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阴阳与五行 1
一、阴阳学说 1
二、阴阳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2
三、五行学说 5
四、中医五行的基本概念 6
第二章 脏腑经络 9
第一节 脏腑 9
一、五脏 10
二、六腑 19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21
第二节 经络学说 26
一、十二经脉 26
二、奇经八脉 28
第三节 气血津液概述 30
一、什么是气 31
二、什么是血 31
三、什么是津液 32
四、气、血、津液疾病辨证 34
第三章 病因 38
第一节 外感致病因素 40
一、什么是风 40
二、什么是寒 41
三、什么是暑 41
四、什么是湿 42
五、什么是燥 43
六、什么是火 43
第二节 内伤致病因素 45
第三节 其他致病因素 46
一、饮食不规律 46
二、劳逸过度 47
三、外伤的因素 47
第四章 诊法 48
第一节 望诊 48
一、一般望诊 48
二、舌诊 53
第二节 闻诊 56
一、听声音 57
二、嗅气味 58
第三节 问诊 59
第四节 切诊 62
一、脉诊 62
二、触诊 65
第五章 辨证 68
第一节 八纲辨证 69
一、阴阳辨证 69
二、表里辨证 69
三、寒热辨证 70
四、虚实辨证 72
第二节 脏腑辨证 74
一、心病辨证 75
二、肝病辨证 76
三、脾病辨证 78
四、肺病辨证 79
六、胃病辨证 83
七、大肠病辨证 84
八、膀胱病辨证 85
九、胆和小肠病辨证 85
十、脏腑兼病辨证 85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88
一、卫分病辨证 88
二、气分病辨证 89
三、营分、血分病辨证 90
第六章 治法 93
第一节 防治疾病的理念 93
一、预防为主 93
二、辨证施治 94
三、治病先治心 95
四、治病治本 95
五、分清轻重缓急 96
六、灵活处理 97
第二节 治疗方法 98
一、清热法 99
二、解表法 100
三、泻下法 100
四、祛湿法 101
五、温里法 101
六、理气法 102
七、理血法 102
八、收涩法 103
九、补虚法 104
十、消导法 105
十一、驱虫法 105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法 106
十三、熄风安神开窍法 106
十四、外治法 107
第七章 药物与方剂 109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109
一、中药的采集 109
二、中药的加工 112
三、中药的贮藏 112
四、中药的炮制 113
五、中药的性能 114
六、中药的用法 117
第二节 常见的中草药 121
茯苓 121
半夏 122
杜仲 123
槐花 124
藕节 125
决明子 126
生姜 127
薄荷 129
蝉蜕 130
黄连 131
石膏 132
金银花 133
蒲公英 135
马齿苋 137
大黄 138
蜂蜜 139
巴豆 141
藿香 143
车前子 143
丁香 145
阿胶 146
麝香 147
第三节 方剂简介 148
一、方剂知识 148
二、常用的方剂剂型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