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牛文化和产业》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幼春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11600004
  • 页数:2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中国黄牛自伏犧氏成功驯化家牛以来8000多年黄牛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中养牛业突飞猛进的成就汇集成册,收集了郭沫若先生等在甲骨文中考古的牛文化,众多的历史遗迹中发现的诸如彩画、雕刻、镇河铁牛类文物,论证和展示了民族经济、文明发展的光辉历程中,牛与农耕社会的紧密关系。同时,本书还收集了中外学者深入研究古今历史文明发展的资料,引述了我国与邻邦在文化交往,以及古牛种交流的经历中互相促进的历史。全书以中英对照方式抒写,并配有上百幅有关我国牛文化发展及产业进展的图片,面向新时期对外交流,更好地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来促进我国牛业的发展。在论述中国黄牛文化的同时,本书还以牛的生态地理条件、外貌和生态体型、头颅学特征、血液蛋白多态性、多层次DNA分子变异等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中国牛种与相邻国家牛种的亲缘关系,提出了中国黄牛可分为两大系统四大类的亲缘聚类结果。书的最后,配以100多幅彩照,展示了中国牛种的特有种质性状和地理分布现状;提出了未来中国牛业发展的方向和谋略,保种的必要性和开发的必然性。在具备了向奥运会全程提供国产优质牛肉产品的实力之下,提出了中国牛业发展的灿烂前景。

第一章 黄牛的中文含义 3

1.1 黄牛的含义 3

1.2 ?牛属大额牛 3

第二章 原牛的迁移 5

2.1 古代原牛的迁徙 5

2.2 中国考古发现牛的野生祖先 9

2.3 新石器文化时期家牛的发现 9

2.4 有关伏羲氏的传说:伏羲是中国原始神话中的人类始祖神之一 13

2.5 最早的关于耕牛文化的记录 15

2.6 “相牛经” 17

2.7 养牛要著 19

2.8 家畜种质的记载 21

2.9 中国第一次畜牧业的大发展 21

2.10 中国有峰牛的转移 21

2.11 第二次中国畜牧业的大发展 23

第三章 边陲热带亚热带的牛种多样性 29

3.1 云南牛的发源和多元性 29

3.2 云南高峰牛 29

3.3 独龙牛——驯化中的牛种 29

3.4 爪哇牛 31

3.5 果下牛——迷你牛的存在 31

第四章 中国现代牛业的旧貌新颜 35

4.1 20世纪早期的牛种概况 35

4.2 20世纪40年代中国牛业概况 37

4.3 中国几种牛的来源和分布 41

4.4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养牛业概况 45

4.5 20世纪60年代初耕牛生产情况的变化 47

4.6 20~21世纪牛业新貌 51

4.7 20世纪末中国黄牛品种资源的调查 61

4.8 “赶着黄牛奔小康”号召的作用 63

4.9 规模化养牛生产的发展 65

4.10 赛牛会的推动 71

4.11 秸秆养畜项目 73

4.12 对肉牛育肥性能的重视 77

4.13 关于肉牛生产统计数的问题 79

4.14 完善肉牛业产业链一体化的必要性 81

4.15 现代化屠宰场建设的重要性 83

4.16 第三次中国畜牧业的大发展 83

4.17 21世纪初肉牛业的新挑战 91

4.18 小结 101

第五章 中国古代黄牛的毛色 105

5.1 各时期牛毛色变异 105

5.2 现代牛毛色名称 107

5.3 巴厘牛毛色与南方牛毛色的关系 109

5.4 有关地方牛种毛色特征 113

5.5 牛的毛色名称中英对照 115

5.6 牛品种的毛色描述举例 121

第六章 牛的生态体型 123

6.1 择布牛(zebu)的定义 123

6.2 高峰牛的定义 123

6.3 普通有峰牛的定义 125

6.4 生态体型构成的主要外貌特征 125

6.5 古文物所描述的牛种属性 129

第七章 中国黄牛分类 135

7.1 早期的黄牛分类 135

7.2 以血液蛋白多态性为主的黄牛分类 137

7.3 以分子遗传多样性为主的分类分析 143

7.4 线粒体DNA RFLP多态性的分类 149

7.5 Y染色体的多态性分析 153

7.6 小结 155

第八章 牛种的开发 163

8.1 扬长避短地利用中国牛种 163

8.2 保种策略原则讨论 165

8.3 荷斯坦牛的利用 165

8.4 婆罗门牛的利用 167

8.5 西门塔尔牛的利用 169

8.6 夏洛来牛的利用 171

8.7 利木赞牛的利用 173

8.8 安格斯牛和劳来恩牛的利用 173

8.9 皮埃蒙特牛的利用 175

8.10 日本黑牛的利用 177

8.11 几个黄色引入牛种的应用 177

8.12 培育品种的利用 179

第九章 彩图演义 181

9.1 韩滉《五牛图》说 181

9.2 牛文物记 181

9.3 高背型和高峰型牛(一) 183

9.4 高背型和高峰型牛(二)(同9.3) 183

9.5 三北地区牛组 183

9.6 华北平原牛组 183

9.7 华北山区牛组和长三角牛组 183

9.8 青藏高原牛组 183

9.9 长江珠江水稻区牛组 185

9.10 海南牛图组 185

9.11 云贵高原牛组 185

9.12 四川盆周山区牛组 187

9.13 浅化毛色与尻白斑牛种的区别 187

9.14 体侧圆白斑带牛种 187

9.15 婆闽牛杂交生态特征 187

9.16 不常见毛色示例 187

彩图集图录 189

致谢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