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1
满足需要的多方面与多层次 1
发展生产——“劳动是父, 土地是母” 3
同一人类主题,为什么贫富又如此悬殊 5
第二节 生产经营要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 10
生产三要素 10
经营三要素 1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5
第三节 经济规律与经济动力 18
经济规律 18
经济机制 20
经济动力、活力与压力 22
第四节 经济基础与经济制度 2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3
社会经济制度 2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7
第五节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发展生产、满足需要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29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9
任务(一)——激励劳动热情 32
任务(二)——引导有序劳动 35
资源稀缺与经济学 38
第六节 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40
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 40
系统原理 42
辩证方法 44
(Ⅰ.基础理论)第二章 社会劳动的大分工、大协作 47
第一节 分工协作与三次产业 47
分工协作的伟大功勋 47
三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48
对三次产业的一些理论误解 50
第二节 科技在分工协作中特殊地位和作用 5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53
科技层次和发展的无限过程 55
知识经济与科技生产力 57
第三节 两个层次的经济运动 59
企业经济运动 59
国民经济运动 61
市场的中心和中介 63
第四节 国家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65
提供软硬环境,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和协调发展 65
从整体出发,组织宏观经济调控 68
从长远出发,促使社会经济多目标的实现 70
第三章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74
第一节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74
使用价值与价值 74
使用价值与效用 76
商品二因素的两种内涵 79
第二节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81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81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83
两种劳动的统一内涵 85
第三节 劳动价值的多种表现 87
价值范畴的多种含义 87
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 91
劳动力价值与“值不值得”的判定 92
第四节 商品价值的内容构成 94
完全价值 94
剩余价值 96
剩余价值理论 99
剩余价值和利润规律 103
第五节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 107
社会劳动的不同表现 107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 109
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110
物化劳动来自活劳动并且是本期的活劳动 116
第六节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119
商品的价值形式 119
商品与货币的转化 123
商品拜物教与“拜劳教” 127
货币表现形式及其流通规律 130
第四章 物化劳动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133
第一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的重要性与二重性 133
现代生产决定于物化劳动 133
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136
继承与发展,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 138
第二节 物化劳动与资本的区别和联系 141
历史的误会和误解 141
按资分配和三要素理论批判 143
关于“斯密教条”的思考 145
第三节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150
深化劳动价值认识两种内涵的逻辑联系 150
只有克服扭曲,才能深化认识 152
只有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才能使按资本和技术要素分配有根有据 153
第四节 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所有制 155
生产资料所有制 155
不同的所有制模式 157
两权分离与产权关系 161
第五节 物化劳动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64
环境资源与级差地租 164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166
资源开发与物化劳动的利用 169
(Ⅱ.市场经济)第五章 社会劳动与市场经济规律 172
第一节 市场对组织社会劳动的巨大功能 172
两只看不见的手 172
市场机制与价格作用 174
优化资源配置及竞争机制的核心地位 176
第二节 按劳分配规律 178
按劳分配规律的内涵 178
按劳分配规律的制约条件 180
按劳分配规律的历史扭曲 183
第三节 价值规律(价格规律) 186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涵 186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依附条件 189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引申 191
社会主义理应创造发挥两大规律作用的有利条件 193
第四节 市场供需与供需均衡 195
市场供需与供需弹性 195
市场均衡与蛛网原理 200
投资乘数与加速原理 203
第五节 市场秩序与社会保障体系 207
市场秩序 207
市场管理 209
优胜劣汰与社会保障体系 211
第六节 市场交易费用与城市经济发展 213
市场交易费用 213
城市经济发展 216
几个最大化的实现 217
第六章 市场类型与市场体系 220
第一节 市场类型 220
完全竞争市场 220
不完全竞争市场 221
不同市场的成本估量 223
第二节 商品市场 225
商品市场的主体与客体 225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227
批发零售与商品劳务市场 228
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新经济与知识经济) 230
第三节 要素市场 233
金融市场 233
劳动力“市场” 234
房地产市场 236
技术、信息市场 237
第四节 国内国际市场 228
国内市场 228
区域市场 240
国内国际市场体系 241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4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44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244
社会主义经济决不是短缺经济 246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24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市场行为 250
个人和家庭的市场行为 251
企业的市场行为 253
政府的市场行为 25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 257
社会公平与市场公平 257
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 258
实现社会公平的方法途径 260
“中国人怕下岗,德国人想失业” 261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研究 264
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 264
