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绪论 1
一、新安医学及其兴起的历史原因 1
(一)新安医学和新安医家的基本含义 1
(二)新安医学兴起的历史原因分析 1
二、新安医家学术思想发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
(一)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是新安医家学术发明的根本原因 2
(二)孔孟儒学,仁爱之心,是新安医家学术发明的内在动因 3
(三)宋明理学,格物致知,是新安医家学术发明的认识论 4
(四)学风严谨,重视实证,对新安医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5
三、新安医学温补培元学术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5
(一)与汪机有师承渊源关系的医家传承 6
(二)受汪机学术影响的医家及其运用 7
(三)新安籍寓外医家对温补培元的发挥 7
四、新安医学十大学术思想的类型和特点 8
(一)勤于思考,原创性的学术发明 9
(二)善于继承,创新性的学术发挥 10
五、新安医家的理法方药发挥 11
(一)观察结合思辨 11
(二)继承又有创新 12
(三)善于总结经验,推广应用 13
(四)敢于冲破旧说,阐发新知 14
中篇 新安医学十大学术思想 16
汪机·营卫一气说 16
一、“营卫一气说”的学术发明 16
(一)阴阳气血有余不足的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乱 16
(二)汪机所处的学术环境与自身的理论基础 18
(三)“营卫一气说”的基本内容 20
二、“营卫一气说”的历史贡献 22
(一)融东垣补气与丹溪补阴于一炉 22
(二)提供“调补营气”的临床经验 24
三、“营卫一气说”的临床应用 25
(一)汪机应用验案举例 25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 28
四、“营卫一气说”的现代研究评述 30
(一)从非特异性免疫物质在脉管内外出入看“营卫一气说” 30
(二)从“卫津一体”和“人体热代谢”看“营卫一气说” 31
(二)从“人参、黄芪药对”的多效性看补营的多元价值 32
孙一奎·动气命门说 34
一、“动气命门说”的学术发明 34
(一)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乱 34
(二)学术发明的环境和理论基础 35
(三)“动气命门说”的基本内容 37
二、“动气命门说”的历史贡献 39
(一)对人体生命理论研究的贡献 39
(二)重视温养元气的应用价值 42
三、“动气命门说”的临床应用 44
(一)孙一奎应用验案举例 44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 46
四、“动气命门说”的现代研究评述 49
(一)从现代人体发生学看“动气命门说” 49
(二)从基因调控理论看“动气命门说” 50
(三)从整体调控系统看“动气命门说” 50
方有执·错简重订说 52
一、“错简重订说”的学术发明 52
(一)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乱 52
(二)学术发明的环境与理论基础 54
(三)“错简重订说”的基本内容 56
二、“错简重订说”的历史贡献 60
(一)开启伤寒三大学派争鸣,促进伤寒学的发展 60
(二)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学术思想受到直接影响 61
三、“错简重订说”的后世医家应用 62
(一)喻昌大加阐发,“三纲鼎立”说基本形成 62
(二)错简重订派医家思想活跃,又多有新发展 63
四、“错简重订说”的现代研究评述 65
(一)从《伤寒论》版本流传看“错简重订说” 65
(二)从古今部分医家的赞赏看“错简重订说” 66
(三)从古今部分医家的批判看“错简重订说” 67
汪机·新感温病说 69
一、“新感温病说”的学术发明 69
(一)温病发病学认识的源流与不足 69
(二)学术发明的环境与理论基础 71
(三)“新感温病说”的基本内容 74
二、“新感温病说”的历史贡献 75
(一)“新感温病说”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75
(二)“新感温病说”的提出,直接推动了伏气温病的深入研究 76
(三)“新感温病说”促进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发展 77
三、“新感温病说”的临床运用 80
(一)汪机应用验案举例 80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 81
四、“新感温病说”的现代研究评述 84
(一)从温病学的发展和当代温病学理论体系看“新感温病说” 84
(二)从对“非典”发病机制认识的差异看“新感温病说” 84
余国珮·燥湿为纲说 87
一、“燥湿为纲说”的学术发明 87
(一)学术源流与燥、湿二气认识上的复杂性 87
(二)学术发明的环境与理论基础 90
(三)“燥湿为纲说”的基本内容 92
二、“燥湿为纲说”的历史贡献 97
(一)早于石寿棠,实为发明“燥湿为纲”第一人 97
(二)善从燥湿着眼,提供了燥湿诊治的宝贵经验 99
三、“燥湿为纲说”的临床应用 100
(一)余国珮应用验案举例 100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 103
四、“燥湿为纲说”的现代研究评述 104
