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绪论 3
一、农业昆虫学的任务 3
二、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三、中国农业昆虫学发展简况 4
四、中国农业昆虫学的成就与害虫发生的新动向 6
五、昆虫的特征及与近缘动物的区别 7
六、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8
第二章 昆虫体躯的构造与功能 11
第一节 昆虫的头部 11
一、头部的构造与分区 11
二、昆虫的触角 11
三、昆虫的眼 14
四、昆虫的口器 16
第二节 昆虫的胸部 22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22
二、胸足的构造和类型 23
三、翅的构造和变异 24
第三节 昆虫的腹部 27
一、腹部基本构造 27
二、外生殖器 27
第四节 昆虫的体壁 29
一、体壁的构造和特性 29
二、体壁构造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31
第五节 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 31
一、消化系统 31
二、排泄系统 33
三、呼吸系统 33
四、循环系统 35
五、神经系统 36
六、生殖系统 39
第六节 昆虫的激素 41
一、内激素 41
二、外激素 41
第三章 昆虫的发育和行为 44
第一节 繁殖方式 44
一、两性生殖 44
二、孤雌生殖 44
三、卵胎生和幼体生殖 45
四、多胚生殖 45
第二节 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45
一、昆虫个体发育的阶段 45
二、昆虫的变态及变态类型 51
三、昆虫内激素对生长发育和变态的调节控制及应用 52
第三节 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54
一、世代和年生活史 54
二、研究昆虫年生活史的意义和方法 54
第四节 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55
一、休眠 55
二、滞育 56
第五节 昆虫的行为 57
一、趋性 58
二、食性 58
三、群集性 58
四、迁移性 59
五、假死性 59
六、拟态与保护色 59
第二节 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 61
第四章 昆虫的分类 61
第一节 昆虫分类的意义 61
第三节 昆虫纲的分目 62
一、无翅亚纲(Apterygota) 63
二、有翅亚纲(Pterygota) 63
第四节 农业昆虫及螨类重要目、科概说 65
一、直翅目(ORTHOPTERA) 65
二、等翅目(ISOPTERA) 67
三、缨翅目(THYSANOPTERA) 68
四、同翅目(HOMOPTERA) 69
五、半翅目(HEMIPTERA) 72
六、鞘翅目(COLEOPTERA) 74
七、脉翅目(NEUROPTERA) 78
八、鳞翅目(LEPIDOPTERA) 79
九、双翅目(DIPTERA) 86
十、膜翅目(HYMENOPTERA) 88
十一、蜱螨目(ACARINA) 91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 94
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94
一、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95
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98
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100
四、光对昆虫的作用 101
五、风对昆虫的影响 102
第二节 土壤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102
一、土壤温度 103
二、土壤湿度 103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104
四、土壤化学特性 104
三、土壤机械组成 104
一、生物因素的基本概念 105
二、食物因素 107
三、天敌因素 108
第四节 昆虫的种群动态 109
一、种群的基本概念 109
二、种群基数估测方法 110
三、种群的生态对策 110
第五节 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 111
一、昆虫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方法 111
二、田间虫情的表示方法 113
第六节 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 114
一、发生期的预测 115
二、发生量的预测 117
三、分布蔓延地区的预测 119
四、预测预报工作的发展 119
第六章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121
第一节 植物检疫 121
一、植物检疫的范围 121
二、确定植物检疫对象的原则 122
第二节 农业防治法 123
一、农业防治法的具体措施 124
二、农业防治法的优缺点 125
第三节 生物防治法 125
一、害虫生物防治的途径 126
二、生物防治法的优点及局限性 127
第四节 物理机械防治法 127
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 128
四、人工机械捕杀 128
一、诱集灭虫 128
三、低温或高温灭虫 128
二、阻隔分离 128
一、杀虫剂的类别 129
二、杀虫剂的剂型 130
三、杀虫剂的施用方法 131
四、杀虫剂的合理使用 132
五、杀虫剂的残毒 133
六、化学防治法的优缺点 134
七、常用杀虫剂简介 134
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 140
一、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及发展 140
二、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 141
三、害虫的为害损失及经济允许损害水平 143
四、制订综合防治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146
五、IPM的发展趋势 147
第二篇 农作物害虫 153
第七章 地下害虫 153
第一节 蛴螬 154
