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释解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条文释解 9
一、环境系统特性 49
第一节 人类生存斗争与环境系统的破坏 49
第二篇 环境影响及其评价制度 49
第一章 生产活动、工程建设与环境影响 49
二、人类生存斗争与环境污染 50
第二节 人类生存环境与环境质量 51
一、环境影响的类别 52
第三节 环境影响与环境影响评价 52
二、环境影响评价 53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6
第二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6
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 57
第二节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进程 57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58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61
第三节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规体系 62
一、环境影响分类筛选 63
第四节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63
三、评价大纲的审查 64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确立与委托 64
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 65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 65
二、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67
一、环境保护标准概述 67
第三章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67
第一节 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简介 67
一、我国环保标准发展概况 68
第二节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发展 68
二、大气环保标准体系 69
三、水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70
四、噪声环保标准体系 73
五、土壤环保标准 75
一、环境监测涵义及其作用 77
第一节 环境监测及环境监测计划 77
第四章 环境监测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 77
三、环境监测计划 78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步骤 78
第二节 监测方案的制订与监测方法 81
一、监测方案的制订基本原则 82
二、大气环境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 83
三、水环境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 88
四、土壤调查方案及调查方法 94
五、环境噪声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 95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101
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要求 101
第三篇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 101
第四节 调查和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102
第三节 编写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102
第二节 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102
三、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103
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103
一、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103
四、预测的范围和内容 104
三、预测阶段和时段 104
第五节 评价区域的环境影响预测 104
一、预测的原则 104
二、预测的方法 104
第六节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105
二、污染物的分类 106
一、污染源的分类 106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污染源调查 106
第一节 污染源与污染物的分类与调查内容 106
三、工业、农业、生活的污染源调查内容 107
一、污染源调查程序 108
第二节 污染源调查程序与方法及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 108
三、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 109
二、污染源调查方法 109
一、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评价指标 111
第一节 工程分析的内容和污染预防的评价指标 111
第三章 污染预防评价与工程分析 111
二、工程分析的基本工作内容 113
二、通过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提供优化建议 122
一、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作出结论 122
第二节 污染预防与工程分析的作用 122
二、工程分析的方法 123
一、工程分析原则 123
第三节 工程分析的原则方法与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123
三、清洁生产评价鉴别与评价等级 125
四、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126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识别表 128
第一节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和环境特征 128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识别与环境风险评价 128
第三节 环境要素逐一分析法 130
一、环境风险评价含义及其重要性 132
第四节 环境风险评价 132
三、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133
二、环境风险评价等级 133
五、事故源项分析 134
四、环境风险评价(ERA)与环境影响评价(EIA)的主要区别 134
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放射性核素)在大气中的扩散 136
七、风险评价 142
八、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 146
一、源项 147
第五节 环境风险实例:××石化“××”项目风险评价 147
九、减少危害的措施与应急计划 147
三、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条件 148
二、计算模式 148
四、浓度计算及事故风险初步分析 150
第一节 图示法 156
第五章 项目(规划、设计、建设)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与分析 156
第二节 一览表法 157
第三节 矩阵法 159
第四节 网络法 165
一、巴特尔法 166
第五节 指数法 166
二、综合指数法 167
三、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法 169
二、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172
一、编制报告书应遵循的原则 172
第六章 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172
第一节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原则与基本要求 172
二、建设项目概况 173
一、总论 173
第二节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内容 173
三、环境现状 174
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6
四、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176
六、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及经济技术论证 178
九、结论 179
八、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179
七、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179
第三节 按环境要素分章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要点 180
十、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 180
三、环境质量评价地图 181
二、环境质量评价图的分类 181
第四节 绘制环境质量评价图 181
一、环境质量评价制图的基本任务 181
四、环境质量评价图制图方法 182
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普通图 18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84
