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美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祁志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1169575
  • 页数:391 页
图书介绍: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美学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显学。作者以自己累积多年的研究功底,对佛教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对历代佛教典籍旁征博引,对历代僧俗两界佛学大师的美学思想条分缕析,对佛教竭力追求清静无染的道德美、真实无妄的本体美的美学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证。书中并附有许多插图,使读者在品味佛学抽象的博大理论的同时,能从图文并茂的书香中体会到佛教美学具体的视觉享受。

前言 1

第一章 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的独特建构 13

一、镜花水月:佛教对现实美的否定态度 14

1.“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14

2.“美色淫声,皆是苦本” 15

3.女色如“革囊盛粪”,“唯苦无乐” 17

4.视美为丑之“不净观” 19

二、涅槃极乐:佛教对本体美的独特肯定 21

1.“涅槃”之美 21

2.“法喜”、“禅悦” 23

3.空静之美 24

4.“佛性”之美 28

5.“佛土”之美 30

6.死亡之美 32

三、色复异空:佛教对世俗美的变相肯定 38

1.“色复异空” 38

2.以“味”为美 39

3.以“圆”为美 43

3.以“十”为美 51

4.光明为美 58

5.七宝为美 68

6.以香为美 72

7.法音为美 74

8.像教之美 79

9.言教之美 84

10.莲花为美 87

11.形神、境界 91

第二章 莲花初开:东汉佛教美学基石的奠定 93

概述 93

一、安世高译经体现的小乘佛教美学思想 93

1.由“缘起”而“非身”,取消审美主体 94

2.由“十二入”破“色我”,取消客体美 96

3.“不净观”:视美为丑之审美训练 97

4.人生皆苦,寂灭为乐 98

二、支谶译经体现的大乘般若学美学思想 99

1.大乘空宗美学之核心——般若空智特征解析 100

2.“本无”、“毕竟空”之世界观 104

3.破世俗之美 106

4.“乐无所乐” 106

三、牟子《理惑论》涉及的美学问题 110

1.佛陀其人的神化 111

2.佛经“言以亿数,多多益具” 112

3.佛经“广取譬喻”的修辞美 113

4.“人死当复更生” 113

第三章 繁花似锦:六朝佛教美学译作的繁荣 115

概述 115

一、大乘空宗译籍之美学倾向 118

1.大品般若经译籍:空寂为美 119

2.维摩诘经译籍:俗中求真 121

3.中观经译籍:“涅槃乐”即“无涅槃乐” 126

二、大乘有宗译籍之美学倾向 136

1.净土经译籍:西方极乐世界 136

2.涅槃经译籍:“涅槃者名为甘露第一最乐” 143

3.《佛性论》:诸法佛性之美 152

4.《大乘起信论》:“乐念真如法” 155

5.唯识经译籍:识、境、圆 163

三、楞伽经译籍:如来藏识之美 168

1.美在“如来藏阿黎耶识” 169

2.假言离言 170

四、法华经译籍:莲花、菩萨、观世音 171

1.“诸华之中,莲华最胜” 171

2.慈悲为怀,崇尚大乘 175

3.人格理想:菩萨 176

五、华严经译籍:空有相即,一多圆融 177

1.大日如来崇拜 178

2.形象之美 179

3.佛性本有,一切皆空 179

4.一多相即 180

六、小乘阿含经译籍:“于色不乐”与“涅槃安乐” 181

1.“不欢喜、不深乐,渐近涅槃” 182

2.“从此四圣谛,安隐趣涅槃” 182

七、中国僧侣著述之美学思想 184

1.道安:“淡乎无味,乃直道味” 184

2.支遁:“即色游玄” 187

3.僧肇:“道俗一观”、“美丑齐旨” 191

4.慧远:“始自二道,开甘露门” 200

5.道生:“无灭之灭,则是常乐” 207

第四章 琳琅满目:隋唐佛教宗派美学的创构 212

概述 212

一、天台宗美学:以“止观”为特点的认识论美学 215

1.智顗:“修行止观,心如金刚” 215