社会市场经济与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 26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69
(Ⅲ.企业经济)第八章 企业行为目标和经营管理 271
第一节 企业行为目标和约束 271
企业基本特征 271
企业行为目标 273
企业行为约束 274
第二节 企业生产的构成要素 276
企业内部要素 276
企业外部环境 279
组织协调与企业管理 280
第三节 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 282
经营管理与管理科学 282
经济人、社会人与行为科学 283
企业家与企业精神 285
第四节 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 287
企业组织结构 287
企业组织形式 288
农业产业化组织 290
第五节 现代企业制度 292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292
公司制组织形式 293
股份制经营 296
第九章 企业要素与费用投入 299
第一节 活劳动投入与劳动报酬 299
劳动就业制度与考核 299
按劳分配——工资与奖金 301
各种分配形式 304
第二节 劳动对象投入与价值补偿 306
劳动对象种种 306
资源消耗 308
劳动对象的价值补偿 309
第三节 劳动手段投入与价值移行 310
劳动手段投入的特殊表现 310
劳动手段的折旧与更新 311
劳动手段的扩大再生产规律 314
第四节 企业综合投入的计量——企业经济核算 316
企业经济核算 316
财务成本与机会成本 318
几种会计表式 321
第十章 企业产出与效益考察 325
第一节 企业产出的内容 325
产出内容——品种、质量与数量 325
产品质量与质量经济 326
第二节 企业产出的计量(核算) 327
实物量与价值量 327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329
总产值、增加值与生产净值 331
第三节 企业投入产出对比的经济效益 334
效益、效果与效用 334
效益理论和计量方法 336
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338
第四节 企业的合理经营与开拓创新 340
规模经营 340
企业集团 312
企业生产经营的开拓和创新 343
(Ⅳ.国民经济)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及宏观调节 346
第一节 国民经济政策目标 346
政策目标的多重性 326
多重目标的矛盾和统一 348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350
第二节 国民经济两种运动及平衡表现 351
两种运动与流量、存量 351
再生产理论与经济循环理论 352
古典均衡原理的现实经济思考 355
第三节 国民经济活动量的核算 357
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 357
国民经济生产量的核算 359
国民经济分配量的核算 361
国民经济使用量的核算 366
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368
第四节 供需平衡与宏观调节 373
供需平衡与失衡 373
要素平衡——劳力资源与使用 375
供需平衡与经济周期 377
揭示两种平衡关系的IS—LM模型 378
第五节 价格水平与价格体系 383
物价总水平 383
价格信号与价格扭曲 386
价格变动的连锁反应 388
价格体制与体系 389
第六节 经济结构与产业政策 391
经济结构 391
产业政策 393
产业配置与区位优势 395
第十二章 财政收支与财税调节 397
第一节 三次产业与财政收支的性质变化 397
三次产业与公共产品 397
财政收支的补偿内容 398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财政科学的基础理论 400
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 402
财政政策与体制模式 402
财政收入的主要内容 403
财政支出的三个方向 404
第三节 财政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 406
国家预算 406
税收及税收率 408
公债与债息率 410
第四节 财政平衡的宏观效应 411
财政平衡的多种表现 411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 413
财政“结余”与通货紧缩 414
第十三章 货币、信用及金融调节 417
第一节 货币、资金与金融 417
货币与信用 417
货币与资金 418
金融与金融资产 420
金融的调剂与调节 422
第二节 货币供需与信贷收支 424
货币总量 424
信贷收支与平衡 426
货币供需与两类膨胀 428
货币供应的总量界限 430
第三节 货币政策手段的宏观调节 430
利率及贴现率 432
准备金制度 434
公开市场业务 435
货币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437
第四节 银行保险和金融体系 439
银行系统 439
保险及保险业 441
证券及证券业 443
现代金融体系 446
(Ⅴ.国际经济)第十四章 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学 449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趋势 449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449
比较成本与相对需求理论 450
经济全球化趋势 452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453
第二节 国际贸易 455
国际市场 455
国际贸易政策 456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459
第三节 国际金融 460
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 460
资本流动与国际资本市场 462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 464
第四节 国际投资与生产 465
国际投资生产一体化 465
跨国公司 467
国际经济增长 468
第五节 发展不平衡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70
国际经济发展的因素 470
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 471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73
第六节 国际经济协调组织 474
世界贸易组织 47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77
世界银行集团 479
第十五章 对外经济及其控制与调节 481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对外经济 481
两种经济的不同视角 481
对外经济与发展战略 482
对外经济的发展 484
第二节 外贸进出口与关税调节 485
商品劳务进出口 485
关税与非关税 488
外贸效益与盈亏标准 489
第三节 对外资本往来 491
外资及其类型 491
利用外资 493
对外投资 495
第四节 汇率、购买力与汇率调节 497
汇率与购买力 497
人民币汇率 499
汇率调节与综合作用 501
第五节 国际收支平衡和调节的综合作用 502
国际收支及平衡调节 502
经济杠杆调节的综合作用 506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 508
第十六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511
第一节 加强法制建设 511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511
建立健全市场法规体系 512
增强法律意识与严格执法 514
第二节 坚持两个文明 516
物质文明 516
精神文明 517
两个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519
第三节 强化国民核算 520
国民核算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和依据 520
综合国力的内涵 522
国际经济对比 524
第四节 制定发展战略和总体经济模式 526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526
经济发展战略 528
总体经济模式 530
第五节 K配套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531
坚持系统原理与辩证方法,建设市场经济 531
改革和建设的一二三原则 533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535
附:《经济学新论》(全文本)前言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