第七章 汽车、化工、建设项目综合质量标准、法律规范 18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190
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202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204
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 209
环境监理执法标志管理办法 211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213
环境保护计划管理办法 215
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217
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 222
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修正案 225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227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常用法律文书格式 234
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247
关于国家重点企业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有关问题的通知 251
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253
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 257
关于实施《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通知 266
关于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若干意见 270
关于环境行政处罚主体资格有关问题的复函 275
关于企业租赁经营排污收费对象的复函 276
关于排污申报登记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277
关于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参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管理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 278
关于擅自转移产生污染的设备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279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 280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适用范围的复函 283
汽车报废标准 284
关于调整汽车报废标准若干规定的通知 285
关于调整轻型载货汽车报废标准的通知 286
关于中国汽车行业新车生产限期停止使用CFC-12汽车空调器的通知 287
关于拆除CFC生产设备并补偿停产损失的通知 288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2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 294
化学工业毒物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297
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 299
化学矿山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303
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 309
关于防治铬化合物生产建设中环境污染的若干规定 319
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 322
关于进口第七类废物有关问题的通知 32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32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资料档案库管理规定 32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收费标准的原则与方法(试行) 33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 33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338
关于环境工程设计证书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342
关于租赁他人房屋经营新的产业应纳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 360
关于建设单位无视环保部门审批要求擅自建设或经营产生污染的项目法规适用的复函 361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 362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溯及力问题的复函 363
关于建设项目以新带老原则执行问题的复函 364
第八章 案例分析(一)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报告 365
一、电镀行业典型工艺流程 369
第一节 电镀行业合理工艺流程及清洁生产指标 369
第九章 案例分析(二)污染行业合理工艺流程及清洁生产评价 369
二、电镀行业典型工艺清洁生产指标 370
第二节 啤酒行业合理工艺流程及清洁生产指标 373
二、啤酒行业清洁生产指标 374
一、啤酒行业典型工艺流程 374
一、造纸行业典型工艺流程 375
第三节 造纸行业合理工艺流程及清洁生产评价案例分析 375
二、造纸行业清洁生产指标 376
三、××造纸厂清洁生产评价 378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383
第一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程序及评价等级 383
第四篇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案例分析 383
一、评价等级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 384
第三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384
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384
二、各种等级评价范围的确定 386
一、收集评价区的地理地形图 388
第二节 调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况 388
第二章 大气环境调查的内容、方法及要求 388
第一节 大气环境调查概述 388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及评价区污染因子的筛选 389
第三节 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方法 389
二、评价区自然环境调查 389
三、评价区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389
二、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 390
三、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394
二、评价区大气质量现状监测方法 395
一、利用现有例行监测资料 395
四、其他污染源调查内容 395
第四节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及现状分析 395
三、评价区大气质量现状分析内容及要求 397
一、评价区附近气象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利用 399
第五节 评价区污染气象调查内容与方法 399
三、地形复杂地区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参数的观测 400
二、收集统计现有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资料 400
四、大气湍流扩散试验的方法与要求 401
五、复杂地形下特殊气象场观测方法 406
第一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与方法概述 408
第三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其模式方法 408
二、湍流参数和大气稳定度的常规参数化方法 409
一、现有法规大气扩散模式存在的不足 409
第二节 法规大气扩散模式及其最新进展 409
三、混合型烟羽扩散模式(HPDM) 412
一、瞬时单烟团正态扩散模式 415
第三节 常用的大气扩散正态模式 415
二、点源烟羽扩散模式 417
三、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 419
四、熏烟模式 420
五、海岸线熏烟模式 421
六、长期平均浓度计算公式 424
七、日均浓度计算公式 425
八、线源模式 426
九、多源、面源和体源模式 429
十、非正常排放模式 432
十一、丘陵、山区扩散模式 433
十二、对高架源热浮力烟羽的修正 435
十三、干沉积(颗粒物)模式 436
十四、湿沉积及化学迁移的修正 437
十五、烟气抬升公式 438
十六、大气边界层(或混合层)高度 439
第一节 大气稳定度分类方法 441
第四章 大气污染物环境浓度估算方法 441
一、P-G扩散参数 442
第二节 扩散参数经验公式 442
二、布里格斯(Briggs)公式 444
三、IAEA公式 445
