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悬棺孤岛 1
少年蒋介石顽劣成性,对慈母的抚孤之恩长记于心 1
蒋介石因陈其美的引荐认识了孙中山。孙在广州蒙难后,对蒋十分器重 3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他公然宣称:“中正始终为共产党之敌人” 6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剿共”和“抗日”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 10
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积极组织抗战,表示“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局面 12
蒋介石出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成为四大国领袖之一,志得意满的蒋介石自恃有英美的支持,发表了《中国之命运》,诋毁中国共产党 17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企图以“和平攻势”掩盖积极备战 21
蒋介石决心改造国民党,把台湾建成“反共复国的基地”,重振蒋家王朝 25
蒋介石在台湾实行土地改革,不失为他的明智之举 27
蒋介石对岛外的分裂势力和岛内“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均采取坚决的打击政策,毫不手软 29
20世纪70年代之后,接二连三的疾病使蒋介石的身心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31
宋美龄在镇静、伤心之余,内心已做好了蒋介石撒手人寰的准备 33
蒋介石病逝。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以他89岁的高龄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 35
李宗仁:回归大陆 38
李宗仁17岁就开始戎马生涯,身经数十战役,发迹为广西军界一名领头人物 38
苏联顾问加伦将军问李宗仁,北伐军从汨罗河出发,打下武汉需要多少时间?李宗仁回答:“14天。”加伦则认为要40天,还以两打白兰地酒打赌 41
李宗仁和蒋介石两人交恶,演出了一出助蒋又反蒋的闹剧 42
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毙伤日军两万余人,成为抗日战史上光彩的一页 46
国民党政府召开“行宪国大”,李宗仁宣布竞选副总统,遭到蒋介石的强烈反对 51
蒋介石不愿李宗仁与共产党谈判,为孤立李宗仁,他指示行政院院长孙科采取不合作态度,李宗仁感到非常难堪 54
白崇禧劝他去台湾,李宗仁勃然大怒说:混蛋才去台湾。后因病赴美就医,被蒋把职权剥得一干二净 56
1965年7月间,李宗仁偕同夫人郭德洁女士从美国回归大陆。消息传来,毛泽东等中共主要官员都接见了他 59
一次令蒋介石和美国恐慌的记者招待会 64
李宗仁去世前留下一封信,深望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士和他一样回到祖国怀抱,周恩来称这是一个“历史文件” 65
陈诚:死于肝癌 67
陈诚于保定军校毕业,24年以后,他升至陆军二级上将、参谋总长,爬到了军阶的最顶峰 67
武汉会战时,身兼数职的陈诚保持黄埔军校时对周恩来的尊重,合作共事,并进言蒋介石批准了成立新四军 73
陈诚为蒋介石尽职尽责,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事情。但是,国民党政权的颓势已经无法挽回 75
新五军惨败后,陈诚自请处分,蒋介石当然不忍下手,但是陈诚声望的下降,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79
带着一个四星上将的空衔,陈诚黯然前往台湾 81
在政界沉默了半年多的陈诚又得到了重新活跃的机会 84
陈诚先后就任台湾“副总统”和国民党“副总裁”两项要职,成为位居蒋介石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 88
陈诚参加以蒋介石为首、由5人组成的“反攻行动委员会”,负责作出“反攻大陆”的各项最高决策 90
陈诚因肝癌在台湾去世。他的墓地与他的家乡青田县直线距离只有400公里左右,可谓近在咫尺 94
白崇禧:猝死公馆 97
两广统一后,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白崇禧为参谋长,李宗仁为军长,成了北伐军统一全国的基础 97
北伐时,白崇禧拒绝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蒋意识到桂系在“逼宫”,便以辞职相威胁,决定下野 101
白崇禧确立“对红军只宜侧击、追击,不宜堵击”的作战思想,目的在于绥靖广西,保存实力 105
抗战开始后,白崇禧兼任桂林行营主任,负责指挥四个战区的军事,以持久战牵制消耗敌人 108
白崇禧一贯支持李宗仁,但李宗仁到美国后,白却跟随蒋介石到了台湾 111
蒋介石想置白崇禧于死地。白崇禧不明不白地死在公馆中。死后传出绯闻 115
何应钦:梦绕关山 118
何应钦认定攀附孙中山的爱将蒋介石,将来必有飞黄腾达之日 118
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湘鄂赣闽四省“剿匪”司令,主持第二次对红军的“围剿”,实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121
