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与研究 4
第三节 西医学研究现状 32
第二章 病因与诱发因素 71
第一节 肾小球疾病 72
第二节 肾小管-间质疾病 84
第三节 血管性疾病 94
第四节 遗传性肾脏疾病 98
第五节 肿瘤 104
第六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诱发因素 105
第七节 中医学的认识 113
第三章 发病机制 117
第一节 肾小球硬化的发生机制 117
第二节 肾小管损伤和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121
第三节 蛋白尿的作用 126
第四节 脂质代谢紊乱 130
第五节 尿毒症毒素的作用 133
第六节 细胞凋亡与慢性肾衰竭 138
第七节 细胞因子的作用 143
第八节 中医学认识 150
第四章 临床表现 160
第一节 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160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损害 170
第三节 呼吸系统损害 179
第四节 消化系统损害 185
第五节 血液系统损害 189
第六节 代谢及内分泌系统损害 196
第七节 骨、关节、肌肉和皮肤病变 200
第八节 神经系统病变 204
第九节 免疫系统病变 212
第五章 实验室检查 220
第一节 尿液检查 220
第二节 肾功能检查 229
第三节 血常规检查 239
第四节 电解质检查 239
第五节 其他血清学检查 242
第六节 超声波检查 246
第七节 X线检查 247
第八节 CT检查 249
第九节 放射性核素检查 252
第十节 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256
第六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260
第一节 诊断 260
第二节 实验室诊断 266
第三节 鉴别诊断 268
第七章 西医治疗 277
第一节 预防 277
第二节 原发病和可逆因素的治疗 278
第三节 饮食疗法 281
第四节 控制全身及肾小球内高压力 289
第五节 降脂及他汀类药物治疗 293
第六节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295
第七节 抗肾间质纤维化分子治疗 297
第八节 抑制微炎症反应 300
第九节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301
第十节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307
第十一节 肾性贫血的治疗 307
第十二节 肾性骨病的治疗 313
第十三节 循环系统并发症的治疗 318
第十四节 并发感染的防治 320
第十五节 消化系统并发症的治疗 321
第十六节 其他并发症的治疗 323
第十七节 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用药 325
第八章 中医辨证治疗 334
第一节 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334
第二节 辨证论治 337
第三节 对症治疗 341
第四节 中药灌肠疗法 348
第五节 穴位疗法 354
第六节 药浴疗法 359
第七节 离子导入 362
第八节 单味药及常用中成药 365
第九节 经方与协定处方 374
第九章 替代疗法 380
第一节 腹膜透析 381
第二节 血液透析 396
第三节 肾脏移植 445
第十章 调养与护理 466
第一节 情志调节 467
第二节 饮食调理 468
第三节 生活起居调理 470
第四节 给药及常规护理 472
第五节 腹透、血透、肾移植的调护 473
附录1 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 480
附录2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药物用量 484
附录3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