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能力权导论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经济法保障》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乃新著
  • 出 版 社: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11281606
  • 页数:1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创造性的提出劳动能力权问题,认为现今中国的多数人较少财产或较少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他们只有劳动能力或只有较低素质的劳动能力,制定劳动能力权法,就会关系到大多数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在社会的财富创造过程中,物权法主要用于明确物的归属,定分止争。仅有物权法是不够的,只有当人的劳动能力为自己所用也得到法律保障时,这才能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章 劳动能力权问题的提起 1

第一节 劳动能力权是个世界历史性的重大课题 1

一、早期先民已提出劳动能力权问题:劳动成果究竟应归属于谁,自己的劳动力为什么要受他人支配? 1

二、古代社会尚不具备在法律上确认和保护劳动能力权的物质条件 3

三、近现代劳动能力权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产生了相关理论与一定的法制实践 5

第二节 劳动能力权理论的初步突破与法律实践的不足 8

一、马克思对劳动能力权理论的初步突破 8

二、确认和保护劳动能力权法律实践的不足 10

第二章 对劳动能力权的肯定 15

第一节 肯定劳动与劳动能力的意义 15

一、肯定人类劳动的意义 15

二、肯定人类劳动能力的意义 18

第二节 劳动能力权是真正的天赋人权 26

一、劳动能力权是基本人权 26

二、劳动能力权的否定之否定 30

第三节 劳动能力权的含义、权项(或权能)、权限及其价值 35

一、劳动能力权的含义 35

二、劳动能力权的权项(或权能) 40

三、劳动能力权的权限 46

四、法律确认和保护劳动能力权的价值 47

第三章 劳动能力权与财产权、人身权、知识产权及行政权的关系 50

第一节 劳动能力权与财产权的一般关系 50

一、财产权与劳动能力权 50

二、财产权与劳动能力权的区别与联系 52

第二节 劳动能力权之内物权与财产权之外物权的关系 53

一、民法中的物权应为外物权,而劳动能力权则是内物权 54

二、把物权区分为内物权与外物权的意义 55

第三节 内物权之所用权与外物权之所有权的关系 57

一、财产所有权存在于财产归属领域,而劳动能力所用权存在于物质生产(财富创造)领域 58

二、在个体生产时代产生的民法之财产所有权已隐含着对劳动能力所用权的肯定 61

三、劳动能力所用权在社会化生产中必然凸现 62

第四节 劳动能力权之竞争权、消费权与民法财产权之债权、继承权的关系 64

一、竞争权、消费权与债权、继承权对应关系的提出 64

二、竞争权与债权的对应关系 65

三、消费权与继承权的对应关系 66

第五节 劳动能力权与人身权的关系 69

一、劳动能力权作为内物权不同于人身权 69

二、劳动能力权与人身权中的人格权的关联 71

第六节 劳动能力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73

一、劳动能力权不同于知识产权 73

二、劳动能力权与知识产权的关联 74

第七节 劳动能力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78

一、劳动能力权与行政权相比较的必要性 78

二、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权与劳动能力权之比较 82

三、自然人及其企业与国家及其政府机关都须从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出发规范其行为 84

第四章 劳动能力权与劳动权利、人力资本权(股权)、劳动者权利的关系 88

第一节 劳动能力权与劳动权利的关系 88

一、劳动法上的劳动权利 88

二、劳动者个人的劳动能力使用权与劳动能力所用权的比较分析 91

第二节 劳动能力权与人力资本权(股权)的关系 101

一、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人力资本出资的正当性 101

二、人力资本权(股权)在本质上是劳动能力权 104

三、肯定人力资本权是劳动能力权得到法律确认的新进展 111

第三节 劳动能力权与劳动者权利(劳权)的关系 115

一、可享有劳动能力权的主体多于可享有劳动者权利的主体 115

二、劳动者权利的范围大于劳动能力权范围 117

第五章 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制精华,创制确认和保护劳动能力权的法制体系 120

第一节 中国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制精华势在必行 120

一、以经济法为主来确认和保护劳动能力权是西方的法制精华 120

二、中国应汲取西方发达国家法制精华的原因 126

第二节 构建中国确认和保护劳动能力权法制体系的设想 135

一、从宪法入手对人的劳动能力权作出全面系统的原则规定 137

二、以经济法为主对人的劳动能力权作出全面系统的具体规定 140

三、现代法的其他部门法以及属于传统法的法律法规都应对劳动能力作出某些规定 147

四、创制经济法典和经济诉讼法 152

结论 159

附录 162

参考文献 183

后记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