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生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和平,张玉华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6206756
  • 页数:2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 氧、发 热、应 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细胞凋亡等。

绪论 1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

二、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2

三、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2

四、病理生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3

第一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5

一、健康的概念 5

二、疾病的概念 5

三、亚健康的概念 6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8

第三节 发病学 9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9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0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11

一、疾病的经过 11

二、疾病的转归 12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4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14

一、低钠血症 15

二、高钠血症 18

三、正常血钠性水紊乱 21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27

一、低钾血症 27

二、高钾血症 29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33

第一节 酸碱平衡概述 33

一、酸与碱的概念 33

二、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34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34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40

一、pH与H+浓度 40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40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41

四、缓冲碱 41

五、碱剩余 41

六、阴离子间隙 42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42

一、代谢性酸中毒 42

二、呼吸性酸中毒 46

三、代谢性碱中毒 48

四、呼吸性碱中毒 50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2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52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53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方法 54

一、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方法 54

二、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方法 54

第四章 糖代谢紊乱 56

第一节 高血糖症 5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57

二、高血糖对机体的影响 59

三、防治原则 60

第二节 低血糖症 6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61

二、低血糖对机体的影响 62

三、防治原则 63

第五章 脂代谢紊乱 64

第一节 血脂和脂蛋白的概述 64

一、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 64

二、脂蛋白及其代谢 65

三、血脂及其代谢 66

第二节 高脂蛋白血症 67

一、高脂蛋白血症分型 67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68

三、对机体的影响 68

四、防治原则 70

第三节 低脂蛋白血症 70

一、病型分类与临床表现 70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71

三、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71

四、防治原则 72

第六章 缺氧 73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73

一、血氧分压 73

二、血氧容量 73

三、血氧含量 74

四、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74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特点 75

一、乏氧性缺氧 75

二、血液性缺氧 76

三、循环性缺氧 77

四、组织性缺氧 77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78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79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79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80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82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83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84

第五节 氧疗和氧中毒 85

一、氧疗 85

二、氧中毒 85

第七章 发热 87

第一节 概述 87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88

一、发热的原因 88

二、发热的发病机制 89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93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93

二、功能的改变 93

第四节 发热的临床意义与防治原则 94

一、发热的临床意义 94

二、发热的防治原则 95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97

第一节 DIC的原因与发病机制 97

一、DIC的原因与诱因 97

二、DIC的发病机制 98

第二节 DIC的发展过程与类型 100

一、DIC的发展过程 100

二、DIC的类型 100

第三节 DIC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 101

一、出血 101

二、休克 102

三、器官功能障碍 102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02

第四节 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103

一、DIC的诊断 103

二、DIC的防治原则 104

第九章 休克 106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06

一、休克的病因 106

二、休克的分类 107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机制 108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114

一、机体代谢紊乱 114

二、器官功能障碍 114

第四节 常见休克的特点 116

一、失血性休克 116

二、感染性休克 116

三、心源性休克 116

四、过敏性休克 117

五、神经源性休克 117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117

一、病因学防治 117

二、发病学防治 117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20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121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121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条件 121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22

一、自由基生成增多 122

二、钙超载 125

三、白细胞的作用 127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128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128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29

三、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 129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130

一、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 130

二、控制再灌注条件 130

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 130

四、减轻细胞内钙超载,调节血管张力 131

五、保护生物膜,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131

六、中性粒细胞抑制剂的应用 131

七、其他 131

第十一章 心功能不全 132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 132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133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133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134

一、根据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134

二、按心力衰竭发展速度分类 134

三、按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分类 134

四、按心排血量的高低分类 134

五、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障碍分类 135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35

一、心力衰竭时的全身代偿反应 135

二、心力衰竭时的心代偿反应 136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37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137

二、心肌收缩功能减弱 138

三、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140

四、心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142

第五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42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142

二、肺呼吸功能变化 144

三、肝和消化系统功能的改变 145

四、肾功能的改变 145

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45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146

一、防治原发病及诱因 146

二、改善心肌的泵血功能 146

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146

四、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46

五、替代治疗 147

第十二章 呼吸功能不全 148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48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48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151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154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154

二、呼吸系统变化 155

三、循环系统变化 155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56

五、肾功能变化 156

六、胃肠道变化 156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57

第十三章 肝功能不全 159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功能、代谢变化 159

一、肝功能不全的病因 159

二、肝功能不全时功能、代谢变化 160

第二节 肝性脑病 161

一、肝性脑病的病因、分类、分期和诱因 161

二、发病机制 163

三、防治原则 168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169

一、病因和诱因、类型 169

二、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69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 172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172

一、急性肾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73

二、急性肾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75

三、急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 177

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 178

一、慢性肾衰竭的原因 178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过程 179

三、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180

四、慢性肾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81

五、慢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 185

第三节 尿毒症 186

一、尿毒症毒素 186

二、尿毒症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86

三、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188

第十五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90

第一节 MODS的病因与临床类型 190

一、MODS的病因 190

二、MODS的临床类型 191

第二节 MODS的发病机制 191

一、炎症失控学说 191

二、微循环障碍学说 192

三、肠源性感染学说 193

四、其他 193

第三节 MODS时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194

一、肺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194

二、肾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194

三、肝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195

四、心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195

五、胃肠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195

六、免疫系统的变化 196

七、其他改变 196

第四节 MODS的防治原则 197

一、改善心功能和血液循环 197

二、加强呼吸支持 197

三、防治肾衰竭 197

四、防治胃肠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197

五、防治DIC 197

六、其他 198

第十六章 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199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概念与生物学特征 199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 199

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 200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过程与调控 202

一、细胞凋亡的过程 202

二、细胞凋亡的调控 202

三、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204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疾病 205

一、细胞凋亡不足 205

二、细胞凋亡过度 206

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208

第四节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208

中英文名词对照 210

参考文献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