何应钦同意签订《塘沽协定》,使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进一步陷入了妥协的深渊 124
何应钦秉承蒋介石的意旨,蓄意制造皖南事变。新四军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叶挺遭囚禁,项英被杀害 127
何应钦去台后,以“国民外交”的方式,为台湾的生存与发展继续竭尽心力 130
何应钦一直以在野之身、以追随蒋介石反共多年的“老兵”名义,树立蒋介石的形象,维持着“党国”元老的尊荣 134
何应钦死死抱住“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梦呓不放,直到他去世,也没有从反共的死胡同中走出来 137
随着年岁增高,何应钦思乡怀旧之情与日俱增。他很喜欢在家里接待贵州同乡的来访 139
顾祝同:俯首听命 143
在蒋、冯、阎战争中,顾祝同得到蒋介石的赞赏。不久继任洛阳行营主任,进驻潼关,掌管西北军事大权 143
西安事变后的第三天,顾祝同等38名将领致电张学良、杨虎城,要求释放蒋介石回南京 146
叶挺怒斥顾祝同扣压军火,阻碍抗日。顾祝同只得亲自押运,将三车“货物”安全运抵太平县新四军兵站 148
顾祝同把新四军按照规定路线北撤说成是“南窜”,蓄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 151
抗战期间,顾祝同在屯溪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蒋介石和宋美龄知道了,大发雷霆,派人到屯溪彻查 154
抗战胜利后,担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的顾祝同,紧紧跟随蒋介石,参与指挥全面内战 157
陈果夫:晚年潦倒 160
陈果夫炮制《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呈文》,对共产党极尽欺骗、诬蔑之能事,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160
为了使“反共清党”有法可依,陈果夫与蔡元培等人提出了《制止共产党阴谋案》等提案 166
以二陈CC派骨干为基础成立了“青天白日团”和“中国国民党忠实同志会”为核心的庞大的法西斯特务系统 172
陈果夫携家人登上赴台的中兴轮,回头看了看夜色掩映下的上海城,灯光恍惚,楼影斑驳,心里沉沉的 174
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接替原“中央党部”职权。自此,控制、操纵国民党党务长达24年之久的陈氏兄弟首次双双出局 176
CC时代已经过去,陈果夫卧病在床,想着立夫弟登机赴美,真是应了古人诗句:“兄弟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180
陈立夫:反对“台独” 186
蒋介石在大陆叱咤风云的日子里,陈立夫便成了蒋家王朝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186
陈立夫下令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反省院”、“感化院”,诱使共产党内不坚定分子出卖同志,背叛革命 189
陈立夫大肆抓捕和迫害进步文化人,甚至大名鼎鼎的鲁迅、郭沫若也写在被“整治”的黑名单里 192
陈立夫的“溶共”阴谋以失败告终。周恩来风趣地说:“国民党是水做的林黛玉,但是我们没有做贾宝玉,化不了” 196
毛泽东在重庆拜访陈立夫。两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这是毛泽东在重庆拜访各方代表人士时最有火药味的一场舌战 200
陈立夫发动国民党御用文人“围剿”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诬称毛泽东的词现出了“秦始皇的面目” 201
陈立夫在台湾无立足之地,只有出国做寓公一条路。他到美国后,选择了开办养鸡场 205
蒋经国父子和陈诚的矛盾日益尖锐。蒋经国多次致函陈立夫,诉说晚年心中的郁闷 209
晚年的陈立夫热切盼望两岸和平统一,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曾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共中央发出邀请毛泽东到台湾访问的信息 211
孔祥熙:客死美国 216
在“宁汉”明争暗斗中,孔祥熙十分鲜明地站在蒋介石一边,四处奔波,为蒋说项 216
孔祥熙出任财政部长后,立即执行“剿共第一”的财政方针,为蒋对中央苏区的反革命“围剿”提供可靠的财力后盾 219
在民族危难之际,孔祥熙最终没有接受日方秘密谋和的苛刻条件,从而表明了他坚持抗日的态度 223
孔祥熙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发“国难财”。时下有“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兄妹孔家财”的说法 229
美国总统罗斯福向蒋介石提议:更换孔祥熙的财政部长。听此消息,孔祥熙几乎昏死过去 235
孔祥熙在美国不甘寂寞,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继续做着重返台湾、再登政坛、光复大陆的黄粱美梦 240
宋子文:鸡骨鲠死 245
宋子文是宋家的长子,留美经济学博士、孙中山的小舅子、蒋介石的大舅子。这些特殊身份注定了他在民国历史上不寻常的经历 245