第三节 地面浓度C的计算 446
四、小风扩散系数 446
第二节 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448
二、总量控制的意义 448
第五章 总量控制法——控制大气污染的有效方法 448
第一节 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的作用 448
一、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448
第三节 平权削减法的运用 449
第四节 反演模式的运用 450
第五节 逐级削减法在旧城区、老工业区的适用 4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54
第六章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法律规范 4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460
城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 465
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 467
粉尘危害分级监察规定 471
港口煤尘防治规定 473
国务院关于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扩大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批复 483
关于开展征收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费试点工作的通知 484
关于在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开展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扩大试点的通知 485
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 486
关于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490
关于二氧化硫排污收费试点征收标准执行问题的通知 491
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492
关于安装汽车污染控制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 495
关于加强新生产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的通知 497
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审批办法 498
关于划分高污染燃料的规定 500
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 501
关于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的规定 503
关于实施全氯氟烃产品(CFCs)生产配额许可证管理的通知 517
关于实施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管理的通知 522
中国进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名录(第一批) 524
中国进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名录(第二批) 525
关于在气雾剂行业禁止使用氯氟化碳类物质的通知 526
关于禁止新建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设施的通知 528
关于《关于禁止新建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设施的通知》补充通知 530
关于殡仪馆建设中大气污染物执行排放标准问题的复函 532
关于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 533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UDC 614.79 GB 9137—88 53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554—93代替GBJ—73 537
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621—93代替GB 5366—88中的怠速污染物部分 544
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76.2—93 549
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761.3—93 552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761.5—93代替GB 3842—83 554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标准 GB 14761.6—93代替GB 3843—83 556
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排放标准 GB 14761.7—93代替GB 3844—83 558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223—1996代替GB 13223—91 560
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4915—1996代替GB 4915—85 569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9078—1996代替GB 4286—84 GB 4911—85 GB 4912—85 BG 4913—85 GB 4916—85等5项标准的工业炉窑部分和GB 9078—88 574
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6171—1996 584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297—1996代替GB 3548—83 GB 4276—84 GB 4277—84 GB 4282—84 GB 4286—84 GB 4911—85 GB 4912—85 GB 4913—85 GB 4916—85 GB 4917—85 GB J4—74各标准中的废气部分 590
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 GWKB 1—1999 61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271—2001代替GWPB 3—1999 617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GB 18483—2001代替GWPB 5—2000 622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 18485—2001代替GWKB 3—2000 630
轻水堆核电厂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技术规定 GB 9136—88 637
第七章 案例分析(一)石化行业主要气态染污物治理措施 665
第八章 案例分析(二)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670
第一节 环境噪声的主要特征及声源分类 679
第一章 环境噪声基础知识 679
第二节 噪声的影响及其危害 679
第五篇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及案例分析 679
第三节 噪声的限值标准及其运用 680
二、评价的程序 682
一、评价目的 682
第二节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及基本要求 682
一、评价工作等级 682
第一节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目的与程序 682
第二章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682
第三节 环境噪声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控制措施建议 684
一、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 684
二、评价工作级别的基本要求 684
三、环境噪声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 685
第四节 环境噪声评价大纲的编制 685
二、环境噪声影响预测及评价 685
第一节 噪声的物理量及其测量 686
一、声压、声强、声功率及其表示方法 686
第三章 环境噪声评价基础及测量估算 686
二、声压级、声强级、声功率级及其分贝 687
三、噪声级(分贝)的相加计算方法 688
四、噪声级的平均值计算方法 689
一、A声级及其表示 690
二、等效连续A声级及其计算 690
第二节 环境噪声的主观评价量及其测算 690
四、统计噪声级及其计算 691
五、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及其计算 691
三、昼夜等效声级及其计算 691
第三节 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及其衰减值的计算 692
一、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 692
二、噪声被空气吸收的衰减及其衰减值的计算 693
三、墙壁隔声量(或透声损失)及其衰减值的计算 693
四、屏障对噪声的衰减及其衰减值的计算 694
五、植物对噪声的吸收及其衰减值 694
六、阻挡物的反射及其计算 695
第一节 电机噪声及其估算 697
第二节 风机噪声及其估算 697
第四章 机械设备的噪声及其估算 697
第三节 压缩机噪声及其估算 698
第四节 泵类噪声及其估算 699
第五节 发动机噪声及其估算 699
第六节 机床噪声及其估算 700
第七节 排气放空噪声及其估算 700
