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第1章 可视化试验与物理模型 1
1.1 挤出理论:计算的问题 1
1.2 挤出过程的试验方法 2
1.2.1 静态观察法 2
1.2.2 模拟试验法 3
1.2.3 动态观察法及可视化技术 3
1.3 物理模型 4
参考文献 7
第2章 计算模型与程序总体设计 9
2.1 总体简化、假设及计算大框架 9
2.2 各区段衔接方法 12
2.2.1 非塞流区与塞流区的衔接 12
2.2.2 塞流区与延迟区的衔接 13
2.2.3 延迟区与环流区的衔接 14
2.2.4 环流区与固相破碎区的衔接 15
2.2.5 固相破碎区与熔体输送区的衔接 17
2.3 程序设计的方法及其总体构思 18
参考文献 20
第3章 非塞流固体输送区(有限元方法) 21
3.1 概述 21
3.2 非塞流固体输送理论 21
3.2.1 应力场的求解 22
3.2.2 速度场的求解 38
3.2.3 产量与压力分布 48
3.2.4 计算结果分析 57
3.2.5 固相温度分布及功耗、扭矩和轴向力 62
参考文献 63
4.1.1 压力与产量的公式 65
4.1 三层模型法公式的推导 65
第4章 非塞流固体输送区(三层模型法) 65
4.1.2 温度分布 67
4.2 程序及其说明 68
4.3 三层模型法固体输送区的结果讨论 92
4.3.1 压力梯度为零时的结果 92
4.3.2 压力与产量的关系 95
4.3.3 非塞流理论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96
参考文献 97
第5章 塞流区的固体输送理论 98
5.1 压力分布的求解 98
5.2 固体塞温度分布及功耗、扭矩和轴向力 100
5.3 程序及其说明 102
5.4 塞流理论与非塞流理论的比较 112
参考文献 113
6.1 概述 114
第6章 延迟区 114
6.2 延迟区的计算模型 115
6.2.1 熔膜质量平衡 115
6.2.2 固体床质量平衡 115
6.2.3 界面的热平衡 115
6.2.4 固体床压力平衡 116
6.2.5 固体床温度分布 116
6.2.6 熔膜的流动方程 117
6.3 自我保护机理及说明 120
6.4 程序及其说明 121
参考文献 139
第7章 熔池区 141
7.1 概述 141
7.2 熔池区的计算模型 141
7.2.2 固相宽度分布函数 142
7.2.1 基本假设 142
参考文献 144
第8章 环流区 145
8.1 概述 145
8.2 环流区的计算模型 148
8.2.1 上熔膜质量平衡方程 148
8.2.2 上熔膜流动方程 149
8.2.3 上熔膜熔融界面方程 152
8.2.4 下熔膜质量平衡方程 153
8.2.5 下熔膜流动方程 154
8.2.6 下熔膜熔融界面方程 154
8.2.7 熔池质量平衡方程 155
8.2.8 熔池流动方程 155
8.2.9 固体床温度分布 156
8.2.11 固体床应力方程 157
8.2.10 固体床质量平衡方程 157
8.3 模型的计算方法 158
8.4 程序及其说明 159
参考文献 206
第9章 固相破碎区 207
9.1 引言 207
9.2 数学模型 207
9.3 程序及其说明 211
参考文献 240
第10章 熔体输送段 241
10.1 概述 241
10.2 流动模型 243
10.2.1 一维模型 243
10.2.2 二维模型 245
10.2.4 本区段采用的模型 247
10.2.3 三维模型 247
10.3 程序及其说明 249
参考文献 266
第11章 界面设计及程序集成 268
11.1 多文档框架的总体设计 269
11.2 数据输入文档 274
11.2.1 螺杆参数设置 292
11.2.2 物料参数设置 295
11.2.3 操作参数设置 298
11.3 结果分析文档 303
11.3.1 工况选择 345
11.3.2 显示输入 351
11.3.3 分析设置 354
11.3.4 压力产量线 367
11.3.5 转速压力线 378
11.4 二进制格式与文本格式的转换 389
11.5 打印及打印预览 393
第12章 计算结果及分析 397
12.1 试验及其数据 397
12.2 固相破碎位置对挤出过程的影响 399
12.3 固体床速度的讨论 401
12.4 上下熔膜厚度的讨论 402
12.5 温度分布的讨论 403
12.6 压力分布计算 403
12.7 螺杆特征曲线 406
12.8 功耗、扭矩和轴向力的讨论 407
12.9 各区分界点的位置及验证 412
12.10 结论 413
参考文献 414
附录 本书主要符号一览表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