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社会和国家 375
民族的概念 375
民族的形成 380
民族是品性和语言共同体 384
民族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 389
民族感和阶级划分 391
民族和国家的相互关系 400
民族国家 402
民族和民族特性的问题 407
马克思所理解的民族性原则和政治进步 415
第二章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422
阶级的本质 422
阶级斗争的不同形式 429
阶级和等级 434
工人阶级的发展阶段 437
工人阶级和社会民主党 441
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形态 446
对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批判性的评论 449
第三章 社会生活和共同体生活的国家以前的发展阶段 456
有关家庭是社会细胞的理论 456
原始群体 461
从游牧群体到马尔克公社 464
恩格斯所认为的马尔克公社 467
马尔克公社,部落和部落联盟 474
日耳曼国家的建立 476
第四章 家庭的发展过程 481
家庭的起源 481
对摩尔根-恩格斯家庭构想的批判 485
原始家庭的形式 491
外婚制和个体婚姻 495
图腾和母系家庭的出现 498
母系家庭 504
家长制家庭 509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氏族公社 514
恩格斯的古代史构想和唯物史观 519
第五章 经济方式的社会生活职能 524
马克思的经济概念 524
生产和交换 534
什么是生产关系? 536
生产力和生产条件 541
经济过程中的建设性因素 546
地理生活区域 549
社会劳动过程中的技术 553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混淆 558
整体技术和个别技术 561
第六章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565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依赖于物质生活过程 665
作为法律关系的经济关系 567
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 571
经济和意识形态 573
宗教观和经济生活的关系 577
历史中的观念因素 582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588
经济事实转化为观念因素 596
利益和意识形态 600
马克思历史观中的传统与天才的作用 608
第七章 唯物历史论批判 614
庸俗马克思主义改头换面的手法 614
保尔·巴尔特教授的经济结构概念 618
采邑法的经济基础 622
日本采邑制的产生 624
巴尔特先生和农民战争 626
教会租息禁令的所谓意识形态的来源 631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技术发展观 636
第八章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及其篡改者 641
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 641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有关唯物史观的书信 643
对恩格斯书信的错误解释 647
所谓观念的历史因素是不是独立的推动力 651
生产关系对意志决定的影响 653
何谓意识形态的独立性? 656
“原因”和“条件”概念的混淆 660
作为生产关系的剩余劳动关系 662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和伦理学 667
道德有没有永恒的原则? 667
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则构成的主要动机 672
马克思和道德的形而上学 675
羞耻感的起源 679
原始性交道德的形成 684
杀婴是合乎道德的行为 686
对弑亲的道德评价 689
康德道德律的基础与前提 693
康德和马克思的道德理论 697
社会、阶级和国家道德 700
康德的道德规律和阶级伦理的关系 702
第十章 马克思的发展理论 708
社会变动的过程 708
进化与革命 714
向社会主义的发展 718
对马克思发展观的批判 723
马克思发展观中资本主义贫困化的趋向 728
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 734
历史的必然性 739
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发展辩证法 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