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调控机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忠梅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3684654
  • 页数:431 页
图书介绍:虽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被明确提出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对于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变为现实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由于种种原因,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各国的实施并不顺利。为此,迫切需要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和应用性方案设计。本书所展开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法律机制研究,就是在这方面所进行的一些努力和尝试。本书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法律机制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审视已有的法律制度,对不符合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要求的法律理论与制度进行评价,设计出符合综合决策要求的法律制度,以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可持续发展变为政府、个人和社会决策的必要考虑因素,引导社会形成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生态环境”。

第一章 导言 1

第一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提出 2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决策 12

第三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法律机制 23

理论分析篇第二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法理念 33

第一节 法学视野下的环境与发展 33

第二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与法律的公平理念 39

第三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公平原则 47

第三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和谐观 65

第一节 环境法上的“和谐” 66

第二节 和谐理念的法律思想史考察 83

第三节 和谐理念的制度史 89

第四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权利配置 95

第一节 权利运行是法律机制运作的主线 95

第二节 对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的解读 100

第三节 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的综合考量 115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经济学分析 119

第一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的方法论定位 119

第二节 经济分析的制度背景 121

第三节 现行环境行政管理制度的经济学涵义 125

第四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创新的经济学考量 129

第六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管理学分析 139

第一节 环境行政管理综合决策的范畴界定 139

第二节 环境行政管理综合决策机制运行的系统要素 146

第三节 域外环境行政管理综合决策机制实践及其启示 157

第四节 中国环境行政管理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169

法律机制篇第七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宪法机制 181

第一节 宪法:人权保障的历史 181

第二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宪法原理 190

第三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宪法机制构建 194

第四节 我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宪法考量 197

第八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民法机制 202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源流:私法自治下的民法机制背离可持续发展观 202

第二节 环境与发展的民法机制:私法自治革新下的民法绿化 211

第九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行政法机制 234

第一节 环境行政权之内涵 235

第二节 环境行政权对环境与发展的意义 240

第三节 我国环境行政权之实然状态 245

第四节 环境行政权之配置 253

第十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刑法机制 257

第一节 环境与发展和刑法目的论 257

第二节 刑法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法律制度中的定位 262

第三节 环境生态法益 273

第十一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经济法机制 28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理念的革新 282

第二节 经济法:保障经济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88

第三节 经济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为 294

专门机制设计篇第十二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环境法机制 305

第一节 环境法的使命和立场 306

第二节 综合机制 310

第三节 统一管理机制 313

第四节 具体实施机制 321

第五节 责任机制 324

第十三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诉讼法机制 32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与诉讼法的变革 327

第二节 环境诉讼的价值 332

第三节 专门环境诉讼的建立 338

第四节 国外和我国现行环境诉讼制度的考察 342

第五节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环境诉讼机制 352

第十四章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诉讼替代机制 364

第一节 ADR:环境与发展纠纷解决机制的必然要求 364

第二节 ADR的基本类型和对环境纠纷解决的适合性 369

第三节 我国环境ADR的基本问题 376

第四节 环境诉讼机制与环境ADR的融合 382

第十五章 发展与环境综合决策的国际环境法机制 390

第一节 关于发展与环境的现行国际法框架 391

第二节 现行国际法框架下中国政府的综合决策  407

第三节 中国需要应对的重大实践问题  414

第四节 结论和建议  425

后记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