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人体解剖学 3
绪论 3
一、人体解剖学定义 3
二、人体器官组成及系统划分 3
三、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3
四、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3
五、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方法 4
第一章 运动系统 5
第一节 概述 5
第二节 骨学 5
一、总论 5
二、各论 7
第三节 骨连结 11
一、总论 11
二、各论 13
第四节 肌学 17
一、总论 17
二、各论 22
第二章 消化系统 27
第一节 概述 27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7
二、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28
第二节 消化管 28
一、口腔 28
二、咽 31
三、食管 31
四、胃 32
五、小肠 33
六、大肠 34
第二节 消化腺 35
一、肝 35
二、胰 37
第三节 腹膜 37
一、腹膜的配布 37
二、腹膜的功能 38
第三章 呼吸系统 39
第一节 概述 39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39
二、呼吸系统的功能 40
第二节 肺外呼吸道 40
一、鼻 40
二、咽 41
三、喉 41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42
第三节肺 43
一、肺的位置 43
二、肺的形态 43
三、肺的分叶 43
第四节 胸膜和纵隔 44
一、胸膜 44
二、纵隔 44
第四章 泌尿系统 45
第一节 概述 45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45
二、泌尿系统的功能 45
第二节肾 46
一、肾的位置 46
二、肾的形态 46
三、肾的内部结构 46
第三节 输尿管 47
一、输尿管的位置和走行 47
二、输尿管的分段与三个生理性狭窄 47
第四节 膀胱 48
一、膀胱的形态 48
二、膀胱的位置 48
第五节 尿道 48
一、女尿道 49
二、尿液生成及排出体外的途径 49
第五章 生殖系统 50
第一节 概述 50
一、生殖系统的组成 50
二、生殖系统的功能 50
第二节 男性生殖系统 51
一、男性内生殖器 51
二、男性外生殖器 53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54
一、女性内生殖器 54
二、女性外生殖器 57
[附]女乳房 58
第六章 循环系统 59
第一节 概述 59
一、循环系统的组成 59
二、循环系统的功能 59
三、血液循环的途径 59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 60
一、心 60
二、动脉 65
三、静脉 70
第三节 淋巴系统 73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 73
二、人体各部的主要淋巴结 76
三、脾 78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79
第一节 概述 79
一、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79
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80
第二节 内分泌器官 80
一、甲状腺 80
二、甲状旁腺 80
三、肾上腺 81
四、垂体 81
五、松果体 81
六、胸腺 81
第八章 感觉器 82
第一节 概述 82
一、感觉器的组成 82
二、感觉器的功能 82
第二节 视器 82
一、眼球 83
二、眼副器 85
第三节 前庭蜗器 86
一、外耳 86
二、中耳 87
三、内耳 88
第九章 神经系统 89
第一节 概述 89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89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89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 89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93
一、脊髓 93
二、脊神经 96
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99
一、脑 99
二、脑神经 105
第四节 传导路 109
一、感觉传导路 109
二、运动传导路 110
第五节 自主神经系统 111
一、内脏运动神经 111
二、内脏感觉神经 114
第六节 脊髓和脑的被膜、脑室和脑脊液 114
一、脊髓的被膜 114
二、脑的被膜 115
三、脑室 115
四、脑脊髓液及其循环 116
第七节 脑的血管 116
一、脑和脊髓的血管 116
二、脊髓的血管 118
第二编 组织胚胎学 121
绪论 121
第一章 细胞 122
一、细胞膜 122
二、细胞质 123
三、细胞核 125
第二章 基本组织 126
第一节 上皮组织 126
一、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及分类 126
二、被覆上皮 126
三、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及功能 130
四、腺上皮和腺 132
第二节 结缔组织 132
一、结缔组织的一般结构特征及分类 132
二、固有结缔组织 132
三、软骨组织和软骨 139
四、骨组织和骨 140
第三节 血液 142
一、红细胞 143
二、白细胞 143
三、血小板 145
四、血细胞的发生 145
第四节 肌组织 145
一、骨骼肌 145
二、心肌 147
三、平滑肌 147
第四节 神经组织 148
一、神经元 148
二、神经元分类 150
三、突触 150
四、神经纤维 150
五、神经 151
六、神经末梢 152
第三章 循环系统 154
一、心脏 154
二、动脉 155
三、静脉 158
四、毛细血管 158
五、微循环 159
第四章 呼吸系统 160
一、气管与支气管 160
二、肺 161
第五章 消化系统 165
第一节 消化管 165
一、消化管的一般组织结构 165
二、胃 166
三、小肠 168
第二节 消化腺 170
一、肝脏 170
二、胰腺 173
第六章 泌尿系统 174
第七章 生殖系统 181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 181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 184
一、卵巢 184
二、子宫 187
第三编 人体生理学 191
绪论 191
一、生理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191
二、稳态 191
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92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93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93
一、细胞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193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194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97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97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98
三、组织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 201
第三节 细胞间信号的转导 202
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202
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03
三、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04
第二章 血液生理 20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05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205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206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207
一、红细胞 207
二、白细胞 210
三、血小板 212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214
一、血管的止血作用 214
二、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214
三、血液凝固 214
四、纤维蛋白溶解 218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218
一、血型 218
二、红细胞血型 219
三、输血 220
第三章 心血管生理 221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221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21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23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225
一、自动节律性 225
二、兴奋性 226
三、传导性 227
四、收缩性 228
第三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229
一、心率与心动周期 229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机制 229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231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232
五、心音 234
第四节 血管生理 235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 235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236
三、动脉血压 238
四、微循环 240
五、组织液 242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44
一、神经调节 245
二、体液调节 249
第四章 呼吸系统生理 251
第一节 肺通气 251
