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Z-系统 1
1.1 基本概念 1
1.2 基本命题之一 5
1.3 基本命题之二 8
1.4 基本命题之三 11
1.5 美学公理(或需要公理) 15
1.6 中介公理(或环境公理) 18
1.7 Z-系统分析 20
第2章 本质主义评论 23
2.1 本质在哪里 23
2.2 与本质相关的问语 25
2.3 两个不同的问题 28
2.4 马克思怎样看人 30
2.5 人的“本质”问题 33
2.6 对本质主义的进一步分析 37
2.7 人有些什么质 40
第3章 教育的起源 44
3.1 上一章基本观点的归纳 44
3.2 另一种强势语言 47
3.3 教育从何而来 51
3.4 教育何以能来 55
3.5 历史的视野 59
3.6 公理的解释 63
3.7 结束语 66
第4章 教育的功能 67
4.1 上一章中的研究方法 67
4.2 人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事业 70
4.3 教育的保守 72
4.4 教育的超越 76
4.5 教育的第一功能 79
4.6 其他功能的地位 82
第5章 教育的特性 85
5.1 人的特性 85
5.2 精神的、非物质的——兼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划分之不确切 87
5.3 学术的,非政治的 93
5.4 自生产的,自组织的 96
5.5 艺术的,心灵的 100
5.6 哲学的,伦理的 103
5.7 教育扭曲 107
第6章 教育的目的 112
6.1 目的何在 112
6.2 目的主体 116
6.3 有多少种目的 118
6.4 有没有外在的目的 122
6.5 教育面向谁 127
6.6 学校教育目的的基础性 130
第7章 教育与社会 134
7.1 马克思的有关论说 134
7.2 从义务教育问题谈起 141
7.3 谁为教育服务 144
7.4 “教育为经济服务”是一种本末倒置 149
7.5 教育与三大差别之缩小或消失 156
7.6 社会何以为先进 164
第8章 德育的演化 169
8.1 德育的泛化 169
8.2 德育的狭化 173
8.3 德育的玄化 176
8.4 德育的弱化 181
8.5 德育的裸化 184
8.6 德育的未来 187
第9章 美育的命运 192
9.1 人按美的规律构造自己 192
9.2 人按美的规律构造世界 194
9.3 美育为何需要 199
9.4 美育在中国的命运 203
9.5 美育与智育、德育 206
9.6 科学美与艺术美的比较 210
第10章 体育的意蕴 215
10.1 绪论 215
10.2 体育的文化学意义 217
10.3 体育的社会学意义 220
10.4 体育的经济学意义 222
10.5 体育的教育学意义 225
第11章 全面发展——人的天赋权力 228
11.1 全面发展是人的天赋权利 229
11.2 全面发展,学校和社会的义务 231
11.3 全面发展即个性发展、自由发展 232
11.4 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和谐发展、审美发展 235
11.5 全面发展是基本面的发展 237
第12章 课程问题 239
12.1 教育与教学 239
12.2 教学中心问题 243
12.3 课程地位问题 247
12.4 知识问题 251
12.5 论人的课程 260
第13章 教育实践批判 267
13.1 理论的意义在于超越实际 268
13.2 教育中如此之多的嫁接 271
13.3 教育依然闹哄哄的 273
13.4 办学是拿来示范的吗 275
13.5 一个20字的评估口号 277
13.6 应试教育为何依然如故 280
13.7 还新增了一个应评教育 282
13.8 奖评者心态 284
13.9 真正的盲目在哪里 287
13.10 关于“提高到‘高度’”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