蒋介石任命宋子文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新官上任连烧五把火,为国民政府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247
七七事变后,宋子文公开表明坚定不移的抗战立场,利用他在国民政府中的特殊地位,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实际斗争活动 250
宋子文企图将广东建成抵御中共的“堡垒”。他竭力反对与中共和谈,幻想依靠美国的援助来为日暮途穷的国民党政权输血打气 255
宋子文图谋组织亲美的“新内阁”,让胡适担任首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使他的组阁梦想彻底破灭 257
为了延缓国民党政权的灭亡,宋子文努力调和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的矛盾,结果完全落空 261
宋家财富知多少?一位美国记者披露,他们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总积蓄已超过30亿美元 264
张群:暮年养生 269
张群是政学系的后台老板,又是蒋介石的智囊之一,关于对日对共问题,他皆参与其议 269
内战时期,川中形势变幻莫测。张群到重庆接任行营主任后打击异己,扶植亲信,为确保蒋介石在四川的地盘立下了汗马功劳 273
鉴于国民党军节节失利,张群多次飞抵云南,拉拢卢汉建立西南反共基地。卢汉说:“这个政客真不简单,临走还耍这一套” 279
张群去台后,频繁来往于台北、东京之间,挑拨分化中日两国关系,破坏中日邦交正常化 285
离开政坛的张群闲来无事,便著书立说,攻养生之道,写成《谈修养》一书。该书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印行了9版 287
岁月的磨砺,使张群对人生有了与众不同的深刻认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应付自如 289
翁文灏:终老北京 291
翁文灏从事中等与高等教育工作将近20年,为祖国科学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地质学各分支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291
国民党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时,蒋介石请翁文灏出任秘书长。从此,翁丢掉教鞭,走上政坛 295
翁文灏出任“行政院”秘书长,蒋介石将秘书长升格为特任职。这样,秘书长就成为“行政院”办事机构的最高首长 298
国民党战时政府把资源委员会整体保留,由翁文灏兼任主任委员。翁为战时国营工矿企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303
翁文灏出任“综理战时生产事务之最高机关”战时生产局局长。翁文灏为大后方工业的恢复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308
翁文灏本想远离政治,但政治却偏向他靠近。蒋介石亲自打电话把他找到黄埔路官邸,让他出任“行宪”后第一任“行政院”院长 310
翁文灏辞去“行政院长”之后,将父亲、妻子及大儿媳和孙女们送往台湾,心里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滋味 313
台湾国民党在“反共宣言”上代署翁文灏的名字,这种不光彩的做法反而促使翁文灏更加坚定了回到大陆的决心 317
孙科:清廉辞世 321
孙科留美回国后不久,就任广州市首任市长,且蝉联三任。这说明他在广州市政厅任内多有建树 321
抗日战争时期,孙科奉命3次访苏,对中国的抗日战争颇有贡献 325
蒋介石夫妇多次亲临府第,劝孙科参选“副总统”。孙一碍于情面,二碍于权势,终于应命,结果竞选失败 330
孙科发表讲话,呼吁英美援华,措辞激烈,举世愕然,全国愤慨。接着“组阁”失败,稀里糊涂做了蒋介石的替罪羔羊 333
孙科移居美国后,台湾许多知名人士因他是国父之后,力陈蒋介石邀其回台湾定居。孙科回台后出任“考试院”院长 336
孙科去世后,后事由其子女按传统的方式承办,其女孙穗芳在他的口中放了一颗大珍珠,双手握着白玉,据说是以定其心 339
吴铁城:激愤而亡 342
在清军压境的危急关头,九江军政府各首员相顾失色,束手无策,唯有吴铁城、林森以大局为重,挺身而出 342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悬赏两万大洋通缉吴铁城,吴不得不经上海东渡日本,他对日本日化台湾甚为痛恨 345
在反共“清党”问题上,吴铁城与蒋介石不谋而合。他劝得张学良毅然宣布“易帜”,助蒋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347
蒋介石任命吴铁城为上海特别市市长;早就想有所作为的他如鱼得水,决心为蒋介石苦心经营这座国际性大都市 354
吴铁城机智地发明了“吴铁城条文”,一时声名鹊起,却受到蒋的婉转批评 356
吴铁城生前曾多次表示:“将来我死了,骨灰要分成几份,分别撒在东北、黄浦江、珠江口,也要一份撒在南中国海” 358
王云五:学者从政 361
出身农家子弟的王云五只受过5年学校教育,他立志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学者、出版家和教育家 361
王云五以新式方法整理出版古籍丛书,不仅为商务印书馆开辟了一个新的图书市场,还为传承、普及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364