第五章 环境噪声控制标准、法律规范 7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702
关于铁路边界噪声测量标准适用问题的复函 709
声学 隔声罩的隔声性能测定第2部分:现场测量(验收和验证用) GB/T 18699.2—2002 eqv ISO 11546—2:1995 710
声学 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混响室精密法 GB/T6881.1—2002 idt ISO 3741:1999 726
声学 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 GB/T 18697—2002 eqv ISO 5129:1980 758
声学 隔声罩的隔声性能测定第1部分:实验室条件下测量(标示用) GB/T 18699.1—2002 eqv ISO 11546—1:1995 767
声学 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混响场中小型可移动声源工程法第1部分:硬壁测试室比较法 GB/T6881.2—2002 idt ISO 3743-1:1994 781
声学 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混响场中小型可移动声源工程法第2部分:专用混响测试室法 GB/T 6881.3—2002 idt ISO 3743—2:1994 795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UDC 534.836:629.113 GB 9660—88 819
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 GB 1495—79 821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 12348—90 822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 12523—90 824
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 GB 12525—90 825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噪声限值 GB 16169—1996 828
汽车定置噪声限值 GB 16170—1996 830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一)工矿企业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832
第七章 案例分析(二)铁路、公路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836
第八章 案例分析(三)飞机场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与方法 840
第六篇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及案例分析 845
第一章 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及其估算方法 845
第一节 污染之一——有毒有害物浸出对水体污染 845
第二节 污染之二——有毒有害气体释放污染 846
一、矸石山释放源强估算 846
二、恶臭气体的挥发速率估算 847
三、煤尘污染的起尘量计算 847
三、放射性危害 848
二、对景观环境影响 848
四、有毒有害物的扩散和迁移 848
一、恶臭与致病源 848
第三节 其他污染形式 848
第二章 固体废弃物的源项调查与有害性鉴别 849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排放种类及放置 849
第二节 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种类及鉴别标准 850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方法及应遵循的原则 852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852
一、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方法 852
第三章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防治 852
二、固体废弃物处置应遵循的原则 853
三、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发展趋势 853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管理措施和建议 854
第四章 固体废弃物控制标准、法律规范 8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856
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865
关于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 870
关于加强承运进口废物管理的规定 872
进口废物装运前检验管理办法(试行) 873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875
关于加强化学危险物品管理的通知 884
关于加强重点交通干线、流域及旅游景区塑料包装废物管理的若干意见 886
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和餐饮娱乐服务业排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888
关于加强废物进口审批工作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889
关于《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 891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8—2001 892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7—2001 90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9—2001 915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596—2001 921
建筑材料用工业废渣放射性物质限制标准 UDC 628.51 1/512:322 GB 6763—86 926
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GB 13015—91 932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6889—1997 940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 18484—2001代替GWKB 2—1999 946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 GB 5085.1—1996代替GB 5085—5中的有关部分 95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 GB 5085.2—1996代替GB 5085—85中的有关部分 GB 5088—85 955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 GB 5085.3—1996代替GB 5085—85中的有关部分 GB 12502—90 958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骨废料(试行) GB 16487.1—1996 961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冶炼渣(试行) GB 16487.2—1996 963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木、木制品废料 GB 16487.3—1996 965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纸或纸板 GB 16487.4—1996 967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纺织品废物 GB 16487.5—1996 969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钢铁 GB 16487.6—1996 971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有色金属 GB 16487.7—1996 974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电机 GB 16487.8—1996 977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电线电缆 GB 16487.9—1996 979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五金电器 GB 16487.10—1996 982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供拆卸的船舶及其他浮动结构体 GB 16487.11—1996 984
进口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废塑料 GB 16487.12—1996 987
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浅地层处置规定 GB/9132—88 989
轻水堆核电厂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系统技术规定 GB 9134—88 998
核电厂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暂时贮存技术规定 GB 14589—93 1014
第五章 案例分析 石油化工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分析 1019
