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 2000》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1015996
  • 页数:28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2000年度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工作各项科研成果的综合性报告,由四个部分组成。

壹 考古勘探与发掘 1

第一节 考古勘探报告 1

一、环境考古资料与陵园研究的互动关系 1

二、考古勘探程序与目标设计 5

三、考古勘探成果 6

(一)陵园南部考古勘探成果 6

(二)陵园陪葬坑的发现 9

(三)陵墓封土至内城南垣间的石道 24

(四)陵园地下深层阻排水系统 24

(五)陵园外城南门门址 28

(六)陵园内城西门门址 29

(七)陵园外城西门门址 29

(八)陵园西部内、外城之间的建筑遗址 31

(九)陵园外城北门遗址的探寻 33

(一○)五岭遗址考古调查 34

(一一)霸王沟的形成 35

第二节 内城南垣试掘报告 38

一、概述 38

二、地层堆积 39

三、探方发掘情况 40

(一)NN00T1 40

(二)NN00T2 40

(三)NN00T3 42

四、遗物 42

五、内城南垣出土建筑材料上的陶文 49

六、内城南垣建筑结构 58

七、廊房建筑结构复原蠡测 59

八、小结 61

第三节 内城南部石道试掘报告 62

一、地层堆积 62

(一)ND00T1 62

(二)ND00T5 62

二、石道结构 62

(一)ND00T1 63

(二)ND00T2 63

(三)ND00T3 63

(四)ND00T4 64

(五)ND00T5 65

三、石道的布局与走向 65

第四节 K0006陪葬坑第一次发掘报告 65

一、概述 65

二、发掘目的与程序设计 65

(一)发掘目的 66

(二)发掘程序设计 66

三、地层堆积 67

四、建筑结构 68

(一)边壁与生土二层台 68

(二)夯土二层台 68

(三)前室与后室 69

(四)挡水墙 69

(五)斜坡门道 70

(六)木结构遗迹 70

(七)封土与席纹 72

五、陶俑 73

(一)陶俑出土现状 73

(二)陶俑类别 73

(三)陶俑服饰 82

六、车迹、马骨及其他随葬品 86

(一)车迹 86

(二)马骨 86

(三)其他随葬品 87

七、小结 87

第五节 K0006陪葬坑出土陶俑的制作工艺 90

一、制胎 90

(一)初胎制作 90

(二)细部修饰 91

二、焙烧 93

三、彩绘 93

第六节 K9801T2G2甲4整理报告 95

一、现场清理与提取 95

二、甲4甲片的类型 95

(一)第一类 97

(二)第二类 103

(三)第三类 103

(四)第四类 105

(五)第五类 107

(六)第六类 107

(七)第七类 107

(八)第八类 109

三、甲4甲片形制分析 112

(一)甲片大小 113

(二)甲片厚度 125

(三)甲片重量 131

(四)甲片抹棱 137

(五)甲片抹角 145

四、甲4的结构 152

五、甲4甲片布孔规律与铜丝穿连方式 153

(一)孔眼 153

(二)铜丝穿连 177

六、甲4的编缀与开合 179

(一)编缀与衔接 179

(二)开合结构与开合铜构件 179

七、甲4制作问题浅析 180

贰 文物保护 184

第一节 K0006陪葬坑陶俑彩绘成分分析与保护 184

一、彩绘的构成和材质分析 184

(一)构成 184

(二)材质分析 184

二、彩绘保护 189

(一)彩绘表面的清洁处理 189

(二)彩绘加固 189

第二节 K0006陪葬坑霉菌的区系调查及防治 190

一、霉菌的区系调查 191

(一)实验方法 191

(二)分析结果 192

二、霉菌的防治 194

第三节 陵墓附近地下青灰泥研究 195

一、青灰泥化学成分与结构分析 195

(一)化学成分分析 195

(二)结构分析 195

二、小结 210

第四节 K9801陪葬坑石铠甲材料来源地研究 211

一、样品来源及研究方法 211

二、岩石学特征 212

(一)石铠甲材料的岩石学特征 212

(二)不同地点石灰岩的岩石学特征 212

三、稀土与微量元素分配特征 214

(一)稀土元素分配特征 214

(二)微量元素分配特征 218

四、小结 220

第五节 秦陵石铠甲的表面清洗及保存情况分析 222

一、主要病变情况 222

