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概况 1
二、病原菌 20
(一)分类、寄主 20
(二)有性世代 28
(三)生理小种 39
(四)遗传变异、分子生物学 67
(五)培养、接种、生理小种鉴定法 143
三、稻的抗瘟性及其利用 155
(一)抗瘟理论 155
(二)抗瘟性鉴定 239
(三)育种理论与实践 307
(四)品种资源 340
(五)品种审定与田间试验 366
(六)生理小种鉴别品种 384
(七)三系杂交水稻 385
(八)二系杂交稻 455
(九)籼稻 459
(十)粳稻 487
(十一)糯稻 517
(十二)籼粳杂交稻 530
(十三)辐射稻 533
(十四)花培(化诱)稻 544
(十五)国外品种介绍 549
(十六)陆(旱)稻 578
四、发病条件 581
(一)气象与发病 581
(二)肥料与发病 597
(三)其他因子与发病 617
五、预测预报 629
(一)概述 629
(二)症状识别 637
(三)菌原与测报 640
(四)水稻生态与测报 650
(五)气候与测报 656
(六)肥料与测报 669
(七)生理小种消长与测报 670
(八)生育期与测报 675
(九)常规测报法 712
(十)应用电子计算机测报 721
(十一)损失测算、防治指标 742
(十二)病菌分生孢子田间消长与测报 756
(十三)病情调查方法 764
六、栽培防病 770
(一)多系品种(品种布局) 770
(二)调节播、插期 777
(三)栽培管理 778
七、化学防治 782
(一)防治概况 782
(二)化学防治理论及策略 787
(三)药剂开发与研究 792
(四)农药毒性和毒理(病菌抗药性、防治指标、安全用药) 797
(五)使用技术与存在问题 832
(六)药效试验 843
(七)防治稻瘟病的杀菌剂 855
(八)土农药 973
(九)种子处理和小容量喷雾 975
八、综合防治 983
(一)理论与策略 983
(二)实践与效益 989
九、会议、年报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