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致思方向(代序) 1
上篇 全球化、现代化与现代社会发展 3
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3
(一)何为全球化 3
(二)全球化的当代特点 7
(三)当代的全球问题 10
(四)当代的反全球化运动 12
二、全球化与人类的共同利益 16
(一)全球化的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 16
(二)全球化与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 19
(三)人类共同利益与当代全球性社会的价值取向 24
三、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 30
(一)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 30
(二)全球化中的价值观冲突 34
(三)消解全球化中价值观冲突的可能途径 39
四、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启示与经验教训 44
(一)世界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 44
(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48
(三)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 55
五、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 63
(一)何为社会稳定 63
(二)社会稳定的基本特征 69
(三)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75
(四)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82
(五)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稳定 91
(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本原则 100
六、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 107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107
(二)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 112
(三)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116
七、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 125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实质 125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价值目标 128
(三)现代人类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 131
八、环境伦理何以可能 136
(一)问题的提出 136
(二)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对问题的解答 137
(三)道德扩张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内在缺陷 139
九、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 146
(一)保持生态平衡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146
(二)保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内容 150
(三)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和基本途径 154
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及其实现途径 158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 158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161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诉求的实现途径 164
十一、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想境遇的反思 169
(一)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想的境遇 169
(二)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想境遇的根源 171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基本点 174
十二、社会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178
(一)社会理想的核心内容 178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性质 182
(三)社会理想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规范作用 186
中篇 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与建构 193
十三、人类实践的时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 193
(一)人类实践的现代发展和当代特点 193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发展 203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 215
十四、人类科学的时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当代形态 225
(一)人类科学的现代发展和当代特点 225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及其当代发展 237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当代形态 248
十五、视角的转换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258
(一)从客体方面看认识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258
(二)从实践方面看认识与认识的反映模型 261
(三)从主体方面看认识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265
十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哲学 271
(一)狭义的价值哲学与广义的价值哲学 271
(二)价值的属人本性与哲学的根本旨趣 273
(三)旧哲学作为价值哲学的内在缺陷 276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哲学发展中实现的伟大变革 279
十七、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 283
(一)“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 283
(二)“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基本规定 287
(三)“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意义 292
十八、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 297
(一)“自由个性”与“个性自由” 297
(二)“自由个性”与人的自由发展 301
(三)“自由个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305
十九、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310
(一)哲学自然观的性质和恩格斯自然观的本质特征 310
(二)恩格斯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314
(三)恩格斯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319
二十、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顾、反思与前瞻 324
(一)回顾: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 324
(二)反思:多方面的理论成就和经验教训 326
(三)前瞻: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一体化发展 330
二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33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所面临的挑战 332
(二)在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中摆正马、中、西的关系 336
下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与方法 345
二十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源流 345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之源 345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 351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发展 358
二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根据、实质和发展方向 36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据 36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 367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371
二十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反对教条主义 384
(一)教条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384
(二)反对教条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387
(三)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面临的反对教条主义的艰巨任务 392
二十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396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 396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偏离 403
(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 410
二十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418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领域 418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范式 422
(三)整个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共有范式 425
二十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429
(一)开阔视野,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完整内涵和深刻意义 429
(二)扩展论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丰富内容 433
(三)创新方法,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规律 438
二十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辨误 44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44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44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命题” 447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449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毫无必要的” 451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百年西学东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453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 455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学术层面上应定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 457
(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只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 459
(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仅仅关乎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460
二十九、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64
(一)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 464
(二)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成就 467
(三)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 474
(四)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未来致思方向 479
三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的理论研究范式 485
(一)作为理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85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488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491
后记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