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目标 1
第二节 选题缘由 1
第三节 词义动态研究的必要性 3
第四节 方法论:理论基础 7
第五节 识解操作 13
第六节 研究对象 16
第七节 研究方法 17
第八节 本书所采用的语料 18
第九节 研究问题 19
第十节 本书框架与结构 20
第二章 词义研究述评——从描述、解释到识解 24
第一节 引言 24
第二节 词义描述观——词义对应性 27
第三节 词义解释观 40
第四节 词义识解观 45
第五节 评述 54
第六节 假设 57
第七节 理论框架 59
第八节 因果机制原则(原则一) 62
第三章 词义变量考察 63
第一节 引言 63
第二节 相邻结构对词义的制约 64
第三节 相似结构对词义的制约 77
第四节 主客体互动观 81
第五节 结论 83
第四章 词义动态识解三元化 84
第一节 引言 84
第二节 词义范畴的具体性 85
第三节 词义范畴的多中心结构 87
第四节 词义范畴的开放 91
第五节 丰富义、泛化义与虚化义之间的关系 93
第六节 总结 95
第五章 词义具体化——具体义的动态识解 96
第一节 引言 96
第二节 具体义的类型 97
第三节 具体义认知模式——单一认知模式 100
第四节 具体义的识解方式 108
第五节 总结 120
第六章 词义丰富化——丰富义的动态识解 122
第一节 引言 122
第二节 丰富义分类 124
第三节 丰富义再分类 126
第四节 丰富义之间的关系 140
第五节 丰富义的结构特征 143
第六节 丰富义的认知模式 152
第七节 惯性化思维原则(原则二) 159
第八节 优化思维原则(原则三) 162
第九节 总结 163
第七章 词义泛化——英语动词do泛化的个案研究 165
第一节 引言 165
第二节 词语do的分类 167
第三节 动词do的泛化过程 169
第四节 动词do泛化动因分析 179
第五节 总结 186
第八章 词义范畴嬗变 188
第一节 引言 188
第二节 词义范畴嬗变 190
第三节 词义范畴嬗变的认知过程——主观化 202
第四节 总结 211
第九章 发现与结论 213
第一节 引言 213
第二节 总结 213
第三节 发现与理论意义 217
第四节 局限与展望 218
参考文献 220
图2.1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价值 31
图2.2 语言和现实关系 31
图2.3 语义三角关系 34
图2.4 刺激和反应的过程 42
表2.1 词义理论类型对比 55
图2.5 语言语境与认知函数 57
图2.6 主客体交互模式——词义动态识解坐标图 59
表3.1 词义变量及其特征与属性 64
图3.2 progress概念整合 66
图3.3 笼统义的定位 68
图3.4 BIG义项面面观 70
图3.5 意义提取的认知过程 77
图4.1 BOY意义的扩大 88
图4.2 BOY域内的意义变化 89
图4.3 词义的类型及特性 95
图5.1 具体义属性特征 100
图5.2 具体义的视角粒度 119
图5.3 具体义的类型 120
图6.1 相邻义完形结构 127
图6.2 行动链 133
图6.3 相似义完形结构 135
图6.4 词义网络核心结构 138
图6.5 词义层级平面图 142
图6.6 并联多步式联想 155
图7.1 亲缘语的泛化路径 167
图7.2 COBUILD中do的前五个词条 168
图7.3 动词do的结构形式 169
表7.4 do意义属性嬗变对比表 178
图7.5 力的传递 184
图7.6 施事者处在时空运动中 184
图7.7 施事者自身运动 184
图7.8 动词do泛化的隐喻机制 185
图7.9 动词do泛化的识解框架 187
图8.1 green词义范畴连续体 190
图8.2 词义范畴连续体 200
图8.3 中心—边缘连续体 201
图8.4 词义范畴嬗变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