二、水体污染源 1027
第二节 水体污染类型及危害 1027
第七篇 水(地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及案例分析 1027
第一章 水环境污染及其类型与危害 1027
第一节 水体污染物及污染源 1027
一、水体污染物 1027
二、化学毒物污染 1028
一、有机耗氧性污染 1028
五、富营养化污染 1029
四、放射性污染 1029
三、石油污染 1029
一、地面水环境的评价的目的 1031
第一节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任务 1031
第二章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程序及评价等级 1031
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 1032
一、划分评价等级的依据 1033
第二节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1033
三、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1033
二、划分等级的方法 1034
二、调查时间 1036
一、调查范围 1036
第三章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036
第一节 调查范围和监测时间 1036
一、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 1037
第二节 调查内容及调查要求 1037
二、现有污染源调查 1038
二、水质取样原则与方式 1039
一、选择水质调查参数 1039
第三节 水质调查与监测方法 1039
三、水质调查取样的次数 1041
二、评价依据 1042
一、评价工作原则 1042
四、水样的采集、保存和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1042
五、现有水质资料的搜集、整理 1042
第四节 地面水环境现状评价 1042
四、评价方法 1043
三、选择水质评价因子 1043
二、化学自净 1044
一、物理自净 1044
第四章 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1044
第一节 水体自净特性与预测的基本原理 1044
一、预测方法简介 1045
第二节 预测条件的确定和预测方法 1045
三、生物自净 1045
二、预测条件的确定 1046
二、环境质量达标分析 1047
一、污染源达标分析 1047
第三节 达标分析和总量控制 1047
二、定常设计条件下河流稀释混合模型 1049
一、零维水质模型的应用条件 1049
第五章 地面水常见水质模型的应用选择 1049
第一节 零维水质模型的应用条件及模型选择 1049
四、湖泊、水库的盒模型 1051
三、概率分布设计条件下的河流稀释混合模型 1051
五、零维模型的输入数据 1052
二、模型的基本形式和求解 1053
一、点源一维水质模型的应用条件 1053
第二节 点源一维水质模型的应用条件与选择 1053
三、河流一维输入响应模型 1055
四、河口一维混合衰减模型及其求解 1058
二、混合区范围计算 1059
一、混合区的概念 1059
第三节 点原二维水质模型的应用条件及选择 1059
四、常用的二维水质及适用条件模型形式和解析解 1060
三、点源二维水质模型的应用条件 1060
一、水土流失面源源强的确定方法 1062
第四节 各种面源污染模拟模型 1062
二、堆积物面源源强的确定 1066
四、面源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1067
三、降尘面源源强的确定方法 1067
三、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1068
二、工程分析 1068
第六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程序及等级 1068
第一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068
一、环境状况调查 1068
四、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1069
二、评价实施 1070
一、前期工作 1070
五、水资源调查 1070
六、环境影响评价 1070
七、防治对策及建议 1070
第二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1070
三、审查验收 1071
二、不同等级评价的工作要求 1072
一、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 1072
第三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及要求 1072
二、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调查原则 1074
一、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1074
第七章 地下水现状调查 1074
第一节 现状调查目的和内容 1074
第二节 地下水现状的调查方法 1075
三、调查的范围和时间 1075
一、水文地质试验的方法 1076
二、地下水动态的观测 1078
三、弥散系数测量方法 1079
二、调查方法及水质参数 1081
一、调查范围与调查内容 1081
四、分配系数测量 1081
第三节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和水质监测 1081
三、地下水水质监测要求 1082
二、水均衡法 1084
一、地下水水量估算模式概述 1084
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量调查及其方法 1084
三、解析法 1085
四、数值法 1088
五、地下水渗透速度的计算方法 1090
二、根据水力学特点分类的地下水污染途径 1091
一、地下水污染的入渗方式类别 1091
第八章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机制及浓度增量估算 1091
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途径 1091
一、对流与弥散 1092
第二节 污染物迁移机制类型及其表达方式 1092
二、吸附和解吸 1093
四、溶解与沉淀 1094
三、化学反应 1094
一、基本方程 1095
第三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浓度增量的估算模式 1095
五、降解与转化 1095
六、放射性衰变 1095
二、参数讨论 1096
四、简化的解析解 1098
三、求解方程和选择程序 1098
二、项目可行性结论 1101
一、报告书编写原则 1101
第九章 水(地面、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101
四、防治的代价-效益分析 1102
三、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103
第十章 水环境质量标准、法律规范 1103
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 1111
污水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1114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1116
关于征收污水排污费的通知 1120
关于不得向医疗机构征收污水排污费用问题 1121
关于污水处理费有关问题的复函 1122
关于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问题的复函 1123
关于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1124
关于执行氯化物污水排放标准问题的复函 1125
关于征收污水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法律界定的函 1126
关于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总磷标准问题的复函 1128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有关条款具体应用问题 1129
工业锅炉水质 GB 1576—2001 113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代替GB 3838—88,GBZB 1—1999 1167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084—92代替GB 5084—85 1179
梯恩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UDC 628.191:662.237 GB 4274—84 1186
黑索金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UDC 628.191:662.221 GB 4275—84 1188
二硝基重氮酚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UDC 6286191:662.414 GB 4278—84 1191
叠氮化铅、三硝基间苯二酚铅、D·S共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UDC 628.191:662.413 GB 4279—84 1195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4287—92 GB 4287—84及代替 GB 8978—88纺织印染工业部分 1198
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456—92代替GB 4911—85废水部分及 GB 8978—88钢铁工业部分 1205
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457—92 GB 8978—8代替肉类联合加工工业部分 1212
航天推进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374—93 1218
