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兆亮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17132428
  • 页数:211 页
图书介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环境的变化,社区医学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教材在教育部和卫生部指导下,打破过去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行为导向的课程结构来进行课程设计,实现教授学的教、做、学一体化。

第一章 中医诊断技术 1

第一节 望诊 1

一、全身望诊 1

二、局部望诊 7

三、望排出物 11

四、望小儿指纹 12

五、舌诊 13

第二节 闻诊 19

一、听声音 19

二、嗅气味 22

第三节 问诊 23

一、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3

二、问诊的内容 24

三、问现在症 26

第四节 切诊 36

一、脉诊 36

二、按诊 41

第五节 八纲 43

一、表里 44

二、寒热 44

三、虚实 46

四、阴阳 48

第六节 脏腑辨证 50

一、心病辨证 50

二、肺病辨证 52

三、脾病辨证 55

四、胃肠病辨证 56

五、肝胆病辨证 59

六、肾与膀胱病辨证 62

七、脏腑兼病辨证 64

第二章 中药治疗技术 67

第一节 中药基础知识 67

一、产地 67

二、采集 68

三、中药的炮制 68

四、中药的性能 69

第二节 常用中药及应用 72

一、解表药 72

二、清热药 74

三、泻下药 77

四、祛风湿药 78

五、芳香化湿药 79

六、利水渗湿药 80

七、温里药 81

八、理气药 82

九、消食药 82

十、驱虫药 83

十一、止血药 84

十二、活血祛瘀药 84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86

十四、安神药 88

十五、平肝息风药 89

十六、开窍药 90

十七、补虚药 90

十八、收涩药 94

十九、外用药 94

第三节 方剂学基础知识 96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96

二、方剂的剂型 97

三、方药的应用 98

第四节 常用中成药及应用 101

一、解表类中成药 102

二、清热类中成药 104

三、泻下类中成药 108

四、和解类中成药 109

五、温里类中成药 111

六、理气类中成药 113

七、理血类中成药 115

八、祛湿类中成药 117

九、化痰止咳类中成药 120

十、治风类中成药 124

十一、安神类中成药 126

十二、开窍类中成药 127

十三、补益类中成药 129

十四、固涩类中成药 132

十五、消导类中成药 135

十六、驱虫类中成药 136

十七、外用类中成药 137

第三章 中医外治技术 141

第一节 针灸基本常识 141

一、经络总论 142

二、腧穴总论 144

三、常用腧穴 150

第二节 毫针刺法技术 164

一、毫针刺法概述 164

二、毫针进针技术 167

三、行针技术与得气 169

四、留针与出针技术 171

五、针刺的异常情况及注意事项 171

第三节 灸法技术 175

一、灸法的作用 175

二、灸法的种类 175

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178

第四节 拔罐技术 179

一、罐的种类 179

二、拔罐的方法 179

三、拔罐法的应用 180

四、拔罐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181

五、起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81

第五节 其他针法技术 181

一、三棱针法技术 181

二、皮肤针法技术 182

三、皮内针法技术 183

四、电针法技术 183

第六节 耳针技术 185

一、耳廓表面解剖 185

二、耳穴的分布 186

三、耳穴的定位 186

四、耳穴的临床应用 188

第七节 穴位注射技术 190

一、常用药物 190

二、操作方法 190

三、适用范围 190

四、注意事项 190

第八节 熏洗技术 191

一、适应证 191

二、操作方法 191

三、注意事项 192

第九节 敷药技术 192

一、适应证 192

二、操作方法 192

三、注意事项 192

第十节 热熨技术 193

一、适应证 193

二、操作方法 193

三、注意事项 193

第十一节 贴药技术 193

一、适应证 194

二、操作方法 194

三、注意事项 194

第十二节 推拿技术 194

一、推拿技术的概述 194

二、常用推拿手法 198

三、推拿注意事项 209

参考书目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