王云五自称“二无党党员”,但他比国民党还国民党。他支持国民党和蒋介石,被称为“国民党之前哨” 368
王云五就任财政部长,踌躇满志,全力推动财政改革。结果,不到三个月,金圆券贬值,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370
王云五在文化界、政治界以及经济界尽力多年,身体却一直无疾病,到了晚年依然笔耕不辍,著作甚丰 375
由美国“王云五基金会”捐资、王云五先生的五公子王学哲赞助,在四川兴建一所规模宏大的“王云五纪念图书馆” 376
戴季陶:广州自杀 379
戴季陶11岁时参加童子试意外落第。无独有偶,第二年他的结拜兄弟蒋介石也参加了童子试,同样名落孙山 379
戴季陶刻苦学习日语,能讲一口流利的日本话,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日本通” 383
戴季陶与陈独秀交谊甚深,同时与孙中山保持着更加紧密的联系,他交替受他们的影响,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矛盾心理之中 385
国共合作时期,戴季陶不赞成改组国民党,也不赞成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受到孙中山的严厉批评 389
周恩来:“戴季陶主义”从思想上发展了孙中山的消极方面,抛弃了孙中山学说中的一切革命的东西,成为时代潮流中的一股逆流 392
对于蒋介石的“清党”运动,戴季陶拍手欢迎。他称“清党”切除了“国民党的癌肿”。自此,他成了蒋介石幕府里的中坚人物 396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戴季陶的接触,曾经在戴季陶心灵深处划过一丝火花,但他在反共的道路上继续蹒跚前行 398
戴季陶为国民党经营的企业提出八条意见,可谓用心良苦。但国府已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岂是几条锦囊妙计所能救得了的 401
蒋介石被迫下野,恼羞成怒,反过来责怪当时劝驾的人,连戴季陶也在被骂之列 404
南京政府败局已定,戴季陶何去何从?他不想去台湾,也不想去四川老家,他比较愿意去的地方是广东 407
吴鼎昌:遗恨香港 411
吴鼎昌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曾出任大清银行总务局局长。吴鼎昌倡议设立的“四行储蓄库”,在当时的银行界具有很大的号召力 411
吴鼎昌资本雄厚,胡政之博学多才,张季鸾办报经验丰富。吴、胡、张3人的《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报业史上的绝妙组合 413
吴鼎昌把国民党政府看做“国家中心”,他和其办报同人最终逃脱不了政治的阴影 415
吴鼎昌在主持黔政的5年里,为兴办实业、发展经济、坚持抗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对共产党始终是仇视的 417
吴鼎昌突然向蒋介石提了个建议:“委座应该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 419
熊式辉:晚景凄凉 423
当上了上海卫戍司令的熊式辉布置亲信宋再生缉捕中共领导人。而宋是中共特科人员,因及时报信,中共领导人免遭毒手 423
熊式辉主政江西,参与“围剿”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全民抗战开始后,他表示国共合作抗日,并协助陈毅建立抗日的新四军 426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日益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当时,熊式辉积极执行国民党的反共政策 430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熊式辉和张群等人计划成立“东北复员委员会”,由“政学系”的要员去接收东北,熊式辉主持其事 433
国民党结束了在大陆22年的统治,1949年初,待春风再一次吹绿熊式辉公馆阶前草坪时,主人已逃到了香港 435
张厉生:郁郁而终 439
张厉生是李大钊的同乡、周恩来的同学,但与后两人却是“道不同,不相与为谋”。在法国留学期间,他一头扎进国民党怀抱 439
陈果夫、陈立夫在政治边缘化的过程中,亲手堆砌的“CC”壁垒被戳出四个大窟窿,这第一个窟窿就是张厉生改换门庭,投靠陈诚 440
张厉生虽然是陈诚派的中坚,但始终对蒋介石忠心耿耿,深得蒋的欢心,官至“行政院”副院长 442
蒋介石把日本与台湾关系的疏远归咎于“驻日本国大使”张厉生。从此,他赋闲在家,郁郁而终 445
朱家骅:消沉度日 448
朱家骅留学归来后任北大教授。为在国民党统治集团中谋求高官厚禄,他南下广州,依附蒋介石,积极进行反共活动 448
朱家骅穿针引线,促成一批批德国军事顾问源源不断地来华,为蒋介石增强军事力量立下了汗马功劳 451
在浙江民政厅长任上,朱家骅进行了土地整理,以对抗中共当时在农村展开的农民运动,同时也夹杂了借端敛财的用意 453
抗战爆发后,朱家骅坚决主张抗战。他多次给军政要员写信,劝其不可投敌。他认为,“国内多留一忠贤之士,即多一分正气” 455
朱家骅步步高升,权势炙手可热,以至发展到和自己的“老靠山”张静江反目,尔后又与“CC”头目陈氏兄弟分庭抗礼 458
朱家骅为了表示效忠蒋介石,亲自导演了一出“向领袖献九鼎”的丑剧。蒋介石很生气,命人立即销毁 461
朱家骅去台后,曾为恢复“中央研究院”奔波,筹建新舍,规划学科,创办刊物,孰知辛苦一场,到头来还是被老蒋一脚踢开 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