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炸药 GB 14470.1—93 1222
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火工品 GB 14470.2—93 1227
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弹药装药 GB 14470.3—93 1231
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5580—95代替GB 4917—85废水部分 1235
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5581—95代替GB 8978—88烧碱部分 1241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1996代替GB 8978—88 1252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458—2001代替GWPB 4—1999 1276
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3544—2001代替GWPB 2—1999 1280
第十一章 案例分析(一)建设项目的水环境控制管理分析 1284
第十二章 案例分析(二)××矿区开发对地下水污染影响评价 1285
第八篇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案例分析 1297
第一章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任务 1297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1297
一、生态系统及其与类型的划分 1297
二、典型生态系统表现的特征 1297
三、生产活动与生态系统 1301
第二节 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任务 1302
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302
二、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303
三、保护特殊性目标 1304
四、区域性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305
五、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1306
六、保护生存性资源防止生态系统退化 1307
第二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与标准 1309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1309
第二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1310
一、影响因素识别 1311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1311
二、影响对象识别 1311
第三章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要点与评价范围及等级 1311
三、影响效应识别 1312
四、重要生境识别 1312
一、评价范围 1313
二、评价等级 1313
第二节 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和等级 1313
一、生态环境调查内容 1314
第一节 生态环境调查内容与方法 1314
二、生态环境调查方法 1314
第四章 生态环境调查及现状评价内容与方法 1314
第二节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与方法 1315
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和要求 1315
二、物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1316
三、群落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1317
四、栖息地(生境)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1319
五、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方法与要求 1321
第五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与方法选择 1322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要求 1322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要求与方法选择 1323
第三节 污染的生态效应评价要求与方法选择 1323
第四节 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要求与方法选择 1324
第五节 土壤污染影响评价要求与方法选择 1325
一、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及其自净作用 1325
二、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1327
三、土壤环境质量预测及评价方法 1337
第六节 放射性核素的动植物污染影响预测方法 1343
第七节 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与评价要求与方法 1344
二、满足多方面的目的要求 1348
一、体现法规的严肃性 1348
三、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原理 1348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基本要求 1348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1348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内容 1349
五、突出针对性与工程性 1349
一、建设项目的环保措施 1349
四、符合环保政策导向和生态保护战略 1349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点 1350
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识别与选择 1350
一、物种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要点 1350
三、替代方案 1350
二、生态保护措施 1350
四、减少水土流失措施要点 1351
三、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措施要点 1351
五、土壤质量保护措施要点 1351
二、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措施要点 1351
十、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1352
九、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 1352
十一、健全管理体制 1352
十二、健全有关生态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 1352
八、合理利用土地 1352
七、建议项目合理选址 1352
六、控制污染的生态影响措施要点 1352
第七章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法律规范 13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35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358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1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370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 137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1387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391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395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398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400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1406
关于采用石灰沤竹土法造纸工艺的小造纸厂是否属于取缔关闭范围的复函 1407
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 5116-2002 1408
无公害食品 西瓜产地环境条件 NY 5110-2002 1411
无公害食品 草莓产地环境条件 NY 5104-2002 1414
无公害食品 梨产地环境条件 NY 5101-2002 1418
无公害食品 桃产地环境条件 NY 5113-2002 1421
无公害食品 猕猴桃产地环境条件 NY 5107-2002 1424
无公害食品 饮用菊花产地环境条件 NY 5120-2002 1427
无公害食品 鲜食葡萄产地环境条件 NY 5087-2002 1431
无公害食品 窨茶用茉莉花产地环境条件 NY 5123-2002 1435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NY 5199-2002 143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1995 1442
