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 1
第一节 文化、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1
1.什么是文化 1
2.什么是交际 6
3.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7
4.跨文化交际学与第二语言教学 12
第二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4
1.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是架设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15
2.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6
3.第二语言教学中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22
第三节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是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 24
1.“跨文化意识”的界定 25
2.跨文化意识的阻力 26
3.获取跨文化意识的过程 32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学习和研究的根本方法 34
1.国内常用的研究方法 34
2.对比分析的方法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根本方法 35
3.对比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42
第二章 词语的文化含义与词语教学 52
第一节 词语文化含义研究的必要性 54
1.第二语言教学的需要 54
2.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58
3.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挑战 60
第二节 词语文化含义的研究方法 67
1.“联想组合分析法”与“语义区分法” 68
2.研究方法要有可靠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75
第三节 词语文化含义对比的类别 83
1.词语的语言意义与跨文化交际价值 84
2.汉英词语文化含义对应的类别 85
第四节 汉语词语的翻译与教学 96
1.词语含义教学与翻译的方法 96
2.汉语词义的变化 105
第三章 礼貌的文化特征与汉语礼貌语言教学 113
第一节 礼貌语言文化特征研究的必要性 114
1.中西方礼貌的文化冲突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115
2.中西方礼貌的文化冲突与利奇的礼貌原则 118
3.中西方礼貌的文化冲突与西方的“面子威胁论” 121
第二节 礼貌的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 129
1.格赖斯“合作原则”的“求真”与中国文化礼貌的“求情”之别 130
2.利奇“礼貌原则”的利益均衡与中国文化礼貌的“克己待人”之别 132
3.西方“面子威胁论”与中国文化“面子”之间维护自尊与相互关切之别 148
4.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道德追求与策略应对之别 158
5.中西方礼貌目的上的寻求和谐与回避冲突之别 161
第三节 中国文化礼貌的特征及汉语礼貌语言运用的特点 163
1.中国文化礼貌的特征 164
2.汉语礼貌语言运用的特点 167
第四节 汉语礼貌语言的教学与翻译 222
1.注意语言规则与交际规则的转化 222
2.认真研究和处理词典释义与词语交际价值之间的关系 226
3.引导学生严防礼貌语言的直译 228
4.注意礼貌词语文化含义的历史演变 229
5.礼貌词语教学应“因词而异” 230
第四章 思维方式的文化特征与第二语言教学 233
第一节 思维方式文化特征研究的必要性 234
1.中西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234
2.需要研究的理论 235
3.如何认识汉语言及其反映出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特征 237
4.正确认识思维方式的文化异同 238
5.清楚认识和正确处理思维方式文化特征的重要性 241
第二节 汉英语言观与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 246
1.汉字与中国文化的语言观 246
2.词句含义的误解与思维方式的文化冲突 253
3.语篇的误解与思维方式的文化冲突 256
4.语言修辞差异与思维方式的文化冲突 258
第三节 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特征 277
1.中外学者对中西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的看法 277
2.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特征 283
第四节 思维方式的文化对比与第二语言教学 294
1.从思维方式文化对比的角度进行汉字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94
2.从思维方式文化对比的角度进行汉语字词结构教学 296
3.从思维方式的文化对比角度进行汉语量词教学 303
4.从思维方式的文化对比角度进行句型教学 311
5.从思维方式的文化对比角度进行篇章翻译教学 325
第五章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332
第一节 非语言交际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333
1.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333
2.非语言交际的种类 338
3.什么是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340
第二节 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特征 345
1.体态语的文化特征 346
2.副语言的文化特征 355
3.客体语的文化特征 360
4.环境语的文化特征 362
第三节 非语言交际礼俗规范的文化特征 368
1.仪容举止 368
2.基本礼节形式 374
3.非语言交际功能的礼俗规范 384
第四节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397
1.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目标 398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内容 398
3.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方法 406
4.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方法 406
5.校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规则的文化差异与师生关系 407
第六章 跨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教学 418
第一节 文化休克 419
1.文化休克的含义 419
2.文化休克的主要表现 421
3.文化休克的根源 422
4.文化休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23
5.对待文化休克的态度——西方的新理论 426
第二节 跨文化适应 430
1.跨文化适应的含义与种类 430
2.文化适应的过程 433
3.短期文化适应与长期文化适应 436
第三节 从电影《刮痧》看移民文化适应问题 443
1.电影《刮痧》反映出的是家庭关系中价值观念的文化冲突 445
2.电影《刮痧》反映出的是移民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问题 447
3.许大同面临的是文化身份的危机和抉择 449
第四节 国际大都市公民的多元文化适应 455
1.国际大都市公民面临的文化休克与多元文化适应 456
2.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现代化的适应 457
3.国际大都市公民要熟悉与适应国际交际规则 462
4.虚心学习他人之长,但不可东施效颦,更不可邯郸学步 465
5.冷静地适应国际环境,理性地迎接国际挑战 478
6.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积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484
第五节 跨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教学 500
1.研究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关系的必要性 500
2.文化适应过程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之间的同步发展关系 501
3.第二语言习得的文化关键期 505
4.通过第二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10
后记 521
参考文献 523
案例目录 9
1.“老”字的文化误解(第一章第一节) 9
2.如何翻译“下课了?”(第一章第二节) 21
3.理解中国文化(第一章第三节) 27
4.大学游泳池中的有趣碰撞(第一章第三节) 31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第一章第四节) 45
6.“老外”一词引起的跨文化风波(第二章第一节) 56
7.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第二章第二节) 78
8.“Motel”是“汽车旅馆”吗(第二章第三节) 92
9.如何解释和翻译“顾客第一”(第二章第四节) 98
10.“sorry”和“regret”的妙用(第三章第四节) 101
11.怎样适应中国的交际习俗(第三章第一节) 127
12.我来给你提箱子吧(第三章第二节) 133
13.不再假谦虚(第三章第三节) 166
14.这句话我听不惯(第三章第四节) 224
15.我们的标语口号给谁看(第四章第一节) 242
16.要求语中的文化冲突(第四章第二节) 256
17.出国留学推荐函(第四章第二节) 263
18.测字术(第四章第三节) 292
19.“恢复疲劳”的说法对吗(第四章第四节) 309
20.女士优先(第五章第一节) 343
21.中国文化的沉默(第五章第二节) 358
22.中国人的微笑(第五章第三节) 382
23.中国人的乡土观念与同胞之情(第五章第四节) 416
24.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适应困难最大(第六章第一节) 425
25.华人在美国长期适应的困难(第六章第二节) 432
26.了解中国如同剥洋葱(第六章第二节) 442
27.中国人莫当海外“丑陋的游客” (第六章第四节) 457
28.在美国排队(第六章第四节) 459
29.在国外行为举止不可违背当地习俗要求(第六章第四节) 462
30.鼓掌算不算失礼(第六章第四节) 464
31.讲文明不宜太自贬(第六章第四节) 466
32.对老外,热情也要有分寸(第六章第四节) 469
33.“抱抱”能改变冷漠吗(第六章第四节) 471
34.楼盘挂洋名,老外怎么看(第六章第四节) 473
35.中国穿着文化陷入时尚误区(第六章第四节) 477
36.西方解读中国为何老走样(第六章第四节) 480
37.中国驻英大使撰文说心里话(第六章第四节) 482
38.中国人对非洲人仍很好奇(第六章第四节) 485
39.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洋化(第六章第四节) 486
40.美国的“围墙”(第六章第四节) 489
41.看看古今“中国热”(第六章第四节) 492
42.不必在意西方的掌声(第六章第四节) 495
43.在华外教什么人都有(第六章第四节)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