的参考 407
第一节 展付的信用对于交易方程式的影响——(第五节的参考) 407
附章四 第六章的参考 410
第一节 交易方程式加入国际贸易后的修正——(第一节的参考) 410
附章五 第七章的参考 414
第一节 货币替代物与他种替代物的不同——(第二节的参考) 414
第二节 双本位制可采用的比例——(第二节的参考) 416
附章六 第八章的参考 419
第一节 耶鲁大学的货币周转的统计——(第六节的参考) 419
第二节 四种物品的比较——(第八节的参考) 423
附章七 第十章的参考 426
第一节 每种物价的指数皆附带有相对的交易量的指数 426
第二节 对偶的物价指数与对偶的交易量指数 432
第三节 各个p与各个Q的普通的意义 434
第四节 四十四个公式的节要 436
第五节 八种试验的节要——表中各横列的目标 443
第六节 表的内部(尤须注意第十一行) 454
第七节 四十四种公式的比较 464
第八节 实际上采用介中数的理由 474
第九节 结论 478
附章八 第十二章的参考 483
第一节 甘末尔教授的计算法——(第一节的参考) 483
第二节 计算M的方法——(第二节的参考) 486
第三节 计算M′的方法——(第二节的参考) 489
第四节 计算一八九六年与一九〇九年的M′V′的方法——(第三节的参考) 498
第五节 计算一八九七年至一九〇八年的M′V′的方法——(第三节的参考) 505
第六节 计算V的普通实用的公式——(第四节的参考) 508
第七节 计算的实例——一八九六年至一九〇九年的流通率——(第四节的参考) 524
第八节 用插入中项的方法求一八九七年至一九〇八年的流通率——(第四节的参考) 546
第九节 计算T的方法——(第五节的参考) 548
第十节 计算P的方法——(第五节的参考) 558
第十一节 已求出的M,M′,V,V′,P及T各数的互相适应——(第七节的参考) 561
第十二节 信用及现款交易与根来氏的概计相比较——(第八节的参考) 564
第十三节 本书第二版的附录——(全章的参考) 566
第二版的附章 固定金元的价值 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