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761.4—93代替GB 11340—89中“限值”部分 1446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UDC 628.191:628.336 GB 4284—84 1447
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UDC 628.44:631.879 GB 8173—87 1450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285—89 1453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UDC 614.898.5 GB 8702—88 1467
辐射防护规定 UDC 614.898.5 GB 8703—88 1473
轻水堆核电厂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技术规定 GB 9135—88 1578
火炸药工业硫酸浓缩污染物排放标准 UDC 628.191:662.2 GB 4276—84 1596
雷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UDC 628.191:662.412 GB 4277—84 1599
案例一:农业、畜牧业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02
第八章 案例分析(一~九)主要行业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02
案例三:林业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03
案例二:渔业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03
案例四: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05
案例五: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06
案例七:火力发电和输变电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07
案例六:航运和港口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07
案例八:油气能源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09
案例九:矿业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10
第二节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和程序 1615
第一节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 1615
第九篇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案例分析 1615
第一章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评价工作的程序、等级 1615
第三节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1616
二、污染源评价内容 1619
一、污染源调查内容 1619
第二章 海洋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619
第一节 海域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619
第二节 海洋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619
四、海洋生物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1620
三、海洋环境调查时期 1620
第三节 海洋环境调查的范围、时间及方法 1620
一、现状调查评价范围 1620
二、调查断面和站位设置 1620
七、评价区保护目标的认定(此略) 1622
六、潮间带调查的内容 1622
五、海水水质及底质调查 1622
一、海洋环境评价方法 1623
第二节 海洋环境评价内容和方法 1623
第三章 海洋环境现状评价内容、依据和方法 1623
第一节 海洋环境评价参数和评价标准 1623
二、海洋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 1624
二、海洋环境影响预测资料与水质预测方法的选择 1625
一、海洋环境影响预测的任务 1625
第四章 海洋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模型 1625
第一节 海洋环境影响预测的任务、方法和要求 1625
三、污水扩散和浓度分布的预测方法 1626
四、溢油漂移,扩散和风化的预测方法 1627
五、海洋环境预测项目和内容要求 1629
一、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 1630
第二节 海洋环境影响预测水质数值模型 1630
二、近岸海域余流模型 1634
三、平流?扩散输运模型 1636
四、悬沙输入物预测模型 1638
五、温排水预测模型 1639
六、溢油预测数值模型 1640
第二节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 1644
二、评价项目 1644
第五章 海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及防治污染措施 1644
第一节 海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与内容 1644
一、评价方法 16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646
第六章 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法律规范 164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65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 165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166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 1667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167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1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16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 1684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 1689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 1692
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 1695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检验方法 GB/T18420.2-2001 1699
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污染控制标准 GB 18486—2001代替GWKB 4—2000 1716
渔业水质标准 GB 11607—89 1722
海水水质标准 UCD 551463 GB 3097—1997代替GB 3097—82 1729
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 UDC 628.191:629.12 GB 3552—83 1739
船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UDC 628.191:629.12 GB 4286—84 1743
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 UDC 628.191:622.323 GB4914—85 1750
第七章 案例分析 电厂、煤码头落海煤屑、煤尘预测 1752
第一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意义 1757
第一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意义、特点 1757
第十篇 区域(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市政、社区、物业)环境影响评价及案例分析 1757
第二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758
第二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遵循的原则 1760
第一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 1760
第二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及原则 1760
第一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和要求 1762
第三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内容 1762
三、环境问题的识别和筛选 1763
二、区域总体发展规划 1763
第二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1763
一、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763
五、环境保护综合对策研究 1764
四、区域环境影响分析 1764
二、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和内容 1765