(一)石甲片的分层开裂 222

(二)石甲片表面的钙质结垢 223

(三)石甲片表面的有机残留 223

二、石铠甲的保存情况 225

第六节 K0006陪葬坑出土马骨研究 226

一、鉴定与测量 226

(一)后室东部马骨 226

(二)后室西部马骨 228

二、讨论 229

(一)性别 229

(二)年龄 231

(三)身高 232

(四)摆放位置 232

三、小结 233

叁 文物修复 234

第一节 K9801T4G1胄1制作实验 234

第二节 K9801T2G2甲4的修复 242

第三节 K9901T1G3出土的4号陶俑的修复 245

肆 研究与讨论 248

第一节 秦陵陪葬坑焚毁系葬仪说质疑 248

一、问题的产生 248

二、燎祭源流考释 249

三、秦陵陪葬坑系人为焚毁 250

第二节 秦陵封土高度 252

一、封土高度的研究现状 252

二、测量封土高度的测点问题 252

(一)两千年来水土流失的幅度 253

(二)测点位置的选择 253

三、小结 255

第三节 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 255

一、陵区环境概况 256

二、“穿三泉”与地宫建设研究回顾 257

三、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的发现及其功能 258

第四节 K0006陪葬坑性质 259

一、问题的缘起 259

二、K0006陪葬坑的性质 260

(一)文官俑性质的确认 260

(二)官府机构性质的认定 262

(三)机构强权性质的物证 264

三、小结 265

第五节 秦陵外藏系统 265

一、外藏系统 265

二、秦陵外藏系统的构成 266

三、秦陵外藏系统的认知 267

(一)外藏系统成熟的文化背景 268

(二)秦陵外藏系统的特征 268

四、小结 269

后记 271

英文提要 273

日文提要 281

图一 秦始皇帝陵园内外城遗迹分布示意图 2

图二 秦始皇帝陵区重要遗迹分布示意图 3

图三 秦始皇帝陵园内城南门以南、外城南门以北的部分区域分区示意图 7

图四 K0002陪葬坑勘探平、剖面图 11

图五 K0003陪葬坑勘探平、剖面图 14

图六 K0004陪葬坑勘探平、剖面图 18

图七 K0005陪葬坑勘探平、剖面图 20

图八 K0006陪葬坑勘探平、剖面图 21

图九 K0007陪葬坑勘探平、剖面图 23

图一○ 内城南部石道平面图 24

图一一 阻水渠平、剖面图 25

图一二 排水渠平、剖面图 26

图一三 外城南门平面图 28

图一四 内城西门平、剖面图 30

图一五 外城西门平面图 31

图一六 陵园西部内、外城之间建筑遗址平面图 32

图一七 三出阙遗址平、剖面图 33

图一八 五岭遗址平、剖面图 36

图一九 霸王沟平、剖面图 37

图二○ 内城南垣平面图 39

图二一 NN00T2西壁剖面图 40

图二二 NN00T1平、剖面图 41

图二三 NN00T2平面图 42

图二四 NN00T3平、剖面图 43

图二五 内城南垣出土板瓦 44

图二六 内城南垣出土筒瓦 46

图二七 内城南垣出土脊瓦(NN00T3:3) 46

图二八 内城南垣出土瓦当 47

图二九 内城南垣出土瓦当 48

图三○ 内城南垣出土夔纹遮朽 49

图三一 内城南垣出土建筑材料上的陶文 50

图三二 内城南垣出土建筑材料上的陶文 51

图三三 廊房建筑结构推测复原示意图 60

图三四 ND00T1平、剖面图 63

图三五 ND00T5西壁剖面图 64

图三六 ND00T5平、剖面图 64

图三八 K0006陪葬坑后室中部南北向剖面图 68

图三九 K0006陪葬坑后室南壁西端淤泥层及厢板朽迹 69

图四○ K0006陪葬坑后室西壁正视图 70

图四一 K0006陪葬坑后室西端棚木 71

图四二 K0006陪葬坑后室木结构遗迹及马骨 72

图四三 K0006陪葬坑后室西端厢板 72

图四四 K0006陪葬坑前室陶俑出土现状 73

图四五 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的1号陶俑 75

图四六 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的7号陶俑 76

图四七 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的8号陶俑 77

图四八 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的9号陶俑 78

