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一……………………………………………………………贾植芳序二…………………………………………………………陈永志几点说明 1
引言 1
战火篇 6
第一章 6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上海文学概况 6
第二节 抗战文艺运动的初兴及其文学创作的一般趋向 11
第二章 17
第一节 小小说的繁盛与郑伯奇、艾芜等的作品 17
第二节 陆蠡等的短篇小说和集体创作的两部中、长篇小说 21
第三章 26
第一节 郭沫若、巴金、谢冰莹、包天笑等的散文 26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风行及其三种不同类型 31
第四章 38
第一节 新诗创作的蓬勃与郭沫若、王统照、郑振铎等的诗作 38
第二节 音乐文学创作热潮与赵景深的大鼓词 43
第五章 50
第一节 集体创作的多幕剧《保卫卢沟桥》 50
第二节 于伶等的独幕剧作 54
第一节 “文艺为抗战服务”的基本共识 59
第六章 59
第二节 “抗战文艺”理论的初步研讨 65
“孤岛”篇 72
第七章 72
第一节 孤岛时期的上海文学概况 72
第二节 抗日爱国文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及其文学创作的新趋向 76
第八章 81
第一节 小说创作的复兴与王统照、巴金、芦焚等的作品 81
第二节 谷斯范、王任叔等“利用旧形式”的尝试与钟望阳、贺宜等的儿童文学创作 87
第三节 通俗文学作家作品的复出与现代派作家作品的一度再现 94
第四节 程造之、武桂芳、顾巴彦等文学新人的小说 104
第九章 111
第一节 杂文的兴盛和“鲁迅风”作家作品 111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群众性写作活动与曹白、何为等的作品 118
第三节 王统照、陆蠡、胡山源、李健吾、许广平等的散文 125
第十章 133
第一节 “行列社”的成立及其诗歌活动 133
第二节 锡金、朱维基、辛劳等“行列社”诗人的诗作 137
第三节 王统照、杨刚、华铃等的诗作 141
第十一章 147
第一节 于伶、石灵、吴天等的“孤岛现实剧”创作 147
第二节 阿英、唐纳、舒湮等的历史剧创作 153
第三节 其他创作剧与改编剧 162
第十二章 170
第一节 “抗战文艺”理论的深入研讨 170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的新进展与其他类型的文艺批评 178
第三节 “鲁迅风”论争与鲁迅研究的新收获 184
沦陷篇 194
第十三章 194
第一节 沦陷期间上海文学概况 194
第二节 抗日爱国文学活动的持续及其文学创作的一般特点 198
第三节 汉奸文学的浮泛与消沉 203
第十四章 209
第一节 周瘦鹃、程小青、孙了红等通俗文学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209
第二节 王统照、芦焚、郑定文等《万象》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216
第三节 邱韵铎、谭正璧、束纫秋等《杂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221
第四节 小说新秀(一):张爱玲、程育真、施济美等的创作 228
第五节 小说新秀(二):沈寂、石琪、 235
丁谛等的创作 235
第六节 予且、苏青、张资平等的小说创作 241
第十五章 250
第一节 散文的“清谈风”与“忆旧热”及周黎庵、文载道、周越然等的作品 250
第二节 予且、谭正璧、张爱玲、苏青、柳雨生等的散文 256
第三节 邱韵铎、严谔声等的杂文 262
第四节 尧洛川、王韦、罗烽等的报告文学 266
第十六章 271
第一节 路易士的“现代派”诗作与“诗领土社” 271
第二节 歌青春、俞亢等的诗作 275
第十七章 280
第一节 话剧创作的兴荣与周贻白、杨绛、吴天等的现代剧作 280
第二节 姚克、孔另境、魏于潜等的历史剧创作 289
第三节 李健吾、陈麟瑞、黄佐临等的改编剧 295
第一节 关于“通俗文学”和“新文艺笔法”的讨论 305
第十八章 305
第二节 哲非、傅雷等的文学评论 313
第三节 汉奸文学理论的出笼与流变 319
结束语 324
附录(一):抗战初期上海的主要作家团体和文学刊物 326
附录(二):“孤岛”时期文学刊物和报纸文艺副刊出版概况 334
附录(三):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学期刊 357
附录(四):抗战时期“汉奸文学”的界定 377
参考书目 383
后记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