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秦汉时代 1
二、秦汉儒学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2
三、秦汉儒学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 8
第一章 秦代儒学 11
第一节 秦代儒学状况 11
第二节 秦朝文化政策与儒学 18
第三节 “焚书坑儒” 24
第二章 儒学复兴 32
第一节 汉初社会政治与思想 32
第二节 叔孙通与儒学复兴 41
第三节 陆贾“无为”、“仁义为本”思想 50
第四节 贾谊“礼治”、“民本”思想 67
第五节 经学的日趋活跃 93
第一节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9
第三章 儒学定于一尊 99
第二节 儒学性质的演变 121
第三节 司马迁对儒学的贡献 126
第四章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143
第一节 董仲舒生平和著作 143
第二节 董仲舒对公羊学的继承发展 147
第三节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154
第四节 董仲舒人性论 168
第五节 董仲舒伦理思想 175
第六节 董仲舒社会政治思想 185
第五章 儒法斗争与盐铁会议 197
第一节 汉代中期的儒法斗争 197
第二节 盐铁会议与儒法之争 203
第三节 孟子思想的崛起 213
第六章 经学统治地位全面确立 218
第一节 《穀梁春秋》的兴起 219
第二节 石渠阁经学会议 225
第三节 经学博士的扩置 234
第四节 礼治、礼学的发展 238
第五节 经术与政术结合 242
第六节 经学的灾异思想 249
第七章 刘向、扬雄与改善经学 260
第一节 刘向与经学改善 260
第二节 扬雄对经学的批判 267
第三节 倡导“纯儒学” 277
第八章 古文经学的兴起 286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产生 286
第二节 刘歆与古文经学的兴起 290
第三节 古文经学的昌盛 296
第九章 谶纬思潮与经学谶纬化 306
第一节 两汉之际的谶纬思潮 306
第二节 经学谶纬化 312
第十章 白虎观会议与《白虎通》 317
第一节 白虎观会议 318
第二节 《白虎通》及其思想 325
第十一章 桓谭、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337
第一节 桓谭对谶纬的抵制批判 338
第二节 王充与《论衡》 341
第三节 王充对神学经学的批判 345
第十二章 今古文经学的论争及传承 364
第一节 今古文经学之争及其意义 364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传承 373
第三节 古文经学的传承 401
第十三章 郑玄与经学统一 410
第一节 马融、何休的经学 411
第二节 郑玄的经学 418
第三节 郑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425
后记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