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燃烧动力学 1
1.1 火灾现场 1
1.2 火灾科学 3
1.2.1 燃烧的本质 3
1.2.2 火焰类型 4
1.2.3 燃烧的条件 5
1.2.4 热化学 9
1.2.5 热释放速率 10
1.3 受限空间的燃烧 18
1.4 可燃物的引燃 24
1.4.1 气体可燃物 24
1.4.2 液体可燃物 26
1.4.3 固体可燃物 29
1.4.4 火焰的高度 30
1.5 羽流 32
1.6 天花板喷射 37
1.7 热传递 39
1.7.1 辐射 39
1.7.2 传导 41
1.7.3 对流 44
1.8 烟雾和可见度 45
1.9 推荐参考书 46
2 火灾现场调查 50
2.1 火灾调查中的问题 52
2.1.1 火灾调查的目的 52
2.1.2 火灾现场的调查资源 53
2.1.3 火灾调查员的认证计划 54
2.1.4 消防部门的任务 55
2.1.5 火灾调查的开始 57
2.1.6 灭火阶段的火灾调查 58
2.1.7 火灾现场安全 60
2.1.8 纵火的相关法律 64
2.1.9 科学的方法 65
2.2 火灾现场勘查 67
2.2.1 证人访问 68
2.2.2 火灾现场的外部勘查 71
2.2.3 火灾现场的内部勘查 73
2.2.4 火灾痕迹 78
2.2.5 火灾现场记录 89
2.2.6 法庭分析 93
2.2.7 火灾原因分类 95
2.3 物证的收集 96
2.3.1 物证提取和保存 96
2.3.2 交叉污染问题 100
2.3.3 物证收集程序 100
2.4 火灾调查结论 103
3 火灾现场可燃液体残留物的检测 105
3.1 火灾现场的巡视 106
3.2 促燃剂探测犬 109
3.3 现场探测仪器 114
3.4 方法的比较 121
3.5 未来 124
4 分析实验室的基本工具 129
4.1 设施和设备 129
4.1.1 实验室设计 129
4.1.2 关键因素 130
4.1.3 行为准则 131
4.1.4 设备 133
4.1.5 仪器 134
4.1.6 危险物质 136
4.1.7 物证流动和安全 138
4.1.8 适应性 139
4.2 样品分析 140
4.2.1 样品前处理 141
4.2.2 通风橱 143
4.2.3 热源 144
4.2.4 吸附剂 145
4.2.5 脱附 148
4.2.6 标准品 150
4.2.7 其他保障 152
4.2.8 分析物的性质 153
4.2.9 历史注释 154
4.2.10 色谱法 155
4.2.11 检测器 156
4.2.12 可选择的分析方法 160
4.3 标准操作程序 161
4.3.1 发展过程 162
4.3.2 国会和国家标准局 163
4.3.3 国际纵火调查员协会 164
4.3.4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 164
4.3.5 火灾和爆炸技术工作组 166
4.3.6 标准操作规程的必要性 168
4.3.7 最低标准 168
5 火灾残留物分析中可燃液体残留物特性的检测 174
5.1 气相色谱法 174
5.1.1 色谱柱选择 175
5.1.2 温度条件 176
5.1.3 气相色谱法检测器 176
5.1.4 图谱识别 177
5.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79
5.2.1 质谱法的基本原理 180
5.2.2 与火灾残留物分析有关的组分离子 183
5.3 GC-MS的数据分析方法 186
5.3.1 目标化合物色谱法 187
5.3.2 提取离子法 189
5.3.3 库检索 194
5.4 可燃液体及其残留物的鉴定标准 195
5.4.1 汽油 196
5.4.2 石油馏出物和脱芳构化馏出物 197
5.4.3 异链烷烃、正构烷烃和芳香产物 198
5.4.4 环烷烃/链烷烃产物 199
5.4.5 氧化产物 200
5.5 仪器技术的新进展 200
5.6 结论 202
6 火灾残留物检验结论的说明 204
6.1 数据分析 204
6.2 检验报告 214
6.2.1 案卷资料 215
6.2.2 档案资料 216
6.3 术语的定义 217
6.4 背景资料 222
6.5 法庭陈述 224
7 火场残留物分析的新进展及质量保证 233
7.1 引言 233
7.2 提取方法的新发展 234
7.3 火场物证分析的基质和环境因素 244
7.4 分析方法的新发展 246
7.4.1 二维气相色谱法 247
7.4.2 串联质谱法 248
7.4.3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 253
7.4.4 气相色谱—同位素比质谱法 254
7.5 数据分析的新进展 256
7.6 质量保证研究 258
7.7 结束语 258
附录一 术语表 267
附录二 缩略语 274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火灾事故调查规定 278
附录四 美国放火示范法(节选)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