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迷局》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定创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4655585
  • 页数:214 页
图书介绍: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财团的垄断优势并没有削弱,而是通过兼并更为集中。因此,通过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金融垄断,金融争战将更为残酷。国际金融环境正在朝着越来越不利于生产性大国的方向发展。如何破解这种新的金融争战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崛起。

第一章 打开迷局的钥匙:货币是什么 1

1.1 商品货币论 2

1.2 缺少“价值”的货币定义 3

1.3 货币的初次功能分化:纯金本位制 4

1.4 国家强制发行货币:金块本位制 5

1.5 货币国际化:金汇兑本位制 7

1.6 黄金信用也不够:金本位制货币体系最终解体 8

1.7 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 9

1.8 货币的本质属性与信用货币体系 11

1.9 货币重新定义 12

1.10 货币理论的历史 14

第二章 国家信用与价值:货币发行之谜 18

2.1 十三万亿货币发行价值哪里去了? 19

2.2 欧美国家货币发行制度变迁 20

2.3 中国的货币发行 21

2.4 各国货币发行制度比较 24

2.5 信用货币怎样创造价值? 25

2.6 怎样发行货币才会创造价值? 28

2.7 不同发行窗口的价值意义 30

2.8 混乱的货币层概念 32

2.9 按照本质属性进行货币分层 33

第三章 银行信用与价值:货币派生之谜 35

3.1 金融危机时货币去哪了? 36

3.2 货币派生原理 37

3.3 派生的“货币”不是货币 38

3.4 银行派生货币的信用条件 40

3.5 货币乘数原来是流通速度 43

3.6 金融危机时的货币乘数 45

3.7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48

3.8 商业银行信用丧失是金融危机的根 50

3.9 利率如何影响派生货币的量 54

3.10 西方货币流通速度理论出错的原因 56

第四章 股市价值创生与湮灭:货币放大之谜 59

4.1 中国人的巨大困惑 60

4.2 股市的起源与历史 61

4.3 股市的财富本质与作用 68

4.4 股市创生价值原理 70

4.5 一个创生价值的模型 73

4.6 财富效应的研究成果 75

4.7 算计股市的各种公式与应用 77

4.8 股市货币放大 82

4.9 研究股市财富效应的方法 83

第五章 投资、消费与股市:货币三大需求揭秘 87

5.1 货币分类: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 88

5.2 资本循环对货币的需求 88

5.3 资本货币需求实证分析 91

5.4 消费过程对货币的需求 94

5.5 股市对货币的需求 95

5.6 货币需求新公式 99

5.7 一个简单的货币流通模型例证 101

第六章 被忽视的内供给:货币的内外供给揭秘 103

6.1 货币外供给公式 104

6.2 股市价值输出影响货币供给 107

6.3 被忽视但更为重要的货币内生供给 111

6.4 货币升值与否:增发消费货币的奥妙 112

6.5 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区别再考察 114

6.6 货币内供给公式 116

第七章 投资与消费的均衡:经济高速增长揭秘 118

7.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总供需平衡 119

7.2 投资与消费均衡模型演进 124

7.3 投资与消费均衡线 128

7.4 再生产均衡方程式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130

7.5 用宏观经济模型演进均衡与增长的关系 132

7.6 均衡与就业 140

第八章 印钱消费?破解滞涨迷局 143

8.1 凯恩斯革命 144

8.2 凯恩斯“滞胀”的难解之谜 149

8.3 投资货币过剩 155

8.4 印钱消费规律 156

8.5 印钱消费规律适用条件 160

8.6 印钱消费规律的历史例证 161

8.7 货币放大规律 162

8.8 消费需求决定发展速度 164

8.9 股市促进经济发展的例证 165

第九章 货币大循环:破解金融争战迷局 171

9.1 虚拟经济重新定义 172

9.2 双轮经济 174

9.3 “双轮经济”中的货币运行规律 177

9.4 “双轮经济”的平衡与自激 178

9.5 “双轮经济”的平衡条件 181

9.6 再论商业银行与金融危机 183

9.7 金融衍生品市场争战 185

9.8 关于财富的新定义 192

第十章 战略转型:中国的民富国强之路 195

10.1 “资源经济”论 196

10.2 强国金融:人民币国际货币化 199

10.3 金融强国:虚拟经济条件下国家发展新战略 201

10.4 实现内需驱动经济转型 203

10.5 宏观调控体系新思路 206

10.6 建立劳动与资本共享经济体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