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石油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及进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丕龙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6039171
  • 页数:2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近年来的勘探和研究成果为依据;对合肥盆地进行系统概括和总结,详细描述了盆地特征、重力场、磁场、电场等物理特征,总结了盆地地震勘探技术及进展。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1

第二节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

第三节 盆地勘探历程及主要成果 4

一、地面地质调查及主要成果 5

二、地球物理勘探及其主要成果 7

三、地球化学勘探取得的主要认识 9

四、钻探及主要成果 11

第二章 盆地地层发育特征 13

第一节 盆地基底地层 13

一、新太古界 14

二、古元古界 15

三、青白口系 16

四、震旦系 16

五、寒武系 16

六、奥陶系 19

七、石炭系 21

八、二叠系 22

第二节 盆地盖层 23

一、侏罗系 24

二、白垩系 26

三、第三系 30

四、第四系 32

第三节 中、新生代火山活动及其分布 32

一、中生代侵入岩 32

二、大别山北缘地区中生代火山岩 33

三、新生代火山岩 35

四、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 36

第三章 盆地地球物理场及化学场特征 38

第一节 地球物理场特征 38

一、重力场特征 38

二、磁场特征 45

三、电场特征 53

四、地震速度场特征 60

第二节 地球化学场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 64

一、地面化探异常及有利勘探区带 65

二、地电化学勘探及其异常评价 75

三、水化学条件与有利勘探区预测 81

四、遥感油气异常研究 86

第四章 盆地构造及演化分析 88

第一节 地震反射特征及构造层划分 88

一、基底构造层 89

二、盖层构造层 89

第二节 主要断裂体系及其地球物理特征 90

一、郯庐断裂——盆地东界断裂 91

二、吴集断裂——盆地西界断裂 92

三、寿县-耿集断裂——盆地北界断裂 93

四、龙-梅断裂——盆地南界断裂 94

五、肥中断裂 94

第三节 盆地构造样式 95

七、蜀山断裂 95

六、肥西-韩摆渡断裂 95

一、压缩构造样式 96

二、伸展构造样式 99

第四节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02

一、中生界构造单元划分 102

二、下第三系构造单元划分 104

第五节 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105

一、印支期构造应力场特征 105

二、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特征 106

三、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特征 106

四、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106

第六节 大别造山带的演化与合肥盆地的耦合效应分析 106

一、古秦岭-大别洋壳发育阶段 107

二、古秦岭-大别洋壳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阶段 107

三、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再度分离阶段 108

四、大别山逆冲推覆隆升造陆阶段 108

六、大别山第二次冲断造山阶段 109

五、大别山应力松弛或构造回返阶段 109

七、大别山第三次隆升造山阶段 112

八、大别山第四次隆升造山阶段 112

第七节 郯庐断裂活动对盆地形成演化的影响 114

一、郯庐断裂带的演化 114

二、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的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 118

三、郯庐断裂带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的伸展运动与合肥盆地 125

四、郯庐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的逆冲活动与合肥盆地 126

一、盆前发展阶段 129

第八节 盆地的构造演化 129

二、盆地发展阶段 130

三、盆地衰亡阶段 135

第九节 盆地构造特性 135

一、构造环境的复杂性 136

二、盆地类型的复合性 136

三、构造发育的多期性 136

一、主要沉积相类型 137

第五章 沉积体系与地震地质研究 137

第一节 陆相沉积体系 137

二、沉积相分析实例 143

第二节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 145

一、大别山北缘型石炭系梅山群沉积体系 147

二、安参1井型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 150

三、淮南型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 150

四、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的横向展布 151

第三节 中生界地震-地质研究 152

一、下侏罗统地震-地质解释 153

二、中—上侏罗统地震-地质解释 154

三、下白垩统地震-地质解释 155

第六章 烃源岩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157

第一节 油气显示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157

一、野外地表油苗 157

二、钻井油气显示 160

第二节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162

一、寒武系凤台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163

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166

三、下侏罗统防虎山组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 172

四、下白垩统朱巷组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 175

五、下第三系定远组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 176

第三节 主要烃源层的确定及其分布 177

一、石炭—二叠系烃源层分布预测 177

二、下侏罗统防虎山组暗色泥岩分布预测 179

第七章 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180

第一节 储层的物性特征 180

一、储层的常规物性特征 180

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183

第二节 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阶段 186

一、成岩作用类型 186

二、成岩阶段的划分 188

二、近物源区原始地震资料品质差 189

一、野外地震数据采集难度大 189

第一节 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 189

第八章 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及进展 189

三、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难度大 190

四、冲断带和断裂带地震资料解释困难 190

第二节 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因素及采集技术 190

一、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190

二、不同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技术 191

一、地震解释过程中低降速带调查的应用技术 195

第三节 复杂构造带地震构造解释技术 195

二、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层位标定技术 196

三、地震与非地震勘探成果的约束反演技术 197

四、以模型为基础的构造解释技术 197

第四节 “哑地层”的综合物探分层技术 198

一、井旁MT辅助地层分层技术 198

二、区域角度不整合法地层分层技术 199

三、地震反射特征综合分析法地层分层技术 199

结束语 201

参考文献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