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马建忠——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先驱 3
第一章 放眼世界的爱国思想家 3
第二章 维护民族利益的外交家 22
第三章 学贯中西的学者 46
下编 《文通》——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62
第四章 《文通》的理论基础 62
第五章 《文通》句读论研究 68
5.1句读总论 68
5.2词与次 69
5.3读与顿 74
5.4句 80
5.5关于段落 86
第六章 《文通》实字论研究(名字与代字) 87
6.1 名字 87
6.2代字 89
6.2.1指名代字 89
6.2.1.1指所语者 89
6.2.1.2指前文者 90
6.2.2指示代字 91
6.2.2.1逐指代字 91
6.2.2.2特指代字 92
6.2.2.4互指代字 93
6.2.3询问代字 93
6.2.2.3约指代字 93
6.2.4接读代字 96
6.2.4.1“其”字 96
6.2.4.2“所”字 100
6.2.4.3“者”字 103
6.2.4.4接读代字小结 104
7.1.1静字总论 107
7.1.2象静字 107
7.1静字 107
第七章 《文通》实字论研究(静字与状字) 107
7.1.2.1作定语 108
7.1.2.2否定形式 109
7.1.2.3所用连字 109
7.1.2.4象静字司词 109
7.1.2.5作表词 113
7.1.3滋静字 114
7.2状字 116
7.2.1状字总论 116
7.2.3状字的位置 119
7.2.2状字所修饰的成分 119
7.2.4状字假借 121
7.2.5状字的形式 123
7.2.6状字的语义表达 126
7.2.7固定组合作状语 135
第八章 《文通》实字论研究(动字上) 136
8.1动字总论 136
8.2外动字 138
8.2.1外动字与转词、止词 139
8.2.1.1介字“于”引介的转词 139
8.2.1.2介字“以”(包括‘用’和‘将’)引介的转词 142
8.2.1.3介字“与”和“为”引介的转词 144
8.2.1.4转词与止词的相互转化 144
8.2.1.5“谓”“言”等的止词 145
8.2.1.6止词的位置 146
8.2.2外动字的受动用法 148
8.2.2.1与主动用法同形 149
8.2.2.2“于”字式 149
8.2.2.3“见”字式 151
8.2.2.4“为”字式 152
8.2.2.5“为……所动”式 154
8.2.2.6“被”字式 155
8.2.2.7可/足/得/当+外动字 156
第九章 《文通》实字论研究(动字中) 158
9.1内动字 158
9.1.1内动字与转词 158
9.1.1.1转词记行之处 159
9.1.1.2转词记行之效所归 163
9.1.1.3转词记行之缘起 164
9.1.1.4转词记行之所同发 166
9.1.1.5名字作状语 166
9.1.2内动字与止词 166
9.2.1“有、无、在” 169
9.2同动字 169
9.2.2“似、类、如、若、齐、同” 174
9.3助动字 175
9.4无属动字 179
9.5动字假借 181
9.5.1假借名字为动字 181
9.5.2假借代字为动字 183
9.5.3假借静字为动字 183
9.5.4假借状字为动字 184
9.6动字辨音 185
10.1坐动与散动 188
第十章 《文通》实字论研究(动字下) 188
10.1.1散动用如起词者 190
10.1.2散动用如表词者 191
10.1.3散动用如司词者 192
10.1.4散动用如偏次者 193
10.1.5散动后殿“者”字 194
10.1.6散动用如止词者 195
10.1.6.1助动字+散动 195
10.1.6.2官感动字+散动 195
10.1.6.3心理动字+散动 196
10.1.6.4位移动字+散动 199
10.2动字相连而不相承者 200
第十一章 《文通》虚字论研究(介字) 202
11.1介字总论 202
11.2介字“之” 205
11.2.1名字+之+名字 205
11.2.2静字+之+名字 206
11.2.3代字+之+名字 206
11.2.4散动+之+名字 207
11.2.5起词+之+坐动 207
11.2.6止词+之+坐动 210
11.3.1静字+于+司词 211
11.3介字“于” 211
11.3.2动字+于+司词 212
11.3.3受动字+于+司词 213
11.3.4于+司词+动字/静字 213
11.3.5于+司词+有/无 216
11.3.6起词+之+于+司词+动字 217
11.3.7于+读 219
11.4介字“以” 220
11.4.1以+名字+动字 220
11.4.3所+以+动字 223
11.4.2以+顿+动字 223
11.4.4动字+以+散动 224
11.4.5助动字+以+动字 226
11.4.6静字+以+静字 226
11.5介字“与” 227
11.5.1名字代字+与+名字代字 227
11.5.2与+司词+坐动 228
11.6介字“为” 230
11.7介字“由”“用”“微”“自” 232
12.1连字总论 234
2.2提起连字 234
第十二章 《文通》虚字论研究(连字上) 234
12.2.1“夫”字 235
12.2.2“今”字 236
12.2.3“且”字 237
12.2.4“盖”字 238
12.3承接连字 240
12.3.1“而”字 240
12.3.1.1“而”字的分布 241
12.3.1.2“而”字前后两项的语义关系 248
12.3.2“则”字 251
12.3.2.2继事之词 252
12.3.2.1言效之词 252
12.3.2.3直决之词 253
12.3.3其他承接连字 254
第十三章 《文通》虚字论研究(连字下) 257
13.1转捩连字 257
13.1.1“然、然而、然则、然后、然且、然故、然乃” 257
13.1.2“乃”字 259
13.1.3“第、但、独、特、惟” 259
13.1.4“顾”字 260
13.1.5转捩连字小结 260
13.2推拓连字 262
13.3连字小结 266
第十四章 《文通》虚字论研究(助字与叹字上) 272
14.1助字总论 272
14.2传信助字“也” 274
14.3传信助字“矣” 281
14.4传信助字“焉” 286
第十五章 《文通》虚字论研究(助字与叹字下) 293
15.1传疑助字 293
15.1.1“乎”字 294
15.1.2“哉”字 297
15.1.3“邪(耶)”字 300
15.1.4“与(欤)”字 301
15.1.5“诸”字和“夫”字 302
15.2合助助字 303
15.2.1传信+传信 303
15.2.2传信+传疑 306
15.2.3传疑+传疑 307
15.3叹字 307
结束语 309
索引 312
主要参考书目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