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自序 1
引论:近代书法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1
第一编:近代 30
第一章 沈曾植:一个令人瞩目的偶象 30
第一节 金石家的知识结构与不自觉的书法观念 31
第二节 “生”:魏碑式行草 35
第二章 吴昌硕——时代的高度 40
第一节 诗书画印四绝的文人画立场 40
第二节 雄强:主体与风格的同步 44
第三节 艺术家的冲动本能 50
第一节 书法观中的政治投影 55
第三章 观念先行的康有为 55
第二节 偏师独出 60
第四章 北碑派的末流 67
第一节 李瑞清的做作 67
第二节 曾熙的平庸 72
第三节 陶浚宣的刻板 76
第五章 遗老——一个特殊的集群 82
第一节 遗老群书家的构成 82
第二节 遗老群书家生存的背景及其它 85
第六章 新的参照内容 92
第一节 甲骨文的被发现 93
第二节 西北汉简的被发现 97
第三节 敦煌经卷书的被发现 100
第一节 一般特征:史述与考据 104
第七章 近代书论的体格与新的倾向 104
第二节 新的理论倾向 108
第二编 民国 121
第八章 承?:吴昌硕系统及反对派 121
第一节 两个直接典型 122
第二节 几点概括 125
第九章 西北风的崛起 131
第一节 于右任的“北碑至上”与蜕变于行草 131
第二节 “标准草书”运动之得失 135
第三节 方法论的启示 141
第十章 沈尹默集群——以二王为正宗 148
第一节 沈尹默的个人成就 149
第二节 沈尹默集群中的代表人物 154
第三节 余论:关于文化素养 161
第十一章 学者风:民国书法的特例 163
第一节 特定的时代背景 164
第二节 学者书家中的几个类型 168
第十二章 风格的个性化尝试 174
第一节 五种个性化尝试模式 175
第二节 关于“启示”的启示 184
第三节 余论:黄宾虹、姚茫父及其他 188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的书法组织活动 191
第一节 书法展览 192
第二节 社团组织:重庆 196
第三节 书法教育在民国 203
第十四章 书法理论:史述与美学 214
第一节 史述与书论的传统形式 215
第二节 书法美学的初兴 227
第三节 余论:民国后期一些重要的书法出版物 236
第三编 建国以后 243
第十五章 从双峰对峙到一枝独秀 243
第一节 书法观念的停滞与迷惑 244
第二节 沈尹默独领风骚 249
第三节 二王系统力量的分合 256
第十六章 反叛型书家的几个典型 261
第一节 例证的剖析 262
第二节 “画家书”现象 270
第十七章 建国以后的书法活动 277
第一节 五个书法研究会的成立 278
第二节 高等书法教育的尝试 283
第三节 与日本的展览交流 288
第十八章 书法理论的普及性格 294
第一节 侧重于书法学习立场的成果 295
第二节 纯理论研究 302
第十九章 兰亭论辨 317
第一节 兰亭论辨的背景 318
第二节 论辨中的诸问题 323
第三节 理论丰碑的启示:思辨性 330
第二十章 文化浩刼时期的扭曲与生存 338
第一节 书法的生存位置 339
第二节 关于简化字与新魏体 344
第三节 余论:新时代书法崛起的前奏 348
第四编 当代 355
第二十一章 舆论先行:新闻出版的介入 355
第一节 《书法》:超前介入与登高一呼 356
第二节 书法报刊的业续 364
第二十二章 书法家协会:有趣的社会提示 377
第一节 中国书法家协会 378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383
第三节 书法社会化的展开 392
第二十三章 有代表性的书家集群 403
第一节 老一辈书家的成就 404
第二节 区域集群 413
第三节 流派与艺术观的分岐:书法是什么? 421
附论:关于中国现代派书法 430
第二十四章 理论:走向现代意识的突破口 432
第一节 当代书论发展的简略回溯 434
第二节 书法美学的全方位崛起 444
第三节 史学与其他传统之学的蜕变 452
第四节 对日本书法的引进与研究 458
第二十五章 当代书法的发展趋势 465
第一节 风格日趋多样 467
第二节 走向专业化 470
第三节 理论的主体意识 474
第四节 书法教育的苏醒 479
第五节 开放性 483
现代书法史年表简编 487
编后记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