一、大黑鳃金龟 155
二、暗黑鳃金龟 157
三、铜绿丽金龟 157
四、其他常见金龟甲 158
第二节 金针虫 159
一、沟金针虫 160
二、其他常见金针虫 161
第三节 蝼蛄 162
第四节 其他常见地下害虫 164
一、种蝇类 164
二、沙潜 166
三、麦根蝽 167
第五节 地下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69
第六节 地下害虫调查与测报 170
第七节 地下害虫综合防治 172
第八章 多食性害虫 175
第一节 地老虎 175
一、形态特征 175
二、生活史与习性 176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78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 179
五、防治技术 180
第二节 黏虫 181
一、形态特征 181
二、生活史与习性 182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85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 185
五、防治技术 186
第三节 东亚飞蝗 187
一、形态特征 188
二、生活史与习性 188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91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 191
五、防治技术 192
第四节 草地螟 193
一、形态特征 193
二、生活史与习性 194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95
第五节 温室白粉虱 196
四、防治技术 196
一、形态特征 197
二、发生规律 197
三、防治技术 198
第六节 美洲斑潜蝇 199
一、形态特征 199
二、发生规律 200
三、防治技术 200
第七节 蟋蟀 201
一、形态特征 201
二、发生规律 202
三、防治技术 203
第八节 多食性害虫的综合防治 203
第一节 稻蛀螟 206
第九章 水稻害虫 206
一、形态特征 207
二、生活史与习性 209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13
四、虫情调查方法 215
五、防治技术 217
第二节 稻飞虱 218
一、形态特征 219
二、生活史与习性 221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23
四、虫情调查方法 225
五、防治技术 227
第三节 稻叶蝉 228
一、形态特征 229
二、生活史与习性 230
四、虫情调查方法 231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31
五、防治技术 232
第四节 稻弄蝶 232
一、形态特征 232
二、生活史与习性 234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34
四、防治技术 235
第五节 稻纵卷叶螟 235
一、形态特征 236
二、生活史与习性 236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37
四、防治技术 238
二、生活史与习性 239
第六节 稻蝗 239
一、形态特征 239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40
四、防治技术 241
第七节 其他常见水稻害虫 241
一、稻蓟马 241
二、稻负泥虫 243
三、稻水蝇 245
四、稻瘿蚊 246
第八节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 249
第十章 小麦害虫 251
第一节 小麦吸浆虫 251
一、形态特征 252
二、生活史与习性 25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55
四、虫情调查和测报 256
五、防治技术 257
第二节 麦蚜 258
一、形态特征 259
二、生活史与习性 261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62
四、虫情调查和测报 263
五、防治技术 263
第三节 小麦害螨 264
一、形态特征 264
二、发生规律 265
一、形态特征 266
三、防治技术 266
第四节 麦叶蜂 266
二、发生规律 267
三、防治技术 268
第五节 麦秆蝇 268
一、形态特征 268
二、发生规律 269
三、防治技术 270
第六节 麦鞘毛眼水蝇 270
一、形态特征 270
二、发生规律 271
三、防治技术 271
第七节 小麦害虫综合防治 272
第一节 玉米螟 274
第十一章 禾谷类杂粮害虫 274
一、形态特征 275
二、生活史与习性 276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77
四、虫情调查方法 278
五、防治技术 279
第二节 高粱条螟 280
一、形态特征 281
二、生活史与习性 281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82
四、防治技术 282
第三节 二点螟 283
一、形态特征 28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84
二、生活史与习性 284
四、防治技术 285
第四节 其他常见禾谷类杂粮害虫 286
一、玉米蚜 286
二、粟茎跳甲 287
三、高粱蚜 289
第五节 禾谷类杂粮害虫综合防治 290
一、玉米、高粱害虫综合防治 290
二、谷子害虫综合防治 291
第十二章 薯类害虫 294
第一节 甘薯麦蛾 294
一、形态特征 294
二、生活史与习性 295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96
四、防治技术 296
一、形态特征 297
第二节 甘薯叶甲 297
二、生活史与习性 298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98
四、防治技术 298
第三节 马铃薯麦蛾 299
一、形态特征 299
二、生活史与习性 300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00
四、防治技术 301
第四节 马铃薯瓢虫 301
一、形态特征 301
二、生活史与习性 302
第五节 其他常见薯类害虫 303
一、甘薯锥象甲 303
四、防治技术 30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03