图四九 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的10号陶俑 79

图五○ 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的11号陶俑 80

图五一 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的12号陶俑 81

图五二 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的3号陶俑 82

图五三 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陶俑的履 84

图五四 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陶俑的冠 85

图五五 K0006陪葬坑前室出土的木车残迹 86

图五六 K0006陪葬坑后室西部漂浮在棚木上的马骨 87

图五七 K0006陪葬坑前室铜钺、陶罐出土现状 88

图五八 K0006陪葬坑出土的其他随葬品 89

图五九 K0006陪葬坑出土陶俑踏板、履的制作痕迹 91

图六○ K0006陪葬坑出土陶俑腿的制作痕迹 91

图六一 K0006陪葬坑出土陶俑底盘的制作痕迹 92

图六二 K0006陪葬坑出土陶俑躯干内壁的制作痕迹 92

图六三 K0006陪葬坑出土陶俑肩、臂接合处的制作痕迹 93

图六四 K0006陪葬坑出土陶俑手臂的制作痕迹 94

图六五 K0006陪葬坑出土陶俑头部修饰 94

图六六 K9801T2G2甲4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96

图六七 K9801T2G2甲4甲片各边名称示意图 97

图六八 K9801T2G2甲4第一层(前身)平面图 98

图六九 K9801T2G2甲4第二层(后身)平面图 99

图七○ K9801T2G2甲4第一类A、B型甲片 100

图七一 K9801T2G2甲4第一类C、D型甲片 101

图七二 K9801T2G2甲4第一类E、F、G型甲片 102

图七三 K9801T2G2甲4第二类甲片 104

图七四 K9801T2G2甲4第三类甲片 105

图七五 K9801T2G2甲4第四类甲片 106

图七六 K9801T2G2甲4第五~七类甲片 108

图七七 K9801T2G2甲4第八类A型甲片 110

图七八 K9801T2G2甲4第八类B型甲片 111

图七九 K9801T2G2甲4第八类C型甲片 112

图八○ K9801T2G2甲4甲片铜丝穿连方式 177

图八一 K9801T2G2甲4甲片铜丝穿连方式 178

图八三 K9801T2G2甲4领口处开合结构 180

图八四 K9801T2G2甲4甲片上的废弃孔 181

图八五 K9801T2G2甲4披膊甲片背面的刻划文字 182

图八六 K0006陪葬坑12号陶俑彩绘底层的红外分析图谱 185

图八七 K0006陪葬坑7号陶俑彩绘底层的红外分析图谱 186

图八八 秦始皇兵马俑2号坑陶俑彩绘底层的红外分析图谱 187

图八九 青灰泥(A探眼,距地表25.5米处)的红外分析图谱 198

图九○ 青灰泥(A探眼,距地表27.5米处)的红外分析图谱 199

图九一 青灰泥(A探眼,距地表39.2米处)的红外分析图谱 200

图九二 青灰泥中灰白色夹层(B探眼)的红外分析图谱 201

图九三 生土样(A探眼,距地表39.2米处)的红外分析图谱 202

图九四 现代草木灰的红外分析图谱 203

图九五 青灰泥水提取有机物的红外分析图谱 204

图九六 K9801石铠甲样品稀土元素分配曲线图 215

图九七 不同地点石灰岩样品稀土元素分配曲线图 216

图九八 不同地点石灰岩和石铠甲样品∑ATE对∑UATE值的散点图 221

图九九 石甲片表面SEM,2000× 225

图一○○ 揭层后石甲片表面SEM,2000× 225

图一○一 被火灼烧过的石甲片表面SEM,2000× 225

图一○二 公马、母马的盆骨 230

图一○三 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出土的拉车马 231

图一○四 秦始皇帝陵园铜车马陪葬坑出土的铜车马中右骖马底视图 231

图一○五 胄片切割工艺 235

图一○六 胄片钻孔工艺 237

图一○七 胄片作形、抛光工艺 238

图一○八 扁状U形铜丝制作工艺 241

图一○九 石胄编缀工艺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