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开篇语 11
第一章 市场化改革起步阶段的调研与思索 12
第一节 改革从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3
专栏一 购改税可行性研究 16
专栏二 论我国农产品价格补贴的改革 29
专栏三 《资本论》中的价格理论 35
第二节 企业改革的尝试:向国营工业企业“放权让利” 49
第三节 城乡商品市场的恢复:农村集贸市场和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 51
专栏四 农副产品购销体制面临新的突破 52
第四节 尝试市场新体制: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初步发展 91
第二章 市场化改革初步进展阶段的理论呐喊&. 93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 94
专栏五 关于河南省粮食购销机制转轨问题的调查 96
第二节 企业改革的推进:承包制的普遍实行 102
第三节 流通领域改革:从“双轨制”到“价格闯关” 104
专栏六 市场化改革思路的主要特征与内容——深化改革的战略选择 106
专栏七 从双轨制到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总思路的调整 110
第四节 对外开放的扩大: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及海南建省 120
专栏八 1986年汇价调整的效果分析 121
第三章 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133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股份制的推行与“抓大放小”改革 134
专栏九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37
专栏十 “所有制”和“国企改革”问题的长期思考 142
第二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补充地位”到“重要组成部分” 152
专栏十一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五个不怕” 154
专栏十二 再议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公平之关系 156
第三节 全面对外开放: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161
专栏十三 就引进外资诸问题答人民日报记者 163
专栏十四 “外资不是‘虎’” 172
专栏十五 东南亚金融危机考察报告 177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劳动力就业 189
专栏十六 转轨中的失业理论 191
第五节 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转变: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 195
专栏十七 试论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趋势 198
专栏十八 我国宏观调控的重大进展 206
第四章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论思考 214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15
专栏十九 2003年市场经济报告的总论 217
专栏二十 再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248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非公36条”的出台 264
专栏二十一 抓住四个关键环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7
专栏二十二 我国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模式分析 269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劳动力、资本、土地 279
专栏二十三 中资银行提高竞争力的三大领域 280
专栏二十四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合资 283
专栏二十五 对成都市探索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遇到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287
第四节 政府与市场准确定位: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95
专栏二十六 改革共识有赖于阶段定位 296
专栏二十七 宏观经济政策应与国际惯例协调 298
专栏二十八 加入WTO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和职能的转变 299
专栏二十九 新形势下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304
第五节 共享市场化改革成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311
专栏三十 关于分配制度改革的四份政策建议 312
专栏三十一 关于市场化改革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 319
第六节 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指南 323
专栏三十二 关于科学发展观答记者问 324
专栏三十三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 334
专栏三十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进步 339
第五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思与前景展望 345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 345
专栏三十五 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问题 347
专栏三十六 政府“双重化”经济职责的探索 355
专栏三十七 成都外出打工之谜的思考 360
第二节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探索 361
专栏三十八 应对金融危机——短期与中长期结合的思考 363
专栏三十九 东部产业转移趋势与承接机遇 367
专栏四十 我国外贸出口趋势的分析 380
专栏四十一 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385
专栏四十二 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思考 390
专栏四十三 需关注信贷扩张过快 393
第三节 国际金融危机中展望市场化改革的未来 395
专栏四十四 防止过度解读“提高消费率”的政策主张 398
专栏四十五 必须坚持和推进改革开放 401
第六章 我看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群体 408
第一节 改革30年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与进展 408
第二节 建国60年对外开放理论回顾 444
结语 487
参考文献 488
后记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