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鞍钢,管清友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2215110
  • 页数:175 页
图书介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力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口大国,也对全球治理气候变化承担重要的责任。本着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本书提出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思想和参与全球减排的协议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提出中国应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减排承诺,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绿色与和平的发展。

第1章 导论: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 1

1.1 研究背景:气候变化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1

1.2 问题的提出:全球减排的背景与气候谈判僵局 11

1.3 分析框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19

第2章 气候变化谈判的国际背景及哥本哈根会议的两种前途 22

2.1 减排目标尚未实现,各国仍须努力 22

2.2 全球协议达成的关键是提出为各国所接受的减排方案 26

2.3 全球气候变化是“我们的”共同的问题 31

2.4 金融危机给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带来挑战 35

第3章 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全球减排协议如何达成 37

3.1 全球减排的损失十分有限,但各国减排成本不一 37

3.2 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实现集体行动 41

3.3 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最优选择 46

3.4 全球减排国家分类两大原则 48

3.5 奥巴马的能源新政与全球减排协议的前景 52

第4章 气候变化与中国:威胁与挑战 60

4.1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损失最大的国家 60

4.2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大受害者 65

4.3 中国长期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 69

4.4 全球经济模式和贸易模式的重大转变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84

第5章 气候变化的国家治理:中国的减排路线图 87

5.1 中国能源发展的两种远景:有序世界和无序世界 87

5.2 两大约束条件决定中国必须承担减排义务 89

5.3 中国减排的国内背景 97

5.4 中国的减排路线图与绿色现代化:“三步走”战略 101

第6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之路 106

6.1 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内在要求 106

6.2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109

6.3 全球碳市场方兴未艾,中国成为CDM最大卖家 112

6.4 节能减排政策是中国迈向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121

6.5 降低单位GDP能耗是中国减排的主要途径 125

6.6 “十二五”规划气候变化政策目标和指标设计(2011—2015) 132

6.7 “十二五”规划气候变化政策要点 134

第7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意义和战略共识 139

7.1 气候政策争论的焦点 139

7.2 国内意义:转向绿色发展模式 141

7.3 全球意义:为人类发展做出绿色贡献 147

7.4 战略共识:化挑战为机遇 152

7.5 中国梦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行动” 160

后记 166

表1.1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7

表1.2 不同国家或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利益诉求 15

表2.1 2008年八国集团气候评分卡 23

表2.2 按照OECD国家的“碳足迹”人类需要的地球数量(2004) 32

表3.1 全球公共产品的分类 42

表3.2 “一个地球,四个世界”(2003) 50

表3.3 世界前20个CO2排放国(2005) 51

表4.1 全球十大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1900—2008) 61

表4.2 全球十大受灾人数最多的灾害(1900—2008) 62

表4.3 中国自然灾害损失及占世界的比重(1979—2008) 63

表4.4 中国灾难史统计(周—清) 63

表4.5 水灾、旱灾受灾和成灾状况(1950—2006) 64

表4.6 全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粮食减产情况(1952—2006) 64

表4.7 全国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990—1998) 65

表4.8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 67

表4.9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1980—2005)(占世界总量) 69

表4.10 中国主要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1950—2030) 70

表4.11 人均初级能源消费量国际比较(1820—2005) 75

表4.12 中国初级能源消费量预测(2005—2030) 75

表4.13 世界四大经济体初级能源消费占世界比重(1965—2030) 76

表4.14 世界六大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占世界比重(1960—2030) 78

表5.1 两个事实和两条道路 89

表5.2 不同HDI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1982—2006) 91

表5.3 中国各地区碳源、碳汇总量、净碳源和HDI(2007) 93

表5.4 全国各地区人类发展水平变迁(1982—2006) 94

表5.5 中国和世界人均年碳排放量(1990—2006) 95

表5.6 中国能源、电力和煤炭消费增长率及弹性系数(1996—2008) 97

表5.7 2020年国家最优先、次优先资源环境指标(建议) 100

表6.1 碳交易市场概况(2004—2008) 114

图1.1 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趋势 5

图1.2 本书的主要思路 21

图2.1 相比基准年份(1990年)需要减排的二氧化碳当量 25

图2.2 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比重(1840—2004) 31

图2.3 G8+5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总排放量的比例(1992—2005) 34

图3.1 世界及主要国家减轻影响的总代价(2013—2040) 39

图4.1 全球遭受水文气象灾害的情况(1975—2004) 61

图4.2 中国轻重工业比例(1992—2006) 71

图4.3 中国城市化率(1978—2030) 72

图4.4 中国人均GDP和人均能源消费(1953—2007) 74

图4.5 中国石油产量、消费量、净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1978—2007) 77

图4.6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1954—2007) 80

图4.7 中国煤炭消费量(1981—2008) 82

图4.8 中国单位GDP能耗(1992—2008) 83

图6.1 全球碳交易市场结构(2007) 115

图6.2 CDM项目分布(2007) 117

图6.3 CDM市场的买家和卖家市场份额(2007) 117

图6.4 中国注册CDM项目占总注册项目比重 125

图6.5 预期每年由注册项目获得的CERs在各国的分布 125

图7.1 各国发展水平和环境风险的关系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