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青之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0474364
  • 页数:7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从古至民国的教育理念、教育家及著作等进行了全面讲述。

编前语 1

第一编 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3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5

第二编 封建时代的教育 771

第一期 西周(前1122—前 771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 11

第四章 后人际会之西周教育制度 15

第一节 学制系统 15

第二节 学校之内容 18

第三节 女子教育 23

第四节 结论 24

第二期 东周(前770—前 222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 29

第六章 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 32

第一节 概论 32

第二节 老子 33

第三节 孔子 36

第四节 墨子 43

第五节 孔门弟子 48

第六节 孟子 53

第七节 庄子 60

第八节 荀子 63

第三编 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第一期 秦汉(前221—前 219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第一幕 73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 77

第九章 两汉学风 85

第十章 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89

第一节 概论 89

第二节 太学 90

第三节 鸿都门学与宫邸学 95

第四节 郡国学校 97

第五节 选举 100

第十一章 两汉教育家及其学说 104

第一节 概论 104

第二节 贾谊 105

第三节 董仲舒 106

第四节 扬雄 112

第五节 王充 115

第六节 马融与郑玄 119

第七节 荀悦与徐干 122

第二期 魏晋南北朝(220- 588

第十二章 魏晋六朝之政局与民族 131

第十三章 魏晋六朝之学风 133

第十四章 魏晋六朝之教育 137

第一节 魏晋之教育 137

第二节 南北朝之教育 140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143

第一节 概论 143

第二节 傅玄与颜之推 144

第三节 葛洪与刘勰 146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589— 959

第十六章 隋唐之国力与士气 151

第十七章 隋唐学风 154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156

第一节 概论 156

第二节 中央六学二馆 158

第三节 郡县学校 164

第四节 医学 167

第五节 玄学 168

第六节 科举 168

第七节 结论 171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学说 173

第一节 概论 173

第二节 王通 174

第三节 韩愈 176

第四节 李翱 179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182

第四编 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第一期 宋(960— 1276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187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学风及学派 190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193

第一节 概论 193

第二节 国子监 195

第三节 太学 195

第四节 六专门学校 199

第五节 三短期学校 202

第六节 贵胄学校及国立小学 203

第七节 地方学校 203

第八节 科举 205

第九节 书院 209

第十节 结论 211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 213

第一节 概论 213

第二节 胡安定 214

第三节 周濂溪 218

第四节 王荆公 221

第五节 张横渠 226

第六节 程明道 233

第七节 程伊川 239

第八节 程门弟子 248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 256

第一节 概论 256

第二节 罗豫章与李延平 257

第三节 胡五峰 261

第四节 朱晦庵 263

第五节 张南轩 277

第六节 吕东莱 283

第七节 陆象山 288

第八节 朱门弟子 297

第九节 真西山 302

第二期 元(1277— 1367

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国之政治经济与教育 307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309

第一节 概论 309

第二节 中央学校 310

第三节 地方学校 312

第四节 科举 314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学说 317

第一节 概论 317

第二节 赵复 318

第三节 许鲁斋 319

第四节 刘静修 322

第五节 金履祥与许谦 324

第六节 吴草庐 327

第三期 明(1368— 1643

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国瓦解与汉族主权恢复 335

第三十章 明代学风之三变 338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340

第一节 概论 340

第二节 国子监 342

第三节 郡县学校 346

第四节 其他学校 350

第五节 科举 351

第六节 结论 352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356

第一节 概论 356

第二节 曹月川 357

第三节 薛敬轩 359

第四节 吴康斋 363

第五节 胡敬斋 365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369

第一节 概论 369

第二节 陈白沙 370

第三节 湛甘泉 373

第四节 王阳明 376

第五节 罗整庵与吕泾野 389

第六节 王门弟子 393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397

第一节 概论 397

第二节 东林学派 398

第三节 刘蕺山 404

第五编 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第一期 清(1644— 1911

第三十五章 清帝国之政治与教育 415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学风之复古 418