(一)从温热、湿热分类诊治的研究看“外感独揭燥湿为纲” 104
(二)从“八纲两纪”辨证方法的现代研究看“燥湿为纲说” 106
汪昂·暑必兼湿说 108
一、“暑必兼湿”的学术发明 108
(一)暑邪发病认识的源流与不足 108
(二)汪昂学术发明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支持 110
(三)“暑必兼湿说”的基本内容 112
二、“暑必兼湿说”的历史贡献 113
(一)启发后世叶天士,“暑必兼湿说”大为推广 113
(二)深入研究“暑必兼湿说”,暑温认识更加全面 114
三、“暑必兼湿说”的临床运用 115
(一)古代应用验案举例 115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 117
四、“暑必兼湿说”的现代研究评述 120
(一)从我国气候干燥度研究看“暑必兼湿说” 120
(二)从夏季人体体液代谢紊乱看“暑必兼湿说” 121
吴澄·外损致虚说 123
一、“外损致虚说”的学术发明 123
(一)虚劳病因学的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淆 123
(二)“外损致虚说”学术发明的环境和理论基础 125
(三)“外损致虚说”的基本内容 126
二、“外损致虚说”的历史贡献 130
(一)发明“外损”,扩大了虚损病因学的研究范围 130
(二)羽翼东垣,充实了虚劳发热辨证论治的认识 131
三、“外损致虚说”的临床应用 132
(一)吴澄应用验案举例 132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 133
四、“外损致虚说”的现代研究评述 135
(一)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看“外损致虚说” 135
(二)从现代虚损性疾病的诊疗研究看“外损致虚说” 136
程国彭·八字辨证说 137
一、“八字辨证说”的学术发明 138
(一)“八字辨证说”学术源流与认识的不断发展 138
(二)“八字辨证说”的基本内容 140
二、“八字辨证说”的历史贡献 144
(一)“八字辨证说”是现代中医“八纲辨证”的先声 144
(二)“八字辨证说”是临证治法、处方、用药的总则 145
三、“八字辨证说”的临床应用 145
(一)程国彭应用验案举例 145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 147
四、“八字辨证说”的现代研究评述 148
(一)从现代诊断逻辑的思维过程看“八字辨证说” 148
(二)从八纲证候实质的现代研究看“八字辨证说” 150
程国彭·医门八法说 152
一、“医门八法说”的学术发明 153
(一)中医治法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淆 153
(二)“医门八法说”学术发明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55
(三)“医门八法说”的基本内容 157
二、“医门八法说”的历史贡献 163
(一)构建了中医治法学体系的新模式 163
(二)为现代治法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经验依据 164
三、“八法”的临床运用 165
(一)程国彭应用验案举例 165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 168
四、“医门八法说”的现代研究评述 172
(一)从中医治法体系的构建看程钟龄“医门八法说” 172
(二)从“八法”的现代研究看程钟龄“医门八法说” 173
郑梅涧父子·养阴清肺说 175
一、“养阴清肺说”的学术发明 175
(一)白喉诊治的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不足 175
(二)发明“养阴清肺说”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177
(三)“养阴清肺说”的基本内容 179
二、“养阴清肺说”的历史贡献 183
(一)奠定了中医药防治白喉的理论和经验基础 183
(二)扩大了多种“阴虚肺燥”病证的治疗思路 184
三、“养阴清肺说”的临床应用 185
(一)郑氏父子应用验案举例 185
(二)现代应用验案举例 187
四、“养阴清肺说”的现代研究评述 189
(一)从白喉病的现代研究看“养阴清肺说” 189
(二)从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看“养阴清肺汤” 190
下篇 新安医学理法方药发挥 192
元气不足生百病 192
一、元气的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淆 192
(一)《难经》元气概念滥觞于道家学说 192
(二)李东垣应用元气学说,但内涵混淆 193
二、“元气不足生百病”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 193
(一)养生、防病和治病,皆当重视元气 193
(二)元气不足生百病理论发挥有七大内容 194
三、“元气不足生百病”的现代研究评述 197
运气应常不应变 199
一、运气学说的源流与认识上的混乱 199
(一)运气学说始于东汉,盛行于宋代 199
(二)质疑之声从北宋直到元、明、清 200
二、“运气应常不应变”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 200
(一)运气学说具有“天人相应”的合理内核,应科学认识 201
