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上篇:基础论第一章 量刑情节的立法沿革 3
第一节 中国量刑情节的立法沿革 3
一、中国古代量刑情节立法概况 3
二、中国近现代量刑情节立法概况 5
第二节 外国量刑情节的立法沿革 8
第二章 量刑情节的基本范畴 13
第一节 量刑情节的概念 13
一、理论争议介评 14
二、量刑情节概念的界定 16
第二节 量刑情节的特征 17
一、理论争议介评 17
二、量刑情节特征的界定 20
第三节 量刑情节的分类 22
一、理论争议介评 22
二、量刑情节分类的界定 24
第四节 量刑情节的要素 29
一、理论争议介评 29
二、量刑情节要素的界定 31
第三章 量刑情节的根据与适用基准 34
第一节 量刑情节的根据 34
一、理论根据:刑法的公正性与人道性 34
二、法律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的统一 39
三、适用根据: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42
第二节 量刑情节的适用基准 46
一、量刑基准之一:责任 46
二、量刑基准之二:预防 48
三、两种基准的协调统一 49
中篇:制度论第四章 确定量刑情节 55
第一节 确定量刑情节概述 55
一、确定量刑情节的概念 55
二、确定量刑情节的特征 56
第二节 确定量刑情节分类 58
一、从宽类 58
二、从严类 60
第三节 确定从严量刑情节 64
一、确定从重量刑情节 64
二、确定加重量刑情节 69
三、确定从重量刑情节与确定加重量刑情节的关系 72
第四节 确定从宽量刑情节 74
一、确定从宽量刑情节概述 74
二、确定从轻处罚量刑情节 76
三、确定减轻处罚量刑情节 80
四、确定免除处罚量刑情节 82
五、确定从宽量刑情节的典型形态分析——立功 85
第五节 确定量刑情节的立法思考 93
一、退赃应规定为确定从轻量刑情节 93
二、老年犯应规定为确定从轻量刑情节 94
三、增设减轻处罚量刑情节 95
四、将坦白从宽规定为确定从宽量刑情节 96
五、将刑事赔偿规定为确定从宽量刑情节 98
六、累犯制度不应适用于未成年人 99
第五章 酌定量刑情节 104
第一节 酌定量刑情节的概念与特征 104
一、酌定量刑情节的概念 104
二、酌定量刑情节的特征 110
第二节 酌定量刑情节的基本范围 115
一、酌定量刑情节的主要表现形式 115
二、相关争议问题 118
第三节 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 122
一、酌定减轻情节的适用 122
二、酌定免除处罚情节的适用 123
三、酌定从重、从轻处罚情节的适用 124
第六章 刑事和解制度 126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历史发展 126
一、国外刑事和解的历史发展 126
二、陕甘宁边区刑事和解的历史发展 128
三、我国新时期在刑事和解方面的实践 129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概念和特征 133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 133
二、刑事和解的特征 134
第三节 刑事和解的主体及适用 136
一、刑事和解的主体 136
二、刑事和解的适用 143
第七章 亲隐制度 149
第一节 亲隐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立法概况 149
一、我国亲隐制度的历史发展沿革与立法概况 149
二、我国台港澳地区亲隐制度的立法概况 152
三、外国亲隐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立法概况 153
第二节 亲隐制度作为量刑情节的合理性 156
一、亲隐制度的现实价值 156
二、亲隐制度的刑法学基础——期待可能性理论 160
第三节 亲隐制度作为量刑情节的适用 163
一、亲隐制度应明确立法 163
二、对亲隐行为的量刑适用构想 164
下篇:适用论第八章 量刑情节的竞合 169
第一节 量刑情节竞合概述 169
一、量刑情节竞合的概念 169
二、量刑情节竞合的实质及表现形式 170
三、解决量刑情节竞合常见方法介评 170
第二节 量刑情节竞合适用的原则与方法 172
一、量刑情节竞合适用的原则 172
二、量刑情节竞合适用的方法 173
第三节 量刑情节竞合的具体适用 174
一、从严情节竞合的适用 174
二、从宽情节竞合的适用 175
第九章 量刑情节冲突 178
第一节 量刑情节冲突概述 178
一、量刑情节冲突的概念 178
二、量刑情节冲突的表现形式 178
三、解决量刑情节冲突的常见方法介评 179
第二节 解决量刑冲突适用的原则和方法 181
一、解决量刑情节冲突的原则 181
二、解决量刑情节冲突的方法 183
第十章 我国量刑情节制度完善 186
第一节 现行量刑情节制度的缺陷 186
一、量刑情节立法存在的缺陷 186
二、量刑情节司法存在的缺陷 192
第二节 量刑情节立法完善 195
一、对酌定情节规定的明确化 195
二、酌定量刑情节详实化 196
三、按照轻重情节将刑罚等级化 198
第三节 从制度上健全司法裁量刍议 199
一、引入“电脑量刑”作为法官裁量刑罚的辅助手段 199
二、量刑情节一罪一规定制度的构想 200
主要参考文献 203
后记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