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420

第一节 概论 420

第二节 国子监 422

第三节 地方学校 425

第四节 其他学校 429

第五节 书院 431

第六节 科举 432

第七节 结论 434

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一) 437

第一节 概论 437

第二节 孙夏峰 438

第三节 李二曲 442

第四节 张杨园 447

第五节 陆桴亭 451

第六节 陆稼书 459

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二) 463

第一节 概论 463

第二节 黄梨洲 464

第三节 顾亭林 468

第四节 颜习斋 472

第五节 李恕谷 477

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三) 480

第一节 概论 480

第二节 吴中惠氏 481

第三节 江永 484

第四节 戴东原 485

第五节 王鸣盛与钱大昕 492

第四十一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四) 495

第一节 概论 495

第二节 方望溪与姚惜抱 495

第三节 章实斋 497

第六篇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第一期 自英法联军至中日之战(1862— 1894

第四十二章 社会之变迁与新教育之产生 503

第一节 社会的变迁 503

第二节 新教育之产生 506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趋势及种类 509

第一节 概论 509

第二节 方言教育 510

第三节 水师教育 514

第四节 陆军教育 515

第五节 留学教育 517

第六节 结论 518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压迫与新教育之勃兴 523

第一节 外力压迫之警醒 523

第二节 新教育之勃兴 525

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与宗旨 529

第一节 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思潮 529

第二节 教育宗旨 531

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机关的组织 532

第一节 概论 532

第二节 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533

第三节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534

第四十七章 学校制度及实施 536

第一节 概论 536

第二节 直系教育 538

第三节 师范教育 546

第四节 实业教育 550

第五节 学堂行政组织及教职员 553

第六节 管理考试及奖励 555

第七节 结论 558

第四十八章 学部成立后学堂教育之推进 560

第一节 概论 560

第二节 女子教育与简易学塾 561

第三节 中小学与师范教育 563

第四节 高等教育 566

第五节 结论 569

第四十九章 留学教育 572

第一节 游学与游历 572

第二节 资格与学科 573

第三节 管理与奖励 575

第四节 结论 577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580

第一节 概论 580

第二节 张之洞 581

第三节 梁启超 588

第三期 自民国建元至欧战告终(1912— 1918

第五十一章 民国成立后七年内之教育背景与教育 597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教育 597

第二节 复古运动与教育 600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与宗旨 604

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 614

第一节 教育行政组织 614

第二节 学校系统 615

第三节 直系教育 617

第四节 师范教育 621

第五节 实业教育 624

第六节 结论 626

第五十四章 小学教育之改制 628

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实际情形 631

第一节 各种学校之概况 631

第二节 义务教育与国语运动 635

第四期 自五四运动至三一八惨案(1919— 1926

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运动 643

第一节 何谓解放运动 643

第二节 解放运动与教育 646

第五十七章 教学法之进步 654

第五十八章 教育制度之改造 660

第一节 概论 660

第二节 学校系统 661

第三节 中小学课程标准 664

第四节 县市教育行政机关 668

第五十九章 三种教育之运动 671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运动 671

第二节 平民教育的运动 675

第三节 国家主义教育的运动 677

第六十章 结论 681

第五期 自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现今(1927— 1934

第六十一章 国民革命与教育 687

第六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691

第六十三章 国民政府之教育制度 697

第一节 概论 697

第二节 教育行政制度之一度改造 698

第三节 学校系统 701

第四节 各项学校令及其规程 704

第五节 各级学校课程标准 706

第六节 毕业会考及成绩核算法 712

第六十四章 现今教育之趋势 715

第一节 生产教育 715

第二节 乡村教育 722

第三节 结论 727

第六十五章 中国教育今后之出路 729

第一节 中国现在之国情 729

第二节 已往教育之错误 731

第三节 今后教育之出路 736

第四节 结论 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