二、甘薯长足象甲 306
三、甘薯天蛾 307
四、甘薯蠹野螟 309
第六节 薯类害虫综合防治 311
第十三章 棉花害虫 313
第一节 棉花害虫发生特点 313
一、棉区的类型及特点 313
二、棉花不同生育期害虫的发生特点 314
第二节 棉蚜 314
一、形态特征 315
二、生活史与习性 315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17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 318
五、防治技术 319
第三节 棉铃虫 320
一、形态特征 321
二、生活史与习性 322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23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 324
五、防治技术 325
第四节 棉叶螨 327
一、形态特征 327
二、生活史与习性 328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29
四、虫情调查和测报 329
五、防治技术 330
第五节 棉红铃虫 330
二、生活史与习性 331
一、形态特征 331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32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 333
五、防治技术 333
第六节 棉盲蝽 334
一、形态特征 335
二、生活史与习性 338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38
四、防治技术 339
第七节 其他常见棉花害虫 339
一、棉蓟马 339
二、棉金刚钻 341
三、棉小造桥虫 343
四、棉大卷叶螟 345
五、棉叶蝉 347
第八节 棉花害虫综合防治 349
第十四章 油料作物害虫 352
第一节 大豆食心虫 352
一、形态特征 352
二、生活史与习性 35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54
四、虫情调查方法 354
五、防治技术 354
第二节 豆荚斑螟 355
一、形态特征 356
二、生活史与习性 356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57
四、虫情调查方法 357
五、防治技术 357
一、形态特征 358
第三节 油菜蚜虫 358
二、生活史与习性 360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61
四、虫情调查方法 361
五、防治技术 361
第四节 菜蛾 362
一、形态特征 362
二、生活史与习性 36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63
四、虫情调查方法 364
五、防治技术 364
第五节 菜粉蝶 364
一、形态特征 365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66
二、生活史与习性 366
五、防治技术 367
第六节 豆蚜 367
一、形态特征 367
四、虫情调查方法 367
二、生活史与习性 368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68
四、防治技术 369
第七节 黑点银纹夜蛾 369
一、形态特征 369
二、生活史与习性 370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70
四、防治技术 370
第八节 靛蓝龟象甲 370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71
一、形态特征 371
二、生活史与习性 371
四、防治技术 372
第九节 黄条跳甲 372
一、形态特征 372
二、生活史与习性 37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73
四、防治技术 374
第十节 其他常见油料作物害虫 374
一、豆天蛾 374
二、豌豆彩潜蝇 375
三、花生麦蛾 377
四、豆秆黑潜蝇 379
五、锯角豆芫菁 380
六、芝麻鬼脸天蛾 382
第十一节 油料作物害虫综合防治 384
一、大豆害虫综合防治 384
二、油菜害虫综合防治 385
三、花生害虫综合防治 385
四、芝麻害虫综合防治 386
第十五章 储粮害虫 387
第一节 储粮害虫的特点 387
一、储粮害虫的类别 387
二、仓库生态系统及储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 387
三、储粮害虫的为害方式及特点 388
四、储粮害虫防治的基本原理 388
第二节 玉米象 388
一、形态特征 389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90
二、生活史与习性 390
四、虫情调查方法 391
五、防治技术 392
第三节 麦蛾 392
一、形态特征 392
二、生活史与习性 39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93
四、虫情调查方法 393
五、防治技术 393
第四节 谷蠹 394
一、形态特征 394
二、生活史与习性 394
第五节 赤拟谷盗 395
五、防治技术 395
四、虫情调查方法 395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95
一、形态特征 396
二、生活史与习性 397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97
四、防治技术 397
第六节 印度谷螟 397
一、形态特征 398
二、生活史与习性 399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99
四、防治技术 399
第七节 豆象 399
一、形态特征 399
二、生活史与习性 401
四、防治技术 402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402
第八节 其他常见储粮害虫 403
一、锯谷盗 403
二、大谷盗 404
三、长角扁谷盗 405
四、粉斑螟 406
五、腐食酪螨 407
第九节 储粮害虫综合防治 408
一、植物检疫 408
二、粮库的建设和管理 408
三、物理和机械防治 409
四、化学防治 411
五、微生物和植物杀虫剂的利用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