一、肺通气的原理 251
二、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255
第二节 呼吸气体交换 257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257
二、肺换气 258
三、组织换气 259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60
一、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260
二、氧的运输 260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263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264
一、节律性呼吸运动的起源 264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265
第五章 消化系统生理 269
第一节 概述 269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69
二、消化系统的神经调节 270
三、胃肠激素 271
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 273
一、唾液的分泌 273
二、咀嚼 273
三、吞咽 274
第二节 胃内消化 274
一、胃液的分泌 274
二、胃的运动 278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279
一、胰液的分泌 279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281
三、小肠液的分泌 283
四、小肠的运动 283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284
一、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284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284
第二节 吸收 285
一、吸收过程概述 285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86
第六章 泌尿系统生理 289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的调节 289
一、肾的功能解剖 289
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90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91
一、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292
二、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292
三、有效滤过压 292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93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294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295
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297
三、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 298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300
一、尿液的稀释 300
二、尿液的浓缩 300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302
一、肾内自身调节 302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03
第六节 尿的排放 305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305
二、排尿反射 305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生理 307
第一节 概述 307
一、激素的分类 307
二、激素作用的特征 307
三、激素作用的机制 308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310
一、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311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311
三、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调节 311
四、腺垂体激素 312
第三节 甲状腺 313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313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315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317
第四节 肾上腺 318
一、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 318
二、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 320
第五节 胰岛 322
一、胰岛素 322
二、胰高血糖素 323
第八章 神经系统生理 324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324
一、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324
二、神经纤维的分类 325
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326
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326
五、神经胶质细胞 326
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 327
一、化学性突触传递 327
二、缝隙连接 329
三、神经递质 329
四、受体 331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333
一、反射中枢 333
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333
三、兴奋传递的特征 334
四、中枢抑制 335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337
一、感觉传导通路 337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339
三、痛觉 341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343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43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346
三、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48
四、小脑的功能 349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50
第六节 自主神经系统 350
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 350
二、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351
三、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对整体功能调节的意义 352
四、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352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355
第一节 能量代谢 355
一、能量代谢的概念 355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355
三、基础代谢 356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356
一、体温 356
二、体热平衡 357
三、体温调节 359
第四编 病理学 363
绪论 363
一、病理学的概念 363
二、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363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63
四、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364
第一章 疾病概论 366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366
一、健康 366
二、疾病 366
第二节 病因学 367
一、病因 367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368
第三节 发病学 369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370
一、康复 370
二、死亡 370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372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372
一、萎缩 372
二、肥大 374
三、增生 374
四、化生 375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375
一、损伤的原因 376
二、损伤的发生机制 376
三、形态学变化 377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384
一、再生 385
二、肉芽组织 387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89
第一节 局部充血 389
一、动脉性充血 389
二、静脉性充血 390
第二节 局部贫血 392
一、原因 392
二、病理变化 393
三、影响和结局 393
第三节 出血 394
一、出血的类型及原因 394
二、病理变化 395
三、后果 395
第四节 血栓形成 395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396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其形态 398
三、血栓的结局 399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400
