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宋代思想史研究的根本问题 1
一、思想与思想史 1
二、思想史上的变革期 5
第二节 道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12
一、什么是道学 12
二、道学资料的独特性 18
第一章 北宋的思想运动 30
第一节 走向庆历前后的思想动态 30
第二节 欧阳修——中央的动向 43
一、问题之所在 43
二、理 45
三、人情 55
四、自然与简易 64
五、从欧阳修到王安石 68
第三节 陈襄——地方的状况 70
一、问题之所在 70
二、新型讲学者 72
三、讲学的内容 78
四、性善说与颜子好学论 82
五、《周易讲义》的特点 88
六、陈襄学术的走向 91
第二章 二程的先行者 94
第一节 胡瑗——程颐之师 94
一、问题之所在 94
二、乐论与教育论 97
三、对《易经》的解释 106
四、胡瑗学术与程颐 115
第二节 周程授受再考 119
一、对周敦颐神话的检讨 119
二、二程的态度 121
三、程门的姿态 130
四、连续与断绝 133
第三节 周敦颐在宋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136
一、周敦颐的思想倾向 136
二、周敦颐思想的来源 140
三、宋初古文家的性格 144
四、从周敦颐到二程 147
第四节 两种太极图 150
一、周敦颐“太极图”之种种相 150
二、“太极图”的思想 159
第三章 程颢思想的基本结构 164
一、天理 164
二、善与恶 170
三、对佛教的意识 172
四、万物一体与敬 177
五、气 180
第四章 程颐思想与道学的登场 184
第一节 程颐思想中所谓的“理一” 184
一、初期道学者之间的协同感 184
二、程颐“理一”论的要旨 187
三、道学的万物一体观 192
四、程颐的“理”概念 202
五、善恶与训诂 210
第二节 检证“理气二元论”的观点 214
一、问题之所在 214
二、道与阴阳 217
三、性与气 219
四、禀气与气化 222
五、感应、盛衰、消长 224
六、真元之气 225
第三节 程颐《易传》的思想 228
一、《易传》的意义 228
二、《周易正义》批判的两种倾向 230
三、《周易正义》批判的立足点 234
四、《易传》的倾向 236
五、《周易正义》与胡瑗对易的理解 240
六、《易传》对易的理解 247
七、《易传》中的“理” 256
八、《易传》之诸特徵 261
第五章 道学与佛教、道教 264
第一节 道学与佛教的议论之“场”和范畴 264
序说 264
一、形成了共同的“场” 267
二、道学之所得 270
第二节 道学与华严教学 277
序说 277
一、根据“止”来批判佛教 280
二、对法界观的理解 282
三、程颐《易传序》的问题 285
四、理性 287
五、用以批判佛教的“理” 289
小结 292
第三节 就死的问题来看道学对佛教的批判 294
序说 294
一、道学的生死观 295
二、道学以后 310
第四节 二程的气论与道教 312
一、程颢 312
二、程颐 315
第六章 对立者的思想 318
第一节 王安石学术的结构 318
一、问题之所在 318
二、《周礼义》的特点 322
三、《字说》的特点 326
四、王安石的制度论 332
五、“一道德”之含义 342
六、王学与道学 347
第二节 苏轼思想的轮廓 353
序说 353
一、道 354
二、性 365
三、天与人 377
四、科举 382
五、佛道 389
小结 394
第七章 道学的形成与展开 399
第一节 晚年的程颐 399
序说 399
一、崇政殿说书 400
二、流放涪州 411
三、晚年 415
第二节 杨时的立场 426
序说 426
一、反王学的立场 430
二、祖述者的立场 444
小结 455
结语 457
第一节 朱熹在道学史上的地位 457
第二节 朱熹道统论的特点 465
一、两重正统性 465
二、与传灯论的差异 468
三、师道论 470
四、相反的两种要素 473
五、道统论的去向 474
中文版后记 478