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日]小森阳一 1
绪论“文”与思想史 1
第一部分 前近代的日本知识分子 3
第一章 语言学视野中的荻生徂徕 3
第一节 江户儒学史——一个语言学的视角 3
1语言学视野中的思想史:问题的提出 3
2何谓欧美的语言学转向?——用语的明确化及比较思想史视角的导入 5
3何谓荻生徂徕的“语言学转向”? 13
第二节 从反实体论的语言论到古文辞学方法论的确立——从徂徕的语言学思想与戴震、索绪尔的比较谈起 18
1荻生徂徕的语言学方法论——与清朝思想家戴震的语言学方法论的类似性 18
2徂徕的语言学方法论——兼与索绪尔的比较 23
3由语言学至思想的方法论可能性 25
第三节 从“名”至“物” 26
1何谓“名”? 26
2朝向“物”的外部性 30
第四节 方法论的古文辞学与“物” 36
1 徂徕身分的多元性及古文辞学方法论的出发点 36
2荻生徂徕与王世贞及李攀龙——在文学与哲学之间:古文辞学方法论的自觉 40
第五节 历史性的“物”与差异的价值 45
1历史性与差异 45
2为了“活生生的道” 47
小结 徂徕何以如此介怀于“文”? 51
第二部分 近现代的日本知识分子 57
第二章 “文”与现代性——夏目漱石的《文学论》 57
第一节 “文”:存在论的居所 62
1作为“自然之道”之隐喻的“文” 62
2隐喻之文——从荻生徂徕到夏目漱石 67
3“山川河岳,地之文也;日月星辰,天之文也” 72
第二节 打破二元对立的设定 75
1 “何谓文学”: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吗? 75
2格式塔式的“场” 78
3尼采式的道德论与话语权力 84
4“春秋笔法”与阅读理论 88
第三节 捍卫语言的主体性 90
1作为诗学的《文学论》——与钱钟书的比较 90
2为了活生生的隐喻 94
小结 杀死隐喻的是谁? 99
附 录夏目漱石《文学论》自序 101
第三章 新感觉派与横光利一的语言唯物论 110
第一节 横光利一与新感觉派 110
第二节 横光利一的反“国语”的形式论及其《上海》 115
第三节 新感觉派文本分析:《上海》的音响格式与意义衍生 121
1 比喻与属性赋予功能:利科尔理论的视角 127
第四节 新感觉派文本分析:《上海》的比喻性结构——从“形”“义”的角度 127
2《上海》的比喻结构中的根源隐喻 131
3水火不相容:《上海》的隐喻群 135
小结 横光利一与语言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40
附 录《语言的物质性——透过横光利一看汉语书写体:从上海新感觉派到香港的刘以鬯》 143
第四章 西胁顺三郎的诗学与康德 172
第一节 诗的立法 177
1何谓诗的立法? 177
2意象的“地志学” 182
3何谓诗的表现对象?——西胁顺三郎的康德哲学概念“挪用” 184
1《游荡的美学(纯粹艺术批判)》:西胁顺三郎的康德式批判 190
第二节 西胁顺三郎的“批判”诗学 190
2追求至纯至粹 192
3何谓“纯粹意识”?——对语言的深刻怀疑 196
第三节 西胁顺三郎的形式论诗学 199
1诗乃结构,乃方法 199
2词语的暴力性结合与认识论价值 203
小结 对经验语言的彻底否定 208
附 录 西胁顺三郎《俗谈》 212
第三部分 后现代的日本知识分子 235
第五章 日本后现代思潮的社会语境及理论语境 235
第一节 日本后现代的社会语境——后现代与西方广义的“文革”的关联 236
第二节 日本后现代的理论语境 245
1 日本后现代思潮与日本近现代学术传统之关联 245
2“日本的后现代”:用语的问题 253
第三节 日本后现代的歧义性:是新保守主义还是新的批判理论? 263
小结 寻找新时代的“文”的尝试——一个思想、哲学史的视角 271
第六章 柄谷行人的书写语言批判的思想性——后现代语境中的“思想性话语历史的固有秩序” 277
第一节 资本·语言·康德:——柄谷行人的理论简介:日本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后现代形态 277
1柄谷行人的康德色彩的马克思解读 279
2柄谷行人的维特根斯坦解读与马克思解读的关系 285
第二节 语言学中的思想性——柄谷行人对西田几多郎的哲学及时枝诚记语言学理论的批判 290
第三节 海德格尔式系辞的汉字与尼采式的本居宣长——日本浪漫派的紧箍咒:在政治性与美学性之间 303
第四节 “日本”与“中国”的阅读 309
第五节 思想性话语历史的固有秩序 316
小结 美学化的诱惑与历史性 321
附 录 柄谷行人《书写语言与民族主义》(1992年) 323
第七章 后现代的朱子学解读——在丸山真男与柄谷行人之间 340
第一节 日本思想史上朱子学批判的三阶段 342
第二节 何谓“后现代的朱子学解读”?——从丸山真男到后现代的朱子学解读 348
第三节 “翻译”的思想性——柄谷行人的朱子学解读 353
结语 在现代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之间 369
后记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