一、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1765
第四章 区域开发环境可行性论证——制约因素分析 1765
第一节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内容、指标体系及量化研究 1765
四、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 1766
三、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及建立原则 1766
一、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的必要性 1767
第二节 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 1767
二、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的过程 1768
第三节 生态适宜度分析 1770
一、区域发展趋势分析内容 1772
第二节 区域总体发展趋势及资源需求分析方法 1772
第五章 区域开发环境可行性论证——环境战略对策分析 1772
第一节 区域环境战略对策分析的技术路线 1772
第三节 能源供需平衡与能流分析内容 1773
二、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1773
第四节 水资源平衡与水流分析内容 1775
第一节 区域环境总量控制分类方法 1777
第六章 区域环境总量控制要求及分析方法要点 1777
第二节 总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和工作程序 1778
二、环境质量是否达标 1779
一、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 1779
第三节 区域环境总量控制的分析要点 1779
三、是否符合指令性总量控制要求 1780
五、经济技术可行 1781
四、贯彻“增产不增污、以新带老、集中治理”的原则 1781
一、环境管理机构与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责 1783
第一节 环境管理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 1783
第七章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及其机构、指标体系 1783
三、环境监测计划与内容 1784
二、监测站的人员与仪器配备要求 1784
二、区域环境管理指标的类型 1785
一、区域环境管理指标选取的原则 1785
第二节 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1785
第三节 区域环境目标的选择与可达性分析 1786
第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1788
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1790
第九章 区域环境的质量标准、法律规范 17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17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理条例 1796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1800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 1805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1811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816
城市绿化条例 1821
城市车辆清洗管理办法 1825
关于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建立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良性运行机制的通知 1828
关于城市市区夜间施工执法标准适用问题的复函 1830
关于印发《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条件》的通知 1831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1833
关于淮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收费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183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代替GB 3095—82 1839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UDC 628.517:534.836 GB 10070—88 1845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3096—93代替GB 3096—82 GB 11339—89 1847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 UDC 628.44:631.879 GB 8172—87 1849
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 UDC 614.898.5 GB 6249—86 1851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 GB 11215—89 1857
核设施流出物和环境放射性监测质量保证计划的一般要求 GB 11216—89 1869
核设施流出物监测的一般规定 GB 11217—89 1875
铀、钍矿冶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定 GB 14585—93 1887
铀矿冶设施退役环境管理技术规定 GB 14586—93 1892
轻水堆核电厂放射性废水排放系统技术规定 GB 14587—93 1898
反应堆退役环境管理技术规定 GB 14588—93 1901
第十章 案例分析 ××××物业公司环境目标与指标管理程序 1908
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1913
第一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项目选择 1913
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敏感区 1913
第一章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913
第十一篇 社会、经济与健康环境影响评价及案例分析 1913
三、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项目分类 1914
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与筛选 1915
一、社会影响评价因子 1915
三、美学和历史学环境影响因子 1916
四、评价因子的识别与筛选 1916
二、经济影响评价因子 1916
第一节 社会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1917
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 1917
第二章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与程序 1917
二、开发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效果 1918
三、拟建项目的需求分析等级 1918
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分析 1919
五、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分析 1919
七、美学及历史学环境影响分析 1920
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1920
六、承受能力分析 1920
第二节 调查评价法 1922
第一节 专业判断法 1922
一、投标博弈法 1922
第三章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922
二、比较博弈法 1923
三、函询调查法 1923
第三节 费用—效益分析法 1924
一、理论基础 1924
二、费用、效益和净效益现值 1925
第四节 费用-效果分析法 1926
二、最小费用法 1927
三、直观效果法 1927
一、最佳效果法 1927
二、资产价值法 1928
一、市场价值法 1928
三、人力资本法 1928
第五节 环境经济学方法 1928
五、防护费用法 1929
六、恢复费用法 1929
四、旅行费用法 1929
一、环境健康影响含义 1931
第一节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及危害识别 1931
二、健康危害识别与判定 1931
第四章 健康危害评价内容与方法 1931
一、评价项目类别 1932
二、不同行业建设项目健康危害的筛选 1932
第二节 环境健康影响评价项目的筛选 1932
一、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1934
二、危害判定方法 1934
第三节 健康危害的评价方法 1934
三、剂量—反应评估 1936
四、接触量评估 1937
五、危险表征 1939
第五章 案例分析 ××石化总厂三期工程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实例 1940
第十二篇 附录 1953
附录1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1953
附录2 采样分析方法及污染气象观测仪器 2133
附录3 危险废物名录 2136
附录4 易燃性废物 2140
附录5 腐蚀性废物 2141
附录6 反应性废物 2142
附录7 急性毒性名录 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