(二)不能按图索骥,而应知常达变,一定之理为常,卒然之情为变 201
(三)运气应常不应变,主运、主气为常;大运、客运、客气为变 202
(四)三因制宜,谨守病机,对照六淫属性,寻求相应治法 203
三、“运气应常不应变”的现代研究评述 204
望色首重“十法” 206
一、气、色望诊的源流与认识上的不足 206
(一)《内经》阐发“五色微诊,可以目察”,奠定了望色的理论基础 206
(二)《灵枢》提出“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后世医家尚未深入研究 207
二、“相气十法”发挥的基本内容 208
(一)欲识五色精微,当知十法纲领 208
(二)十法五色合参,病情昭然若揭 209
(三)气、色、病、症合参,不可按图索骥 210
三、望色首重“十法”的现代研究评述 210
脉为医之关键 212
一、脉诊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混乱 213
(一)王叔和确定寸口分候脏腑,但认识一直不统一 213
(二)辨脉难知,不若辨证易识,脉诊价值有淡化趋势 213
二、“脉为医之关键”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 214
(一)脉为医之关键,脉学不精是为庸医 214
(二)质疑王叔和,改定寸口分候脏腑 215
(三)不可执脉求病,但证当以脉为主 216
(四)崇尚平脉辨证,善于凭脉用药 216
三、“脉为医之关键”的现代研究评述 217
培元重参芪 220
一、培元益气应用参、芪的学术源流 221
(一)培元益气,汪机力荐参、芪 221
(二)培元兼温补,后学又有发挥 221
二、“培元重参芪”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 222
(一)培元重参、芪,必须善用监制之药 222
(二)培元兼温补,适当配伍桂、附、姜 223
三、“培元重参芪”的现代研究评述 225
温补重脉诊 227
一、张仲景善用附子,已见“温补重脉诊”的端倪 227
二、“温补重脉诊”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 228
(一)痛感苦寒流弊,视温补如阳明君子 228
(二)温补须先辨证,辨证关键在于脉诊 229
(三)寒热真假疑似,辨别根本在于脉象 230
三、“温补重脉诊”的现代研究评述 231
截断瘟疫下手宜辣 233
一、瘟疫治法研究的学术渊源与发展 233
(一)时至唐代,瘟疫治法认识方初见端倪 233
(二)宋金以下,瘟疫治法已有大量经验 234
二、“截断瘟疫下手宜辣”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 235
(一)口、鼻感邪不同,所伤脏腑有别,证有轻重之分 235
(二)初病认证既真,下手宜辣,须以重兵入其巢穴 236
三、“截断瘟疫下手宜辣”的现代研究评述 237
虚损健脾勿忘脾阴 239
一、脾阴虚学说的学术源流与认识上的不足 239
(一)自《内经》至元、明,医界无脾阴虚的确切认识 239
(二)朱丹溪“阴不足论”对脾阴虚发挥有启示作用 239
二、“虚损健脾勿忘脾阴”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 240
(一)脾虚当分阴阳,虚损健脾勿忘脾阴 240
(二)用药润燥合一,创制理脾阴九方 241
三、“虚损健脾勿忘脾阴”的现代研究评述 242
肾消常宜温补肾气 244
一、消渴治法矫枉过正的学术源流及其认识的变化 245
(一)《内经》有阴虚燥热之论,仲景有肾气丸之证治 245
(二)河间学派力主三消皆为火热,肾消论治歧义巨大 246
二、“肾消常宜温补肾气”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 247
(一)肾消多因下元虚冷,尿甜在于气不化精 247
(二)力荐肾气丸,强调既须温阳又须补气 247
三、“肾消常宜温补肾气”的现代研究评述 248
心肺亦当同归一治 251
一、脏腑同治与心肺相关的学术源流 251
(一)脾胃相关、肝肾同治,金元以后,多有应用 251
(二)心肺气血相关,但证治方药相关性却无人论及 252
二、“心肺亦当同归一治”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 252
(一)重视通治方,强调一方可以通治多病 253
(二)着眼脏腑相关,触类引申,心肺亦当同治 253
三、“心肺亦当同归一治”的现代评述 254
肿满多因火衰 256
一、水气病辨治的学术源流 256
(一)《内经》首论水气病,奠定肿胀治疗的总原则 256
(二)仲景因势利导治水肿,但治本之法尚待完善 257
二、“肿满多因火衰”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 257
(一)肿满之本在于下元虚寒,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257
(二)治宜温补下元,但慎用辛散燥热、渗利疏导 258
三、“肿满多因火衰”的现代研究评述 259
久病当兼解郁 262
一、从“五郁”到“六郁”,认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262
(一)“五郁”是五运失和、六气外来之郁 262
(二)“六郁”是气血失和、气湿痰热血食之郁 263
二、“久病当兼解郁”学术发挥的基本内容 263
(一)郁为七情之病,病郁者十有八九 264
(二)久病多郁,久治不愈者当兼解郁 264
(三)郁证论治,既辨脏腑,又辨六郁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