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1
一、农村社会学的定义 1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6
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6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任务 8
第三节 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10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条件 10
二、农村社会学的形成途径 12
三、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与传播 14
四、农村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26
第二章 农村社会系统的基本特性 31
第一节 农村社会特性研究回顾 31
一、国外农村社会特性研究 31
二、国内农村社会特性研究 33
第二节 农村社会系统的相关定义与特性研究方法 36
一、农村社会系统的相关定义 36
二、农村社会系统特性研究方法 42
第三节 农村社会系统的基本特性 44
一、农村社会的城市对比特征 45
二、农村社会的历史对比特性 54
第三章 农村社会的根基 67
第一节 农村地理空间 67
一、农村地理空间构成与特征 67
二、农村地理空间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价值 69
三、利用多功能农业经营方法改善和保护农村地理空间生态环境 74
第二节 农村人口 76
一、农村人口的构成与特征 76
二、农村人口的社会价值 80
三、从加速农村社会现代化的高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85
第三节 农村文化 88
一、农村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88
二、农村文化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价值 92
三、多途径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 94
第四章 农村社区 102
第一节 农村社区研究回顾 102
一、国外农村社区研究情况 103
二、国内农村社区研究情况 104
第二节 农村社区的特点与类型 105
一、农村社区的特点 105
二、农村社区的类型 109
第三节 农村社区的构成与演化 111
一、农村社区的构成 111
二、农村社区的演化 113
第四节 农村社区建设 116
一、农村社区建设原则 116
二、农村社区建设内容 118
第五章 农村社会主体 122
第一节 农村社会首属主体 122
一、农村家庭 122
二、农村家庭的放大体 126
三、民族 130
第二节 农村社会经济主体 131
一、农业经济组织 131
二、乡村工业经济组织 133
三、乡村三产经济组织 134
第三节 农村社会管理主体 135
一、政党组织 135
二、乡村政权组织 136
三、中国村民自治组织 138
第四节 农村社会民力主体 139
一、农村民间经济组织 139
二、农民利益维护组织 143
第五节 农村社会阶级与阶层 145
一、中国农村社会的阶级 146
二、中国农民阶级的市民化 147
三、中国农民阶级的层化 147
第六章 农民行为 150
第一节 农民 150
一、农民的定义 151
二、学者对农民的社会特性的认识 153
第二节 农民行为研究回顾 155
一、农民行为特性研究 155
二、农民具体行为研究 157
三、农民行为变革致因研究 158
四、农民行为促改策略研究 159
第三节 农民行为的理论分析 160
一、农民行为的类型 160
二、农民行为的社会特点 162
三、农民行为的变革 165
第七章 农村社会问题的防治 171
第一节 农村社会问题的理性认知 171
一、农村社会问题研究回顾 171
二、农村社会问题的特征 177
三、农村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178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例析 181
一、农村人口问题 181
二、农村贫困问题 182
三、农村生态问题 187
第三节 农村社会问题的防治 189
一、制定农村社会发展规划 189
二、建立农村社会问题预警机制 190
三、持续开展农村社会问题防治教育 192
第八章 农村社会发展的原则与模式 194
第一节 农村社会发展概述 194
一、农村社会发展的定义 194
二、农村社会发展的特点 195
三、农村社会发展研究观点综述 197
第二节 农村社会发展原则 197
一、农村社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198
二、农村社会应坚持和谐发展原则 201
三、农村社会应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 204
第三节 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208
一、以农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209
二、以工为本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213
三、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发展模式 216
第九章 农村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 226
第一节 转换农民科技素质结构 226
一、当代农民科技素质结构特点 226
二、转换农民科技素质结构的动因价值 228
三、转换农民科技素质结构的措施 229
第二节 转变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232
一、有限功能农业的缺陷 233
二、多功能农业替代有限功能农业的理由 235
三、有限功能农业转向多功能农业的探索 235
第三节 大力培养农村经济能人 239
一、农村经济能人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表征 240
二、农村经济能人培养措施 242
第十章 农村社会建设 245
第一节 世界农村建设模式选介 245
一、韩国农村建设模式:新村运动 245
二、日本农村建设模式:造村运动 250
三、中国台湾地区农村建设模式:富丽乡村运动 255
四、德国农村建设模式:城乡生活等值化建设 260
第二节 旧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262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 262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工作 262
三、值得当代新农村建设借鉴的经验 264
第三节 中国当今新农村建设运动 265
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质 265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和新内容 266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 268
参考文献 270
后记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