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论 中国哲学中“道”的观念 1
一、哲学何为? 3
二、中国哲学中“道”的开展 7
三、“道”的历史演进 11
第一章 孔子:“仁者爱人”与“中庸”之德 23
一、“礼”的突破 25
二、仁之境 29
三、德治与仁 34
四、中庸之道 38
第二章 孟子:“居仁由义”与人性之辩 41
一、孟子与他的时代 43
二、性与天道 47
三、直觉体证 55
第三章 荀子:“隆礼”与“天人相分” 63
一、伦理与道德 65
二、荀子的“隆礼”思想 69
三、天人之论 77
第四章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85
一、老子为什么尚“无” 87
二、为学与为道 93
三、“道”的思维方式 100
第五章 庄子:逍遥之境 105
一、庄子与《庄子》 107
二、庄子的论辩 113
三、庄子论人生境界 118
第六章 先秦其他学派:法家、墨家与名家 127
一、韩非子:理与欲 129
二、墨子:天·鬼·人 137
三、辩名与析理 144
第七章 魏晋玄学:“言意之辩”与“圣人体无” 153
一、魏晋玄风为什么盛行? 155
二、“言意之辩” 159
三、儒道会通 165
第八章 隋唐佛学:“真俗二谛”与“转识成智” 173
一、佛教哲学的“义理” 175
二、佛教的东传:僧肇与竺道生 179
三、天台宗与华严宗 185
第九章 禅宗:平常心是道 191
一、禅宗思想源流 193
二、禅的境界 197
三、“公案”与禅宗思维方式 205
第十章 程朱理学:“性即理”与“格物穷理” 209
一、宋明理学的基本关怀:本体与工夫 211
二、性即理 216
三、涵养与用敬 222
第十一章 陆王心学及其蜕变:从“致良知”到“做工夫处即本体” 227
一、心即理 229
二、“致良知”与知行合 232
三、阳明后学 237
四、刘宗周:“做工夫处即本体” 242
第十二章 中国现代哲学:知识与价值 247
一、中国现代的经验论哲学 249
二、中国新实在论哲学 258
三、现代新儒家 264
四、中国哲学的未来 272
主要参考论著 279
后记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