2.灌顶:“极圆之教,醍醐妙味” 229

3.湛然:“无情有性”、“染净不二” 236

二、三论宗及其代表人物吉藏:论“中道”美 242

1.“中道”即是“佛性”、“涅槃” 243

2.“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244

3.“八不”即是中道佛性 247

三、华严宗美学:一多圆融,以十为美 248

1.杜顺:“理事无碍”、“一切入一” 249

2.智俨:“十”美与“境界” 253

3.法藏:“圆融无碍”、“十十无尽” 258

4.澄观:道本乎心,以“十”尽理 271

5.宗密:美在本心 274

四、唯识宗:以“识”为本体的美论与以“爱”、“现量”为特色的美感论 279

1.玄奘及其译注:境、识、受 279

2.窥基:真、善、美合一的本体论和以“现量”为特色的感觉论 286

五、禅宗:美在净心 290

1.慧能及其《坛经》:论美本体和美感 291

2.神会:真如为本性,烦恼为客尘 298

3.玄觉:论“女色”之恶和语言之美 300

4.慧海:中道净心,“自然快乐” 303

5.希运:“虚通寂静,明妙安乐” 304

第五章 一枝独秀:宋元禅宗美学的延续 306

概述 306

一、禅宗《灯录》传承的美学意蕴 307

1.以灯驱暗、光明为美 307

2.道不废言、借言悟道 308

二、延寿:“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308

1.人生之苦 309

2.“心起无心,尽善尽美” 310

3.净土之美 312

4.“诸法真空,不破不坏” 313

5.以“圆”为美 314

三、契嵩:“心乎,大哉至也” 315

1.心性之美:“心固至妙” 316

2.“僧乎,其为人至,其为心溥” 317

3.情之善恶美丑 318

四、宗杲:“须参活句,莫参死句” 319

1.反对“文字禅”与“默照禅” 320

2.倡导“看话禅” 321

五、明本:无执之美 323

1.离言而即言 323

2.“化执无越于忘情” 324

六、知礼:“真妄和合”、“圆融不二” 325

1.“法性”、“无明”,本自具有 325

2.“内外二境,不分而分” 327

3.以“圆”为美 329

第六章 晨钟暮鼓:明清佛教美学的余响 331

概述 331

一、梵琦:“美味悉从中出” 332

1.“真金不自外来”,“觉道无过自悟” 333

2.“离却二边中道,洞然清净光明” 334

3.“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 336

二、临济宗:“文字禅”的否定之否定 337

1.德宝:“即念即疑”、“彻悟真心” 337

2.圆悟:“一条白棒,当头直指” 340

3.法藏:不落“语”“默”,“参”“看”圆融,“名快活人” 342

三、曹洞宗:“言可以障道,亦可以载道” 343

1.慧经:“得大自由,不受罗笼” 344

2.元来:“宗”、“教”合一,“禅”、“净”合一 345

3.元贤:“禅、教、律三宗,本是一源” 347

四、袾宏:“念佛参禅”、“往生极乐” 349

1.“画眉春色就,镜中一骷髅” 350

2.“心净土亦净”、“重重美无尽” 351

3.禅、净合一与禅、教合一 352

4.尚“圆” 354

五、真可:“心美”说与“言道”说 354

1.“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355

2.“象”与“意”、“言”与“道” 357

六、德清:“善用其心”,则得“极乐真境” 359

1.由心生物,万法如幻 360

2.“美色淫声,皆是苦本” 361

3.“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 362

4.“执教者迷宗,执禅者毁教” 364

七、智旭:“极乐即唯心” 365

1.“极乐弥陀,心作心是” 366

2.即言离言、“说默俱妙” 367

八、袁宏道:《西方合论》 370

1.由禅入净,入世而出世 370

2.“积劫情尘,去垢方明” 371

3.十种净土,光光各显 373

4.十全十美 374

九、王夫之:《相宗络索》 374

1.“八识” 375

2.“三境” 376

3.“三量” 377

4.“大圆镜智” 379

余论 走向自觉:太虚法师论“佛法与美” 380

一、太虚法师生平 380

二、佛教美学走向自觉的时代氛围 382

三、《佛法与美》的主要内容 384

四、论佛教美术 387

后记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