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问题 2
第二节 研究意义 3
第三节 文献述评 5
一、中国学者的研究情况 6
二、美国学者的研究情况 9
第四节 概念界定 14
一、军人,退役军人 14
二、教育,高等教育 15
三、公共政策,“美国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 18
第二章 政策问题: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 26
第一节 传统退役军人安置方式遇到的困难 26
一、军功授予土地 27
二、文官录用优待 32
三、货币经济补偿 37
第二节 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41
一、颇具规模的大学群体基本形成 42
二、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 48
三、“大学—军队”联系初步建立 50
第三节 特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60
一、美国教育在大萧条中的艰难处境 60
二、“一战”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失败 62
三、“新政”应急就业安置中的教育计划 63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6
第三章 政策初始:“二战”军人权利法案 75
第一节 法案的出台过程 75
一、PMC与Osborn委员会的工作 75
二、ACE与American Legion的行动 79
三、总统与国会的行动 81
四、反对者的声音 84
第二节 法案的主要内容 85
第三节 法案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91
一、教育规模的扩张 92
二、学生构成的突变 94
三、种族关系的变化 97
四、教育主导权的转移 9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02
第四章 政策发展:朝鲜、越南战争军人权利法案 108
第一节 朝鲜战争军人权利法案 108
一、法案的简要情况 109
二、有关教育资助政策 110
第二节 越南战争军人权利法案 111
一、法案的简要情况 112
二、有关教育资助政策 115
三、后续修正情况 116
第三节 三个军人权利法案的对比 116
一、资助条件、标准和适用期限 117
二、总体运用情况 119
三、与非入伍同龄人的对比 120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25
第五章 政策演化:蒙哥马利军人权利法案 129
第一节 1973年兵役制度改革 129
一、全志愿兵役制 129
二、兵役改革的原因 130
三、简要实施情况 131
第二节 1984年退役军人教育援助法案 132
一、法案出台的过程 133
二、教育资助内容 136
三、实施效果的评价 137
第三节 蒙哥马利模式:变异的退役军人教育资助 138
一、政策变异与原因 138
二、1990—2006年:MGIB的发展与修正 140
三、“大学—军队”人力流动模式的形成 143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45
第六章 政策分析(一):政策特征、修正机理和社会影响 148
第一节 政策特征 148
第二节 修正机理 151
第三节 政策功用 15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59
第七章 政策分析(二):专业主义、大学功能与军事人力社会化 163
第一节 “专业主义”主导的现代社会 163
一、专业、专业者与专业主义 163
二、“专业主义”的兴起 166
第二节 “专业主义”视角下的大学功能 174
一、起源于“行会”的大学,具有“专业主义”的遗传基因 176
二、“专业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或许是大学活动的实质 177
三、“专业主义”社会,大学更倾向于一种社会认可机构 180
第三节 退役军人教育资助:“专业主义”社会中的军事人力社会化 183
一、军事专业主义 183
二、军人的二次专业化 185
三、退役军人教育资助:社会认可的“二次专业化”路径 18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88
第八章 政策借鉴:对中国退役军人安置的启示 196
第一节 中国退役军人安置政策 196
第二节 从“复转军人进法院”争论看中国退役军人安置矛盾 199
第三节 中国退役军人上大学的可行性 206
一、从高等教育规模看,具备了容纳退役军人上大学的条件 207
二、从整体学历水平看,退役军人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素质 210
三、从中央财政状况看,具备资助退役军人上大学的能力 212
四、从预期效果来看,将给中国带来多方面的积极贡献 21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19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223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223
一、美国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的产生和变迁过程 223
二、美国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的产生原因、主要特征及修正机理 224
三、美国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蕴涵的规律性认识 224
四、借鉴美国经验,在中国制定出台类似政策的可行性 225
第二节 研究贡献和创新 226
第三节 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228
主要参考文献 231
附录一 2006版《美国法典》第10卷第101款对有关概念的界定 240
附录二 1944年军人权利法案原文 247
附录三 2001年退役军人教育和福利扩大法案原文 268
附录四 关于“复转军人进法院”争论有关资料 296
英文缩略词与术语 333
致谢 335
后记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