第五节 栓塞 400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401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401
第六节 梗死 403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403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404
三、梗死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05
第四章 炎症 406
第一节 概述 406
一、炎症的概念 406
二、炎症的原因 406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407
一、变质 407
二、渗出 407
三、炎症介质的常见类型和功能 415
四、增生 417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 418
一、变质性炎 418
二、渗出性炎 418
三、增生性炎 421
[附]卡他性炎 421
第四节 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423
一、炎症的临床表现 423
二、炎症的经过 424
三、炎症的结局 424
第五章 肿瘤 426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426
第二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426
一、肿瘤的命名 426
二、肿瘤的分类 427
第三节 肿瘤的基本特征 429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 429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430
三、肿瘤的异型性 430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432
一、肿瘤的生长 432
二、肿瘤的扩散 433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435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435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435
第六节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436
第七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437
一、癌前病变 437
二、非典型增生 438
三、原位癌 438
第六章 水肿 439
第一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 439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439
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 440
第二节 水肿的类型及其特点 442
一、心性水肿 442
二、肾性水肿 442
三、肝性水肿 443
四、肺性水肿 443
五、脑水肿 444
第三节 水肿的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 444
一、水肿的表现特征 444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445
第七章 发热 446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446
一、发热激活物 446
二、内生致热原 447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448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451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 452
一、代谢变化 452
二、功能变化 453
第八章 休克 454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454
一、休克的病因 454
二、休克的分类 455
第二节 休克分期与发病机制 456
一、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早期,代偿期) 457
二、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458
三、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不可逆期) 459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和结构损害 460
一、细胞代谢改变 461
二、细胞结构损害 461
第九章 肝性脑病 462
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462
一、肝性脑病的病因 462
二、肝性脑病的分类和分期 462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463
一、氨中毒学说 463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465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466
四、γ-氨基丁酸学说 466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467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467
一、消除诱因 467
二、降低血氨 468
三、增强正常神经递质的功能 468
第十章 肾功能衰竭 469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469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469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470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病理生理变化 471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473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473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474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 474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474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475
第三节 尿毒症 477
一、尿毒症的临床表现 478
二、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479
第十一章 心力衰竭 481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因、诱因与分类 481
一、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因 481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482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482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483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484
二、心室舒张功能减弱 485
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486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486
一、心脏代偿反应 487
二、心外代偿反应 487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488
一、低排出量综合征 488
二、静脉淤血综合征 489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490
一、各类心衰的治疗 490
二、心衰的预防措施 491
第十二章 呼吸衰竭 492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92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492
二、弥散障碍 494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494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496
一、酸碱平衡紊乱及电解质变化 496
二、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496
三、循环系统功能变化 497
四、呼吸系统变化 498
五、肾功能变化 498
六、血液变化 498
七、消化系统功能变化 498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499
一、建立通畅的气道 499
二、氧疗 499
三、增加通气量、减少二氧化碳潴留 499
四、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499
五、抗感染治疗 500
六、防治消化道出血 500
七、营养支持 500
第五编 医生微生物学 503
绪论 503
第一章 细菌 504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504
二、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505
三、细菌的生长繁殖 511
四、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512
五、细菌的感染 513
六、抗细菌感染的免疫防御机制 515
[附]结核杆菌 517
第二章 病毒 520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520
二、病毒感染 524
三、抗病毒免疫 526
[附一]乙型肝炎病毒 527
[附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531
主要参考文献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