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1章 利润、生存适应与农户行为 7
1.1 利润逻辑与生存适应 7
1.1.1 利润的定义及其本质 8
1.1.2 利润最大化逻辑的发展及问题 11
1.2 农民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17
1.2.1 独立的劳动消费均衡 19
1.2.2 新古典理论在农户行为上的延伸 20
1.2.3 历史学、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27
1.2.4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状况 31
1.3 厂商理论与农户理论的本质差异 32
1.4 本文的研究重点 35
第2章 负效用函数与农业家庭模型的重构 39
2.1 劳动的负效用与闲暇的效用 39
2.2 效用函数与生产函数 45
2.2.1 劳动负效用函数对闲暇效用函数的替代 45
2.2.2 生产函数 49
2.3 生产决策分析 50
2.3.1 只有一种生产类型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 50
2.3.2 完全、完美的市场化状态 54
2.3.3 两种经营模式并存的状态 61
2.3.4 有限参与、不完全市场、两种经营的状况 64
2.3.5 完全参与市场的状况 67
2.4 需要强调的问题 68
2.5 进一步讨论 69
2.5.1 消费的效用与劳动的负效用 69
2.5.2 农户目标与不确定系统 71
2.5.3 土地要素变化与否的实质 73
第3章 劳动投入量与家庭特征 75
3.1 若干逻辑基础 77
3.1.1 关于家庭经营中的自有劳动与雇佣劳动 77
3.1.2 自有劳动投入量与家庭特征 80
3.2 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 84
3.2.1 样本概况 85
3.2.2 变量选择 86
3.2.3 变量相关性检验 91
3.2.4 线性回归 98
3.2.5 进一步分析 105
3.3 基于2002年中国陕晋鲁农户调查数据的再检验 107
3.3.1 陕晋鲁样本特征 108
3.3.2 陕晋鲁样本回归分析结果 109
3.3.3 对陕晋鲁样本与东北样本回归结果异同的再说明 113
3.4 关于劳动投入量与家庭特征的初步结论 114
第4章 经营者能力与农业生产收益 119
4.1 关于经营者能力 120
4.2 按地块考察的生产收益状况:陕晋鲁样本 127
4.2.1 因变量与自变量 128
4.2.2 样本特征 131
4.2.3 初步回归分析结果 134
4.2.4 因子分析 139
4.2.5 对两次回归结果的再说明 142
4.3 按作物考察的生产收益状况:陕宁川样本 144
4.3.1 样本特征 145
4.3.2 数据分析结果 153
4.4 关于能力与效益分析的结论和问题 163
第5章 基于NAHM对农户行为的再解释 166
5.1 对若干传统理论的重新定位 167
5.2 NAHM的进一步拓展 171
5.2.1 关于劳动者能力之间的差异 171
5.2.2 关于人与人之间收入效用评价的差异 174
5.2.3 关于劳动的正效用 177
5.3 利润最大化逻辑有限存在的条件 179
第6章 结论、政策含义及其他 184
6.1 结论 184
6.2 相关政策含义 186
6.2.1 关于消费压力 187
6.2.2 关于机械化 187
6.2.3 关于农村信息化发展 188
6.2.4 关于农村人力资本 188
6.2.5 经营模式转变与规模问题 192
6.3 若干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 194
参考文献 196
后记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